《臨症經應錄》~ 卷二 七情內傷門 (11)
卷二 七情內傷門 (11)
1. 三十三、下焦嘔吐
(案1)某,嘔吐舉發累月經年,雖屢進泄肝安胃法,減而未愈。原屬胃陽虧乏,脾不散精,殊不知命門火力不足,奉生者少,腎虛水泛為痰,肝無液養,濁結氣聚,氣逆上衝,阻胃之降,失其流行之機,故時發時止,此下焦吐也。今仿經旨二方,一則益火之源以消陰翳,壯水之主以鎮陽光;一則專理腸間屈曲之處,搜滌絡道之痰,可帶藥回府調養,徐待獲效。
(方缺)
白話文:
【案例33:下焦引起的嘔吐】
有個病人,長期受到嘔吐困擾,病程持續了好幾個月甚至一年。雖然已經多次使用疏泄肝臟、安定胃部的療法,病情有所減輕但並未完全康復。原本以為是胃部的陽氣不足,脾臟無法有效運化營養物質。然而,實際上是因為命門的火力不夠,身體的生長機能受到影響,腎臟虛弱導致水分過多形成痰濕,肝臟又缺乏滋潤,造成渾濁物質在體內積聚,氣血逆流上衝,阻礙了胃部正常的下降功能,喪失了生理運行的順暢性,因此病情時好時壞,這就是所謂的下焦嘔吐。
現在依照古籍的指導,提供兩種治療方案。第一種是增強體內的火力來消除陰寒,同時壯大水性的臟器來平衡過剩的陽氣。第二種則是專門處理腸道中的彎曲部分,清除絡脈中的痰濕,病人可以帶著藥物回家調養,慢慢等待病情改善。
【註:具體藥方未詳述】
2. 三十四、濕
(案1)王如金,形體豐盈,脈來濡滑,三陰內虧,濕濁鬱而不化,氣運遲難,以致胸次時痛,目中白珠色黃,小便間溺白濁。按濕熱為患非只一端,可化痰亦可化飲,虛中夾實,不可小視。擬用理脾滲濕固精之法緩之治之,自然諸症日減,則正氣日增矣。
(方缺)
(丁)按:喜怒憂思悲恐驚,七情內傷非六氣可比。六氣現諸外,顯而易見,七情現諸內,暗而難明。六氣天成也,七情人為也,天成人為四字包括廣大矣。道光辛巳,恩科吾赴秋園。三場後,契友邀遊,渠等均臨榮社評論文章,估擬科名。而我心不以科名自專,性嗜書籍,獨往書坊遍閱架上書籍之簽。
儒書何其多也,醫書亦復不少。以儒可以顯人,以醫可以救人。閱至抄本《濟世經驗良方》,興起展卷視之,有「養生篇」,黃帝問岐伯曰:「余聞上古之人,年皆度百歲,而動作不衰,今時之人,年未半百而動作皆衰,時勢異耶?人將失之耶?岐伯對曰:上古之人,知道者,法於陰陽,和於數術,飲食有節,起居有常,不妄作勞,故能形與神俱,而終其天年,度百歲乃去。
今時之人不然,以酒為漿,以妄為常,醉以入房,欲竭其精,耗散其真,不知持滿,不時御神,務快其心,逆於生樂,起居無節,善妄作勞,故半百而衰也。」觀此則壽命修短,全在精氣神明依相附之。寶滿盈曷常病於人也,並必得其壽也。統而言之,為醫者心不可泥古,泥則不能融會貫通也。
其症有因虛受病轉變為實,先實後變為虛。有因外感而內傷,有因內傷而外感。猶有不內外因而內傷者,即如先生七情內傷案云:真陰不足,腎失司攝之權,氣不歸原則用金匱腎氣,並以攝納下元,實系治內傷之喘在腎。其次肺腎兩虧則用金水六君,並以符方書土能生金,金能生水,金水相承之意,實系治內傷之喘在肺腎,不治脾而培脾寓焉。
脾濕生痰,濁陰阻遏陽氣,則用苓薑朮桂湯加二陳蘇、杏、秫米,此闢經文通陽交陰之義,實系治痰飲內傷之喘在脾。若此治症,胸中定有確見,誠無指鹿為馬之訛,頗有駃中超群之妙。信,不誣也。
夫肺痹者病在氣分,氣滯血亦滯,血無氣不行,上焦清道,惟風熱可臨,釀久下損及胃,穀食減少,土虛生濕則窒塞經絡隧道,營液干膊臂屈伸不便,缺盆穴骨凸,用滋營養液膏加流氣之藥。《經》云:氣主煦之,血主濡之。煦者和也,濡者潤也,氣煦和,血亦濡潤矣。噎膈者情志不適病也。
悒鬱動肝,肝肺氣結,血液胃汁枯槁。上為噎,中為膈,下焦為反胃。食物易噎,噎則善嘔,昔張雞峰謂之:神思間病,陰枯於下,陽結於上,三陽結,謂之膈。茲摘虞花溪大略云云:大都欲成之先,宜開達木鬱,木鬱解而諸郁皆解矣,逍遙散、四七湯、蔞貝、二陳、金橘、佛手、佩蘭之類。
白話文:
[三十四、濕]
案例一:患者王如金,體型豐腴,脈象呈現濡滑,顯示三陰內在有虧損,濕濁壅積無法正常代謝,氣機運行遲滯,導致胸部偶爾疼痛,眼睛白眼球泛黃,小便時偶有白色混濁物。濕熱引起的疾病不只一種,可能是痰濕也可能為飲邪,虛實夾雜,不可忽視。治療上,打算使用調理脾胃、滲濕固精的方法,慢慢治理,使各種症狀逐日減輕,正氣逐漸強健。
