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臨症經應錄》~ 卷三 幼童痘疹門 (1)
卷三 幼童痘疹門 (1)
1. 一、童損
(案1)袁江丁,少小之年,脈貴有神。今診右寸關細弱,右尺無神,此未老見衰之脈,加以稟賦先後天不足,天一生水之源本從何至?真陰既然日竭,虛陽亟致亢害。於是午後潮熱,自汗,懶食,咳嗽,頭暈,形瘦,力怯,氣粗,脅脹,彈腹聲膨,種種屬童損之症,症延日遠,趕緊調治為佳,所幸情竇未開,務須暫拋誦讀,保身服藥,自然奏績。尚再耽延,最防冬至節來陽長陰消之際,反增異端耳。
(方缺)
白話文:
案1:袁江丁少時脈象良好,現今卻顯衰弱,應及時調治
袁江丁,從小時候起脈象就貴氣且充滿活力。如今診斷其脈象,發現右手寸關脈細弱,右手尺脈無神,這顯然是未老先衰的徵兆。再加上他先天後天稟賦不足,如同生命之源的天一生水也無從得來,真陰逐漸枯竭,虛陽因此亢盛而造成傷害。
因此,他出現午後潮熱、自汗、食慾不振、咳嗽、頭暈、形體消瘦、體力虛弱、氣喘、脅肋脹痛、腹部彈響等症狀,這些都是童損的表現。病症持續時間已久,應當盡快調治。所幸他尚未開竅,必須暫時放下學業,專心養護身體,服用藥物,才能恢復健康。
若再拖延下去,等到冬至節氣陽氣生長陰氣消退之時,病情可能會更加嚴重,甚至出現其他異常情況。
方缺:
此處缺少藥方,無法得知具體的治療方案。
2. 二、鼻血
(案1)喬二少爺,字小春。幼年發胖,體稟純陽,氣血俱盛,盛極則燔。本素厚味太過,不免炙煿之毒,少火化為壯火。血隨火升,溢出清竅。每日右鼻孔出血,據述無多,恐延久成衄。莫可泛然,作虛治。惟張景岳氣血兩治之玉女煎當可與嘗。
玉女煎,用中生地,加藕節。
白話文:
喬二少爺,名叫小春。他從小就胖,體質偏熱,氣血都很旺盛,旺盛到極點就會像火一樣燒灼。平時他愛吃肥膩的食物,難免積累了一些熱毒,少陽之火變成壯火。血氣隨著火氣上升,溢出鼻腔。每天右邊鼻孔都會流血,雖然量不多,但恐怕時間久了會變成鼻衄。不能輕視,不能單純地用補虛的方法治療。張景岳的“玉女煎”,可以同時調理氣血,可以試試看。
玉女煎,用生地黃,加入藕節。
3. 三、龜胸
(案1)汜水成相公,素稟胎元不足,熱乳內蘊,蓋肺本清肅,為諸臟華蓋,水氣泛溢,肺為之浮。日久熱漸化風,痰滯肺氣昏亂。是以胸高脹滿,形如覆掌,咳嗽喘促,溏泄蒸熱,由此成疳,由疳而成龜胸,勿可小視。
三才膏,(見馮楚瞻錦囊書)
白話文:
汜水成相公天生體質虛弱,乳房內有熱氣鬱積。這是因為肺氣不足,導致水氣過盛,肺氣浮腫。久而久之,熱氣化為風邪,痰濁阻塞肺氣,使他出現胸部高聳脹滿、咳嗽氣喘、大便稀溏、身體發熱等症狀。這些症狀發展下去會形成疳疾,最終導致龜胸,病情不容輕視。三才膏是治療這種病症的藥物,可以在馮楚瞻的《錦囊書》中找到。
4. 四、龜背
