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臨症經應錄》~ 卷二 七情內傷門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二 七情內傷門 (2)

1. 二、痰飲

(案1)某,脾濕生痰,肺金致弱。《經》云:「稠則為痰,稀則為飲。」痰飲乃濁陰所化,阻遏陽氣,不交於陰,陰蹺空,夜間寤多寐少,咳嗽氣喘難安,診脈右部大於左尺,左關漸見洪數,恐犯五行相剋之忌。《靈樞》用秫米半夏湯,謂通陽交陰,堵截飲邪,不聚中焦,總以護陽為主。亦《金匱》有云:治飲不治咳,當以溫藥和之也。

苓薑朮桂湯合二陳湯加蘇子霜、苦杏仁、秫秫米

白話文:

【案例二:痰飲】

有個患者,他的脾臟濕氣重導致產生痰液,而肺功能也因此變得虛弱。根據古書記載,如果痰液濃稠就是我們常說的痰,若較為稀薄則稱為飲。這兩者都是由體內濁陰氣質轉化而來,會阻礙人體的陽氣,使得陽氣無法與陰氣正常交流。因為這種情況,患者在夜晚時常是醒著的時間比睡著的時間還多,同時伴有咳嗽和呼吸困難的症狀。經過診脈後發現,患者的右手脈象比左手強烈,而左手關脈則顯示出一種快速且數量較多的脈象,這可能觸犯了五行相剋的禁忌。

為了治療這種情況,《靈樞》建議使用秫米半夏湯,這種藥方能幫助通暢陽氣,讓其與陰氣正常交接,並阻止飲邪在中焦部位聚集,主要目的是保護人體的陽氣。同時,《金匱》也有提到,對於這種飲邪導致的問題,應該先治療飲邪而非咳嗽,並且應使用溫性的藥物來調和身體。

因此,醫生決定使用苓薑朮桂湯加上二陳湯,再加入蘇子霜、苦杏仁、秫秫米進行治療。

以上就是這位患者的情況和治療方案。

2. 三、喘滿

(案1)海州張堠,細閱病由水泛高源之象。書云:先喘後腫在肺,肺氣久虛,子病及母,脾肺既虛,土不勝濕,濕濁羈留,以致下部腫勢不消,時有自汗,痰壅喉間,視此情形,喘滿之症成矣。轉瞬春令,肝木司權,厥陽上衝,防衰脫之虞。

(方缺)

白話文:

【案例三:喘滿】

(案例1)在海州有一位名叫張堠的患者,經過詳細診斷,發現他的病情表現為水氣上泛至高部位的症狀。經典醫書上提到,若先是喘息後再出現浮腫,表示病在於肺部。長期以來肺氣虛弱,子臟的疾病影響到母臟,導致脾肺兩臟皆虛弱。脾臟虛弱不能剋制濕氣,使得濕氣滯留於體內,因而造成下半身的浮腫久久無法消退,同時還伴有自汗的現象。痰液堵塞在喉嚨間,從這些症狀來看,已經形成了喘滿的病症。眼看春季即將來臨,肝臟的機能將會強化,肝氣上升可能引發突發的病情惡化,必須小心防範衰弱脫水的危機。

(治療方案部分遺失)

3. 四、滿病

(案1)王(左),濕積成痰飲,臟寒生滿病,此症已屬難治,況兼瘕聚,不消不散,居於臍上脘下。邪氣日盛,正氣日衰,尚延至春,木寡於畏,必來剋土,則脹喘難支,則擬王冰燾茯苓飲法,徐徐調治。

土白茯苓,西黨參,焦白朮,小枳實,乾薑,煨姜,紅棗

白話文:

【案例四:腹部脹滿病症】

這是一個關於王先生的案例。他因濕氣過重在體內積聚,形成了痰飲問題,同時因為體內臟腑受寒,導致腹部產生脹滿的疾病。這種病症已經是比較難以治療的情況了,更何況他還伴有腹部硬塊,這些硬塊不消不散,位於肚臍上方和胃部下方的位置。

他的病邪氣勢日益強盛,而體內的正氣卻逐漸衰弱。病情能拖到春天,但春天屬木,對濕氣(屬水)缺乏制約,木氣旺盛時勢必會剋制脾土,屆時腹部脹滿和呼吸困難的症狀將更難以承受。因此,我們打算採用王冰燾的茯苓飲方,慢慢調理他的身體。

藥方包含:茯苓、西黨參、炒白朮、小枳實、乾薑、炮薑以及紅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