然而,七情內傷的影響,遠非六氣所能相比。六氣反映在外,容易察覺;七情則隱藏於內,難以發現。六氣是自然界的現象,七情則由人心所生,這「天成」與「人為」四個字涵蓋了廣大的範疇。在道光辛巳年,我參加秋季考試。考試結束後,好友邀請我一同遊玩,他們都在榮社評論文章,預測考試結果。但我對科名並不執著,我更愛好閱讀書籍,因此獨自前往書店,翻閱架上的書籍。
儒家的書籍非常豐富,醫書也相當多。儒家可以使人揚名立萬,醫學則可以救死扶傷。當我看到抄本《濟世經驗良方》時,我打開書卷,發現了一篇「養生篇」,黃帝向岐伯詢問:「我聽說上古時代的人,都能活到百歲,且身體機能依然旺盛,但現在的人,不到五十歲身體機能就開始衰退,這是時代的差異嗎?還是人們自己出了問題?」岐伯回答:上古時代的人,遵循自然規律,飲食有節制,生活有規律,不過度勞累,因此能夠精神與身體同步健康,享受自然賜予的壽命,活到百歲才離世。
然而現代人卻不同,他們把酒當作飲料,過度放縱,醉酒後進入房事,耗盡精力,消耗真氣,不懂得節制,不時地操縱自己的精神,只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,違背生命的樂趣,生活沒有規律,過度勞累,因此到了五十歲身體就開始衰退。由此可知,壽命的長短,完全取決於精、氣、神是否充盈。身體健康的人,很少生病,並且往往活得更久。總而言之,作為醫生,我們的心態不能拘泥於古人的理論,否則就無法將這些知識融會貫通。
疾病可能由虛轉實,也可能由實轉虛。有些疾病是由外感引發內傷,有些則是由內傷引發外感。還有一些疾病,既不是由外感也不是由內傷引起,例如,根據先生在七情內傷的案例中所言:真陰不足,腎臟功能失調,氣不歸原,這種情況下,使用《金匱要略》中的腎氣丸,不僅可以調節腎臟,也能固攝下元,確實是治療內傷引起的呼吸困難,病因在腎臟。如果肺腎兩者都有虧損,則使用《金匱要略》中的金水六君,符合方書中土能生金,金能生水,金水相輔相成的理念,確實是治療內傷引起的肺腎呼吸困難。即使不直接治療脾臟,也能間接培養脾臟的功能。
如果脾濕生成痰濕,濁陰阻礙陽氣,則使用苓薑朮桂湯加上二陳蘇、杏、秫米,這符合經典中通陽交陰的原理,確實是治療由脾濕引起的痰飲內傷,病因在脾臟。對於這種治療,醫生心中必然有明確的判斷,絕不會將鹿誤認為馬,而是具有超越眾人的智慧。這是真的,毫無虛假。
肺部疾病主要出現在氣分,氣滯則血亦滯,血無氣則無法運行。上焦的清道,只有風熱可以處理,長期下去會損及胃部,食慾下降,脾虛則生濕,阻塞經絡隧道,營養液乾涸,肢臂活動不便,缺盆穴骨突出,使用滋營養液膏加上流氣的藥物。《經》上說:氣主溫煦,血主滋潤。溫煦就是和諧,滋潤就是潤澤,氣溫和,血也就滋潤了。噎膈是情緒不佳引起的疾病。
心情鬱悶影響肝臟,肝肺氣結,血液和胃液乾涸。上為噎,中為膈,下焦為反胃。食物容易卡住,噎則易嘔吐,過去張雞峯稱之為:神思間病,下部陰氣枯竭,上部陽氣結滯,三陽結,稱之為膈。虞花溪大致提到:在疾病形成前,應開導肝氣鬱結,肝氣解開,其他鬱結也會隨之消失,例如逍遙散、四七湯、蔞貝、二陳、金橘、佛手、佩蘭等藥物。
疾病形成後,應養血平肝,肝臟得到養護,陰氣不枯,陽氣不結,胃氣升降順暢,就能痊癒,例如歸身、白芍、首烏、阿膠、棗仁、茯神、雲苓、柏子仁等藥物。如果嘔酸,可以加入左金丸、代赭、旋覆、橘皮、竹茹等藥物。如果吐血,可以加入丹參、貝母、丹皮、梔子、玉金、參三七、藕節等藥物。一旦疾病形成,就無法治療,即使有人康復,那也是例外,是命中註定。
就像《醫宗必讀》中提到的白水牛喉、杵頭糠牛嚇叫等方法,也是另有一套療法,開創了新的治療方式。先賢的智慧深奧,難以窺探其全部,種種療法無法一一列舉。
當時,我正在家中,握筆吟詩,恰逢藩憲寶仁兄來訪,他告訴我先生編寫了《經應錄》,你見過嗎?其中的濟生之功,非同小可。於是,我告訴他,先生讓我刪改書籍,我擔心自己的筆墨荒蕪,不足以評點,但他仍然堅持。因此,我冒昧地在此發表幾句評論,以解嘲,同時也對先生的學問表示敬仰,他的聰明才智遠超常人,他深入研究古代醫學,搜尋祕密典籍,特別撰寫了這本書,確實是治病救人的寶典,如同度世的金針。在鹹豐己未年的秋天,我在頤志齋柘塘寫下了這些評論,作者為丁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