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臨症經應錄》~ 卷二 七情內傷門 (4)
卷二 七情內傷門 (4)
1. 八、反胃
(案1)某,氣火不升,肝逆犯胃,是以肚口痛而乾嘔。《內經》謂:清濁相干,名曰亂氣。今肢冷,神迷,欲厥之象,兩脈大而鼓指,最恐閉痙不回。
生白芍,金鈴皮,茯神心,冬桑葉,炒丹皮,川玉金,左金丸(和沖),伏龍肝,開口川椒,烏梅炭,青蔗汁
昨進苦辛之品,神識稍清,肢冷已轉,惟氣痛未除,嘔吐不止,《經》云:「諸逆衝上,皆屬於火」、「諸嘔吐酸,皆屬於熱」。近成反胃大症,當以泄肝之中佐以鎮逆為法,謹防吐甚傷陽,痛甚痙厥。
大白芍,川黃連,苦桔梗,茯苓,半夏,沙參,麥冬,代赭石,金沸草,金鈴皮,蔗汁,秫秫米,安胃烏梅丸,和服。
白話文:
【案例八:反胃】
(案例一)有位病患,因為氣火無法上升,肝氣上逆影響到胃部,導致腹部疼痛並伴隨乾嘔。根據《內經》記載,身體內的清氣與濁氣混亂相擾,這種情況被稱為亂氣。目前患者四肢冰冷,精神恍惚,出現了像是休克的徵兆,雙手脈搏跳動劇烈,讓人擔心可能會出現閉塞或抽搐的情況,不易回復。
治療上使用生白芍、金鈴皮、茯神心、冬桑葉、炒丹皮、川玉金、左金丸(混合服用)、伏龍肝、開口川椒、烏梅炭、青蔗汁等藥材。
昨天使用了一些苦味與辛香的藥物後,病患的意識逐漸清醒,四肢冰冷的狀況也有所改善,但氣痛仍未消除,嘔吐亦持續不止。《經》中有言:「所有向上衝的病症,都與火氣過旺有關」、「所有嘔吐和胃酸倒流,都與體內熱氣過盛相關」。近來病情發展成嚴重的反胃症狀,治療上應採用疏肝解鬱,同時輔以鎮定止嘔的方法,需謹慎防範因嘔吐過度導致的陽氣損傷,以及疼痛過度引發的痙攣休克。
後續治療使用大白芍、川黃連、苦桔梗、茯苓、半夏、沙參、麥冬、代赭石、金沸草、金鈴皮、蔗汁、秫秫米、安胃烏梅丸,混合服用。
2. 九、厥陰氣阻
(案1)某,幾進苦辛通降,均屬罔效。
《經》云:「濁氣在上,則生䐜脹」。因厥陰之氣上阻,則胸痛肋脹作嘔,痰涎乃濁陰所化,肝木犯胃,胃中陽傷,致大腸變化失司,四五日一更衣,飲食更不能進,脈象細小而弦。顯見風木乘土,當春其勢大張,舌液乾燥,胃汁難免不損。症重慮胃敗有暴厥之擾,妄擬仲景鎮逆軟堅一法,制肝和胃,以觀動靜若何。
生代赭,烏梅炭,半夏,萊菔子,炙枇杷,根葉,炒麥冬,川黃連,炒白芍,白粳米,酒炒兩頭尖
白話文:
(案例1) 有個人,多次使用辛苦的通便降火方法,但都沒有什麼效果。
根據古籍記載:「如果渾濁的氣體積聚在上部,就會導致脹滿的感覺」。因為厥陰的氣體上行受阻,所以會有胸痛、脅脹、噁心的症狀,痰涎是由濁陰轉化的,肝的功能影響到胃,導致胃中的陽氣受傷,致使大腸功能失調,每四、五天才排一次便,甚至無法進食,脈象呈現細小且弦的狀態。這清楚顯示出風木侵犯了脾胃,特別是在春季,這種情況會更加嚴重,舌頭乾燥,胃酸難免會受到影響。病情嚴重時,擔心胃功能衰弱會引起突然的虛脫,於是考慮使用張仲景的鎮定逆氣、軟化硬結的方法,用來調節肝臟和胃的平衡,看看病情的發展如何。