(案1)某,腮腫疳還盛,脊高,力已衰。此因未滿半周,強令坐早,失護背脊,以致客風吹撲,傳入於髓。《經》云:五臟皆繫於背,久則風生蟲,蟲蝕脊髓,背骨似折,高露為龜矣。
大肥皂丸,(見馮楚瞻錦囊書)
白話文:
某人腮幫子腫脹,疳疾仍然嚴重,脊椎骨突出,體力已經衰弱。這是因為他還沒滿半週歲,就被強迫早早坐立,沒有好好保護脊椎,導致外風吹襲,侵入骨髓。《經書》說:五臟都與背部相連,時間久了就會生風生蟲,蟲子會侵蝕脊髓,背骨就會像斷裂一樣,高高隆起,像烏龜的背一樣。
可以用肥皂丸治療。(見馮楚瞻《錦囊書》)
5. 五、口糜
(案1)某,心脾積熱,移於小腸,口舌破爛,溺澀,欲成口糜。急宜清降。
生甘草,苦桔梗,山梔子,黃芩,生地,木通,連翹,寸麥冬,釵石斛,竹葉,燈心
白話文:
(案1)某人患有心脾積熱,熱氣移至小腸,導致口舌潰爛,小便澀滯,快要變成口糜。急需清熱降火。
處方:甘草、桔梗、山梔子、黃芩、生地、木通、連翹、寸麥冬、石斛、竹葉、燈心。
6. 六、慢脾驚
(案1)某,先後兩天不足,肝熱素盛。復因風暑相搏,熱急生驚,乃風乘火勢,火借風威,連綿十餘日。目定神呆,面白嘔吐。此屬未成急驚轉為慢脾驚。症最難醫治,勉用六君煎加減以盡心力。
孩兒參,白茯苓,焦於術,消橘紅,製半夏,白扁豆,炒苡米,金石斛,小紅棗,炒黃荷蒂
白話文:
这位病人,前后两天不到就出现了肝火旺盛的症状。后来又因为风热交织,导致热气上升而惊慌失措,就像风助火势,火借风威,持续了十多天。他眼睛呆滞,神志不清,面色苍白,还一直呕吐。这种情况属于本来是急性的惊恐症,现在演变成了慢性的惊恐症,症状很难治疗,只能勉力使用六君煎加减方来尽力医治。
处方包括:孩儿参、白茯苓、焦于术、消橘红、制半夏、白扁豆、炒苡米、金石斛、小红枣、炒黄荷蒂等药材。
解释
- 六君煎:是一个有名的中药方剂,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、气血不足所导致的各种症状。
- 孩儿参、白茯苓、焦于术、消橘红、制半夏、白扁豆、炒苡米:这些药材主要用于健脾胃,化湿热,安神定惊。
- 金石斛、小红枣、炒黄荷蒂:这些药材主要用于滋阴润燥,益气养血。
注
- 括号中的文字是药材名称,可以用百度搜索了解具体的药性。
- 中医诊治讲究望闻问切,以上翻译只是对病人的症状和用药的简单描述,实际诊治需要中医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。
7. 七、痘
(案1)繆十三公女,皮膚隱隱見點,腹痛不安,煩躁,嘔惡,神志恍惚,舌白,身熱,系外感嚴寒,內停食積,表裡兩重,謹防閉痘之險。議用開發腠理,望暢出為吉。
麻黃,葛根,牛蒡子,荊芥,蟬蛻,楂肉,青皮,枳實,川通草,苦桔梗,觀音柳
喜花見點,形細色滯,腹痛,煩躁,口乾咽痛,二便未行。奈天氣嚴寒,仍防半閉,法當升透,宣里,暢出為吉。
白話文:
藥方
麻黃、葛根、牛蒡子、荊芥、蟬蛻、山楂肉、青皮、枳實、川通草、苦桔梗、觀音柳
病情變化
喜花見點,形狀細小,顏色滯留,腹部疼痛,心煩意躁,口乾咽痛,大小便未解。由於天氣嚴寒,仍然要防止半閉的現象。治療方法應以升散透表,宣通里氣,暢通排出為吉。
羌活,荊芥穗,葛根,牛蒡子,桔梗,青皮,甘草,楂肉,酒軍,枳實,淨蟬蛻,通草,前胡,觀音柳
晚診,顆粒漸出,大便已解,但形細色滯、大小不均,唇乾,咽痛,兼有腹疼,心煩,乃毒火潛伏。仍宜歸宗意升透為要。
前方加赤芍,去羌活、甘草、酒軍
喜花一朝,面部細碎顆粒大小不均,頂薄根滯,腹疼雖減,奈咽痛尤甚,唇腫,口乾,便溏,神煩。系毒火潛伏下險之症,當清咽透齊之劑。
白話文:
羌活、荊芥穗、葛根、牛蒡子、桔梗、青皮、甘草、山楂肉、酒軍、枳實、淨蟬蛻、通草、前胡、觀音柳。
晚上診治,疹子逐漸冒出來,大便已經排泄了,但糞便細小且顏色深沉、大小不均勻,嘴唇乾燥,咽喉疼痛,還有腹痛、心煩,這是毒火潛伏的症狀。仍然應該以歸宗意升、透邪外出為主要治療原則。
之前的藥方加上赤芍,去掉羌活、甘草、酒軍。
隔天早上,疹子遍布面部,大小不均勻,疹子表皮薄弱,根部深陷,腹痛雖然減輕,但是咽喉疼痛更加嚴重,嘴唇腫脹,口乾舌燥,大便稀溏,精神煩躁。這是毒火潛伏在身體深處,出現險惡症狀的表現,應該使用清熱解毒、透發疹子的藥物。
芥穗,桔梗,牛蒡子,甘草,赤芍,連翹,楂肉,蟬蛻,木通草,羚角片,熟軍,芫荽
晚診:加馬勃、大貝母、山豆根,減芫荽、熟軍
喜花二朝,顆粒出之有八。奈面部冗碎,形平色滯,咽痛,口乾,唇有微腫,二便未行。此乃素本氣弱,又加天寒,毒火潛伏。先議墊陰逐毒,佐以利咽之劑。
小生地(取汁),荊芥穗,牛蒡子,元參,採連翹,生甘草,赤芍,細木通,苦桔梗,羚角片,山豆根,酒炒紋軍,冬筍尖,白蘆根
白話文:
患者喉嚨痛,口乾,嘴唇微腫,大小便不通暢,面色晦暗,身體乏力。這是因為體質虛弱,再加上天氣寒冷,毒火潛伏在體內。醫師建議先滋陰解毒,再輔以利咽藥物。處方用生地(取汁)、荊芥穗、牛蒡子、元參、連翹、生甘草、赤芍、細木通、苦桔梗、羚角片、山豆根、酒炒紋軍、冬筍尖、白蘆根。晚上診斷時,加了馬勃、大貝母、山豆根,減少了芫荽和熟軍。服用藥物後,第二天患者嗓子好了很多,開始排出膿痰。但面部仍然腫脹,體態沉重,顏色暗淡。
喜花三朝,顆粒雖齊,奈面部四肢細碎,根血板滯。乃氣弱毒盛,恐難行漿,所幸者咽痛稍減,二便亦行。議活血放白,佐以清熱利咽。
小生地,歸尾,連翹,元參,桔梗,牛蒡子,粉丹皮,天蟲,赤芍,上犀黃,雄雞冠血,竹筍尖,白蘆根,大紅洋縐
晚診:加北沙參(米炒)、血竭、糯米,減雞冠血、上犀黃
喜花四朝,顆粒頂平根滯,項下攢簇,氣血未附,咽痛雖鬆,奈面部冗碎色嫩。系體質虛弱,恐難化漿。法宜助氣、活血、提頂,速望放白漿行為吉。