使用的藥物包括:生代赭石、烏梅炭、半夏、萊菔子、炙枇杷、根葉、炒麥冬、川黃連、炒白芍、白粳米、酒炒兩頭尖。
3. 十、木侮土
(案1)某,濁氣在上,則生䐜脹,清氣在下,則生飧泄。病經兩月,初由肝鬱而起,木旺則侮土,脾土大傷,食少自利,脾虛生脹,腹大如鼓,兩關脈弦而兼濡滯,勢有中滿之虞。法宜歸芍六君以扶土,茱連六一以抑木,觀其動靜。
(方缺)
白話文:
(案例1) 有個人,他的體內濁氣上升,導致腹部脹大;而清氣下降,引起食物未完全消化就排泄的情況。這病已經持續兩個月了,起初是由於肝氣鬱結所引發,當肝氣過盛時,會抑制脾胃的功能,使脾胃受損嚴重,因此食慾減退且容易腹瀉,脾虛又導致腹部脹大,形狀像鼓一樣。從脈象來看,兩關脈呈弦而且帶有濕滯,有中焦壅塞的隱憂。根據病情,應使用歸芍六君子湯來強化脾胃,並用茱連六一散來抑制肝氣過盛,再觀察後續病情變化。
(無提供處方)
4. 十一、肝氣痛
(案1)某,肝氣痛久,轉於脈絡。丹溪云:氣有餘便是火,生風致痙。又書云:暴痛在經,久痛在絡。種種血弗養肝、肝氣之所致也。權當柔肝熄風、定痛通絡之劑,再擬養血而後可。
(方缺)
白話文:
【十一、肝氣痛】
(案例1)有個人長期遭受肝氣痛的困擾,病情已轉移到脈絡。丹溪先生曾說:氣如果過剩就會轉化為火,進而產生風邪導致痙攣。另外書上也有記載:突然的劇烈疼痛通常出現在經脈,而長期的疼痛則多發生在絡脈。這一系列的症狀,都是因為血液無法充分滋養肝臟,以及肝氣運作失調所引發的。因此,應採取柔和的療法來平息肝風、止痛並疏通絡脈,然後再進一步補充血液,這樣纔能有效治療。
(無具體藥方)
5. 十二、胃脘痛
(案1)某,《病機賦》云:胃脘當心而痛要分客熱、客寒。按此病虛者多寒,實者多熱。據述初起飲食後偶遭氣怒,加以素嗜生冷,積久生濕,濕戀寒棲,清不升,濁不降,清濁混淆,所以痛勢每日發,必當酉明之陽微失運,虛質可知。《難經》論酉晉應於五臟中屬腎,腎虧不與胃交,蓋心肺居上,胃居中,而腎居下,譬若一枝動則百枝胥搖矣。業延日久,切勿視為泛常,爰以仲聖建中湯之法治之,今略加減與服。
炒黃白芍,川桂枝,水炙甘草,雲苓塊,留白陳皮,半夏曲,須穀芽,制香附片,煨姜
白話文:
[十二、胃部疼痛]
(案例1)有個病人,根據《病機賦》所述:胃部位於心臟下方的疼痛,需要區分是由外來的熱或寒引起的。進一步說明,虛弱導致的疼痛多是由寒引起的,實證的疼痛則多由熱引起。該病人在飲食後偶爾因情緒激動而引發病情,加上他平時喜愛吃生冷的食物,長時間下來,這些食物在體內產生濕氣,濕氣和寒氣結合,使得身體的清氣無法上升,濁氣無法下降,造成清濁不分的情況,因此疼痛每天都會發生。尤其在酉時(下午五點至七點),因為陽氣稍微減弱,可以看出他的體質是虛弱的。根據《難經》的理論,酉時對應到人體五臟中的腎臟,如果腎氣不足,就不能與胃部正常交流。心臟和肺臟位在上部,胃部在中部,腎臟則在下部,可以想像,一旦下部的器官出問題,上部的器官也會跟著受影響。疾病拖延久了,千萬不要輕視,於是使用張仲景的建中湯作為治療原則,現在我稍作增減,調整藥方如下:
炒過的黃白芍,川桂枝,用水燉煮過的甘草,雲苓塊,保留白色的陳皮,半夏曲,必須用的穀芽,加工過的香附片,煨過的薑片。
6. 十三、肝脾心腎傷
(案1)前仕黎河憲,諡號襄勤。思為脾志,實本於心,精以思耗,水不養肝,肝失條達之機,侮其所不勝。清氣不展,濁陰不降,清濁混淆,脹瀉並見。郁損心陰,不能下交於腎,腎虧不能上達於心,臥不成寐,盡力謀慮,勞傷乎肝,應乎筋極,非肝家之有餘,乃肝家之不足。肝無補法,實脾養心養腎,庶免春臨木旺之虞。
陽往則陰來,陰往則陽來,一升一降無盡窮已。積勞思慮,痞膈中滿,腹鳴瘕瀉,形消,脈弦,穀氣不盈,生氣衰甚,因氣成積,因積成飲,積聚成痞,脾陽下陷,正氣大傷,無攻破之理。所服藥品甚是,寡效者因傷已極也。仍議理中益氣,補火生土法。
大怒則形氣,結氣悖於中,食不運行,精不化氣,氣不生陰,作干作渴,脹痛不寐,理用前方。肝不和暢,養心以慰之,養腎以涵之。
養心腎和肝脾,連服四劑,尚屬綏和。脾瀉未已,中滿痞脹未松,怯寒畏冷,腹鳴響甚如牆傾倒之聲,但風聲、氣聲、水聲,皆真氣之虧,火土不生,虛極所致。脾虛生濕,肝虛生風,腎不納氣,原方加減。
脾胃困頓,心腎兩虧,守補則中焦易鈍,燥劑不無傷陰。陽明陽土得陰能安,太陰濕土得陽始運。補陰不易,補陽尤難,二氣難盈易虧。上損過中,下損及胃,諸虛百損,惟賴脾胃,脾胃為資生化源之本,化日生之氣血,以稟生生之氣,今以脾胃為主,心腎兼治。
連進脾胃法,飲食頗香,脹勢稍平,夜來得寐,精神略起,惟夜間降濁帶有稀水。腎司二便,腎不攝,脾不固,脾腎兩虧,中陽不運,氣聚成瘕。瘕者,假也,氣也。胃瘕作瀉,無攻瘕之理,惟扶正氣以化之,補命腎以消之。《經》云:「形傷思慮則肉脫」。養心脾腎是其美舉,服藥未嘗無效。
奈心脾虧虛已極,培補甚難,今仿歸脾、四神、建中法添去。自覺寒者,非真寒也,裡氣空虛也。補命腎之元陽,已服多劑,未見啟發,嘗思心屬火,虛則寒,神機過用,心氣大虧,謀慮傷肝,肝虧相火亦虧,子母皆虛。《經》云:「虛則補其母」。補心相之火,助脾胃運用之陽,乃藉用之權衡。
瀉止脹平,有火象生髮之機來矣。上焦如霧如霖,清虛之府,如電照當空曠然無外,天地不泰則否象見矣。所謂瘕者,假也,氣也。消脹則成鼓,攻瘕則成滿,況下痢形瘦,胸痞不食,萬無破氣攻瘕之理。養正除積,補命腎以化之,脾胃日健,痞滿自消,仍以異功、建中合四神法。
氣不生陰,精不化氣,陰從陽者,血隨氣生,恙已漸愈,以扶正為主。
陽往陰來,痞氣不化,歸脾、異功頗合機宜。脾泄全愈,胃已舒醒,思食不多,寐不深沉,精神漸起,氣色亦開。病緣起於心脾氣結,由來已久,無形之氣化出有形之積,非消非磨可比。養正、除積、怡悅、開懷,徐徐調治,不破氣痹為寶。
白話文:
十三、肝脾心腎傷