白話文:
第一天診斷
病人喜花三朝(即生下孩子三天),孩子顆粒(指大小便)雖齊全,但面部四肢卻出現細碎的疹子,而且根血板滯(指血液運行不暢,瘀滯於內)。這說明孩子氣虛而毒盛,恐怕難以消化乳汁。所幸的是,咽喉疼痛稍減,大小便也正常。建議使用活血化瘀、清熱利咽的藥物。
第一天處方
生地、歸尾、連翹、元參、桔梗、牛蒡子、粉丹皮、天蟲、赤芍、上犀黃、雞冠血、竹筍尖、白蘆根、大紅洋縐。
第二天診斷
晚上診察後,發現孩子顆粒頂平根滯(指大小便雖有,但仍然滯留),項下攢簇(指頸部出現疹子聚集),氣血未附(指氣血不足,未能完全滋養身體),咽喉疼痛雖然有所緩解,但面部疹子依然細碎且色嫩。這表明孩子的體質虛弱,恐怕難以消化乳汁。
第二天處方
在第一天處方中,加入北沙參(米炒)、血竭、糯米,減少雞冠血、上犀黃。
第三天診斷
喜花四朝(即生下孩子四天),孩子的顆粒頂平根滯(指大小便雖有,但仍然滯留),項下攢簇(指頸部出現疹子聚集),氣血未附(指氣血不足,未能完全滋養身體),咽喉疼痛雖然有所緩解,但面部疹子依然細碎且色嫩。這是由於孩子的體質虛弱,恐怕難以消化乳汁。
第三天治療方案
需採用助氣、活血、提頂的方法,促使孩子儘快消化乳汁,預期孩子能夠順利排泄乳汁,預後良好。
西黨參,生大有耆,制山甲,全當歸,天蟲,京赤芍,元參,苦桔梗,牛蒡子,上口蘑,冬筍尖,蘆筍,大紅洋縐,上洋米
晚診:加上官燕
喜花五朝,面部已有清漿之勢,漸入佳境之象。奈頂平兼陷,根腳嬌紅。內因氣血不充,外被嚴寒所遏,最慮漿行不足,慎防七九朝癢塌之變。擬當歸助氣、養血、提頂、灌漿。
高麗參,酒炙黃耆,白歸身,紫草茸,元參,連翹,牛蒡子,白姜蠶,冬蟲夏草,制山甲,大紅洋縐,冬筍尖,口蘑,上洋米
白話文:
西黨參、制山甲、當歸、京赤芍、元參、苦桔梗、牛蒡子、口蘑、冬筍尖、蘆筍、大紅洋縐、上洋米。
晚診:加上官燕。
病人臉上已有清漿,病情逐漸好轉。不過頭頂平坦凹陷,根腳發紅。內因氣血不足,外受嚴寒影響,最擔心清漿不足,要小心七九朝癢塌的變化。打算用當歸來補氣、養血、提振頭頂,灌注清漿。
高麗參、酒炙黃耆、白歸身、紫草茸、元參、連翹、牛蒡子、白姜蠶、冬蟲夏草、制山甲、大紅洋縐、冬筍尖、口蘑、上洋米。
晚診:加丹皮、大貝母、蘆筍尖
喜花六朝,服藥頗順,奈時值隆冬,嚴寒外束,今雖起綻行漿,無如皮薄頂平。書云:皮薄而嬌紅有漿亦系清稀,清稀則毒不能盡泄。恐八九日另生變端。法當氣血交補,統望應手漿者為吉。
高麗參,酒炙黃耆,白歸身,元參,連翹,紫草茸,丹皮,牛蒡子,嫩毛犀角片,制山甲白姜蠶,炙甘草,上洋米,上口蘑,冬筍尖,蘆筍尖
晚診:加冬蟲夏草、大貝母
喜花七朝,漿行七分,時有嗆咳,嘔惡黏痰,大便五日未解,小便短少黃赤混濁。書云:顆粒繁密而豆頂皮薄者,漿行弗實。漿既不實,則防毒火內攻,發之時必以補中溫托為主。成膿之後,當以涼血解毒為貴。若屢用補托,恐致燥熱。考前賢諸醫,有偏用溫補者,有偏用苦寒攻下者,均非定例,當以補中末三治要察,豈可混治。所謂醫理最深,審症立方不易,要求無太過,無不及,無偏僻之弊也。