黎河憲先生,諡號襄勤,因過度思慮傷脾,而脾之本源在心,思慮過度耗損心神,致使腎水不能滋養肝臟,肝氣失調,肝木克脾土,脾失健運。清氣不升,濁氣不降,清濁混雜,出現腹脹腹瀉交替的症狀。思慮傷及心陰,心陰不足則不能下交於腎,腎氣虛弱又不能上達於心,因此輾轉難眠。過度勞神費力,更傷及肝臟,導致筋脈疼痛。這並非肝氣過盛,而是肝氣不足。 治療上並非著重補肝,而是著重益脾、養心、補腎,以避免肝氣在春天旺盛時更加虛弱。
陰陽互根,陰陽消長循環往復。長期勞累思慮,導致胸膈滿悶,腹鳴,腹瀉,消瘦,脈象弦細,食欲不振,元氣衰弱。氣滯成積,積聚成痰飲,痰飲凝聚成痞塊,脾陽下陷,正氣大傷。此時不宜攻伐,之前服用的藥物雖有效,但療效不佳,是因為病情已十分嚴重。因此改用益氣、補火生土的治療方法。
大怒則氣機逆亂,導致氣機鬱結,飲食不化,精氣不能化生,氣血不足,出現口乾口渴、脹痛、失眠等症狀,此時應服用之前的藥方。肝氣不舒暢,需養心以安撫肝氣,養腎以滋潤肝陰。
調養心腎肝脾後,連服四劑,症狀有所緩解。但脾瀉未愈,胸腹脹滿未消,畏寒怕冷,腹鳴聲如牆倒,這些都是元氣虛弱,火土不生的表現。脾虛生濕,肝虛生風,腎氣不能納氣,需調整藥方。
脾胃虛弱,心腎俱虧,若單純守住補益,則中焦運化功能減弱,燥熱的藥物又會損傷陰液。陽明經的陽土需要陰液滋潤才能安穩,太陰經的濕土需要陽氣溫煦才能運轉。補陰不易,補陽更難,陰陽二氣皆易虧損難以充盈。上焦損傷波及中焦,下焦損傷影響胃氣,全身虛弱百病叢生,唯有依靠脾胃,脾胃是氣血生化之源,化生氣血,維持生命活動。所以應以調治脾胃為主,兼顧心腎。
服用調治脾胃的藥方後,飲食有所改善,脹滿減輕,睡眠改善,精神略有提升,但夜間排尿帶有稀薄的清水。腎主二便,腎氣不固,脾氣不健,脾腎兩虛,中焦陽氣不運,氣機鬱結而成瘕塊。瘕塊是氣機鬱結的假象。胃氣鬱結導致腹瀉,不宜攻破瘕塊,應扶持正氣以化解瘕塊,補益腎氣以消除瘕塊。《內經》說:「思慮過度則肌肉消瘦」。養心脾腎是最好的方法,服藥後雖然有效果,
但心脾虧虛已極,難以補益,現仿效歸脾湯、四神湯、建中湯加減使用。患者自覺畏寒,並非真寒,而是裡氣虛弱。補益腎陽的藥物服用多劑,不見效。考慮到心屬火,心虛則寒,思慮過度耗損心氣,思慮傷肝,肝虛則相火亦虛,母子皆虛。《內經》說:「虛則補其母」。因此應補益心火,助脾胃陽氣運轉。
腹瀉停止,脹滿消退,有火象生髮的跡象。上焦如霧如雨,清虛之府,如同電光閃耀,空曠無阻。天地失衡則災難出現。瘕塊是氣機鬱結的假象,消腫則成鼓脹,攻破瘕塊則更加脹滿,況且已經下痢消瘦,胸悶不食,萬萬不可攻破氣機。應養護正氣,消除積聚,補益腎氣以化解瘕塊,脾胃功能恢復,痞滿自然消退,仍用異功散、建中湯合四神湯。
氣虛則陰血不足,精氣不能化生,陰從陽生,血隨氣生,病情漸漸好轉,應以扶正為主。
陰陽消長,痞氣不化,歸脾湯、異功散頗為合適。脾瀉痊癒,胃氣舒暢,食欲增加,睡眠改善,精神逐漸恢復,氣色紅潤。疾病源於心脾氣結,久病成積,無形之氣化為有形之積聚,既非消散也非磨滅所能解決。應養護正氣,消除積聚,保持心情舒暢,慢慢調養,避免損傷氣機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