白話文:
病人服藥後,花開七天,瘡口癒合了七成,但出現了咳嗽、嘔吐粘痰、便秘五天、小便少且混濁等症狀。古書記載:瘡口顆粒密集但薄,說明瘡口沒有完全癒合。若瘡口沒有完全癒合,就要注意防範毒火內攻,發病時應以補中溫托為主。如果化膿了,就要用涼血解毒的方法。如果多次用補托之法,可能會導致燥熱。查看前輩醫生們的經驗,有人偏向於溫補,有人偏向於苦寒攻下,都沒有固定的方法。應該根據補中末三治的原則,謹慎用藥,不可混亂治療。所謂醫理深奧,根據病情確立方劑並不容易,要求不能過度、不足,也不能偏頗。
東洋參,元參,小生地,粉丹皮,大貝母,連翹
晚診:加銀花、燈心、天花粉、大麥冬、水炒黃芩、霍石斛、活水蘆根
喜花八朝,漿足七分,尚有三分毒火蘊蓄肺胃,是以咳嗆,時有咽痛,嘔惡,飲食懶進,小溲混赤,大便六日未解。種種熱象,若執古方偏見,以投溫補,恐留遺毒。夫痘未有無毒火而發者,昨云初中末三治要察,此症系半虛半實。初宜攻逐,中宜溫補,繼而陽亢陰虛,當進清涼苦降,以助結痂耳。
元參,麥冬,小生地,銀花,連翹,霍石斛,大貝母,黃芩,花粉,滑石,赤苓,熟石膏,白蘆根,粳米煎水。
白話文:
藥材
- 東洋參、元參、小生地、粉丹皮、大貝母、連翹
晚診加藥
- 銀花、燈心、天花粉、大麥冬、水炒黃芩、霍石斛、活水蘆根
病症描述
患者服用藥物後,雖然花開花謝,但體內仍有三分毒火積聚在肺胃,因此出現咳嗽、偶爾咽喉疼痛、噁心、食慾不振、小便顏色深紅、大便六天未解等症狀。這些都是熱證,若固執地使用溫補藥物,恐會留下毒素。
痘瘡發病不一定都有毒火,先前說過初、中、末三期要分別治療,此病症屬於半虛半實。初期應以攻逐為主,中期宜溫補,接著由於陽亢陰虛,應改用清涼苦降藥物,幫助痘瘡結痂。
處方
元參、麥冬、小生地、銀花、連翹、霍石斛、大貝母、黃芩、花粉、滑石、赤苓、熟石膏、白蘆根、粳米,煎水服用。
晚診:加真象牙(磨入)
喜花九朝,漿勢漸回,奈咳嗆未止,又兼音嗄,嘔惡頗平,食谷不旺,小溲黃赤而短,大便雖解不徹。刻下陽亢陰虛,尚有三分餘毒,毒火上凌肺金。蓋肺為嬌臟,主持諸氣,屬金而畏火,最防咳急,增喘不可不慎。議用滋陰潤肺,化毒回漿,佐以清涼苦降,望應手為吉。
北沙參,元參,麥冬,霍石斛,消橘紅,大貝母,雲茯苓,生苡米,花粉,澤瀉,豬苓,真象牙,青果核,生茶烏,白蘆根,羚角片
白話文:
病人晚間就診,症狀是咳嗽、聲音嘶啞、嘔吐減少、食慾不振、尿液黃濁量少、大便排泄不暢。診斷為陽亢陰虛,還有殘留的毒素,毒火上攻肺部。因為肺是嬌嫩的器官,主導呼吸,屬金而怕火,最怕咳嗽加劇,喘息加重不可不慎。治療方案為滋陰潤肺、化毒回漿,輔以清涼苦降,預期效果良好。處方為北沙參、元參、麥冬、霍石斛、橘紅、大貝母、茯苓、生苡米、花粉、澤瀉、豬苓、象牙、青果核、生茶烏、白蘆根、羚角片。
喜花十朝,漿勢漸回,尤幸嗆咳漸減,飲食亦增。實痘毒雖從漿而化,化而未盡,猶有餘毒在內,今身現銀疹,奈毒又有出路之機,漸入佳境之象,仍望應手無弊為頌。
北沙參,元參,麥冬,霍石斛,金銀花,連翹殼,大貝母,生茶烏,羚羊角,黃芩,生苡米,白蘆根
喜花十一朝,已成痂疕,仍有微咳,時有咽痛,口乾,舌下兼疼。此屬餘毒未盡,熏灼肺經,議用清肺化毒主治。
忍冬藤,元參,麥冬,枯黃芩,大貝母,淨連翹,天花粉,云白苓,羚羊角,上犀角,鮮石斛(取汁服,渣煎),燈心,白蘆根,綠豆皮
白話文:
孩子出痘已經十天了,痘疹的狀況逐漸好轉,咳嗽也明顯減輕,食慾也增加了不少。雖然痘毒已轉化成膿,但仍未完全消退,體內還有餘毒,現在身上出現了銀疹,說明毒素又找到新的出口,病情正在逐漸好轉,希望能順利康復。
藥方:北沙參、元參、麥冬、霍石斛、金銀花、連翹殼、大貝母、生茶烏、羚羊角、黃芩、生苡米、白蘆根
孩子出痘已經十一天了,痘疹已結痂,但仍有輕微咳嗽,偶爾咽喉痛、口乾,舌頭下面也感到疼痛。這是由於餘毒未清,熏灼肺經所致,需要用清肺化毒的藥物治療。
藥方:忍冬藤、元參、麥冬、枯黃芩、大貝母、淨連翹、天花粉、云白苓、羚羊角、上犀角、鮮石斛(取汁服用,渣用來煎藥)、燈心、白蘆根、綠豆皮。
喜花十二朝,飲食頗進,二便調通,咽痛、口乾均退,時有微咳多痰,舌尖之下作疼,身現銀疹堆痧,勢屬佳兆。仍候痂落之餘再現瘢痕之色。擬用清涼苦降,以免餘毒之疥。
忍冬藤,元參,麥冬,枯芩,大貝母,苦桔梗,五穀蟲,甜花粉,羚角片,連翹,生茶烏,白蘆根,綠豆皮,另用上犀黃、珍珠共研細末,擦舌下痛處。
白話文:
病情描述
病人近來精神不錯,食慾也很好,大小便順暢,喉嚨痛和口乾都已經消退。現在偶爾會輕微咳嗽並伴有較多痰液,舌尖下方感到疼痛,身上出現了一些銀白色的疹子,像是痧點。整體來說,病情趨於好轉,預計痊癒後會留下一些疤痕。
治療方案
為了避免病根再次復發,建議使用清涼苦降的藥物來治療。
處方:
- 忍冬藤、元參、麥冬、枯芩、大貝母、苦桔梗、五穀蟲、甜花粉、羚角片、連翹、生茶烏、白蘆根、綠豆皮
另外,將上犀黃和珍珠研磨成細粉,用於塗抹舌尖疼痛的地方。
註解
- 中醫的“銀疹堆痧”是指一種皮膚病,可能與濕熱、毒素等因素有關。
- “清涼苦降”是一種中醫治療方法,主要用於清熱解毒,降火止痛。
- 藥方中所列的藥材,都是中藥材,具有不同的功效,例如忍冬藤清熱解毒,元參滋陰潤燥等等。
提醒
這段文字僅供參考,具體的治療方案需要由專業的中醫師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進行制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