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王應震要訣》~ 王震云先生診視脈案 (2)
王震云先生診視脈案 (2)
1. 二、王應震先生示子孫慎醫歌
良相功名在濟民,良醫施藥亦同情,陰陽理氣須融徹,才能道術貫天人。背謬醫書休浪讀,《內經》奧旨細推尋,理會各家知採擇,儒醫名義不虛稱。博聞多識能歸約,自然詳審盡其因,效法古方毋固執,常變相臨辨要真,果能造到逢源地,信手拈來總是春。
白話文:
[二、王先生應震教導子孫慎選醫生的歌]
好的宰相立功成名是因為他救濟人民,而好的醫生施藥救人也是出於同樣的慈悲心腸。對於陰陽、理氣這些理論必須有透徹的理解,這樣才能將醫道和術法融會貫通,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。
如果醫書內容與事實不符,就不要隨便閱讀,應該深入研究《黃帝內經》中的深奧道理。學習各家之長,懂得選擇吸收,這樣才配得上「儒醫」的美名。見多識廣且能融會貫通,自然能夠詳細審視病情,找到病因。雖然可以參考古方,但不能固執己見,面對病情的變化,要能夠分辨出關鍵所在。如果真的達到這樣的境界,那麼治病時就能信手拈來,事事順利。
2. 三、望聞問切
望而知之者謂之神,望其五色,以知其病也;聞而知之者謂之聖,聞其五音,以知其病也;問而知之者謂之工,問其五味,以知其病也;切而知之者謂之巧,切其脈證,以察其病也。
白話文:
能單純透過觀察就診斷出病情的人,可以稱之為神醫,因為他們能通過觀察病人的臉色變化,來瞭解疾病的狀況;能單靠聽就能診斷出病情的人,可稱之為聖手,因為他們能通過辨識病人聲音的異常,來判斷疾病;能通過詢問病人的飲食喜好,來瞭解病情的人,可以被視為專業的醫生;而能透過把脈來精確診斷病情的人,則可以說是技巧高超,因為他們能通過脈象來驗證和觀察病情。
3. 四、四大家
外感法張仲景也,內傷法李東垣也;熱病法劉河間也;雜病法朱丹溪也。
白話文:
在處理由外界環境引起的疾病時,我們遵循的是張仲景的方法;對於因身體內部機能失調導致的疾病,我們採用的是李東垣的療法;劉河間的理論用於治療熱性疾病;至於各種複雜的綜合病症,則是根據朱丹溪的原則來進行治療。
4. 五、辨寒熱虛實損脈法必要
寒症脈法
脈遲緊伏三部皆同,按之緊直如琴絃。若四至以上為寒邪,宜辛溫發散;四至以下是真寒,宜姜附之類以溫之。又云脈緊或微遲,大便溏瀉有汗,乃真寒之症。雖發熱好茶水,不可輕用涼藥,宜大劑補之。又宜溫熱藥滲利之,其瀉自止,其熱自退。
熱症脈法
脈按至骨不動,為真火症,若便秘宜下。外病脈洪數為邪熱,宜清涼發散;緊數而浮者,宜散;沉數者宜下。
虛症實症脈法
脈舉按形大,空虛而軟,無火之人。細數而軟,有火之人。脈至兼數數然,細數、浮數、弦數,俱屬虛火,大宜滋補。若洪數、沉數有力,此屬實火,宜清散降瀉。間有虛火,脈狀渾如蔥管一般粗。又云陽虛多遲,陰虛必數。
虛損辨症與脈法
脈細而浮,是氣虛也;脈大而浮,是血虛也。自汗不止,惡寒盜汗,是氣虛也;晡熱內熱,發熱不寐,是血虛也。發熱煩躁,肉瞤筋惕,是氣血兩虛;遍身皆麻,神思倦怠,晡熱作渴,自汗盜汗,亦氣血俱虛。筋攣臂軟,肌肉掣動,此元氣下陷也。肚腹喜暖,口忌冷物,此形氣病,氣不足也。
飲食勞倦,起居失宜,面赤嘔吐,畏見風寒,此內真寒而外假熱也。兩足痿軟,日晡發熱,胸膈不利,飲食善消,面帶紅色,大便秘結,是三陰虛也。胸腹作脹,飲食少思,是三陽虛也。胸腹脹滿,寒出如雨,四肢逆冷,睡中驚悸,覺上升如浮,下陷如墜,脈洪大而數,重按微細,此乃屬無火,虛之極也。
遺精白濁,自汗盜汗,內熱晡熱,口乾作渴,喉痛口裂,胸乳脅脹痛,頭頂或痛,眩暈目花,心神不寧,寤而不寐,小便赤澀,莖中作痛,此屬無根虛火為患也。
傷寒賦
欲治傷寒,先須識症,識症定名,處方必應。且如太陽有傷營傷衛之分,陽明有在經在腑之別,少陽在半表半裡之界,但主乎中,故曰膽為清淨之府。至三陰有傳經之不常,須究脈理而推詳。傳經者,脈急數而煩熱。真中者,脈沉細而清涼,當汗而下。為結胸痞氣,當下而汗。
為厥竭元陽,腸垢鶩溏,須辨脅寒脅熱、瘀血蓄血,可知發狂發黃,癮癥斑爛。發於濕熱二症,肉瞤筋惕,起於汗下兩傷。若失風濕則喘息多眠,濕溫則妄言不食。風濕,肢體重而額汗流;中濕,肌膚黃而小便澀。陽毒則面赤而斑狂,陰毒則唇青而厥逆。發汗戰汗,身涼者喜水火既濟之功;合病並病,下利者俱木火互相為克。
又聞實者為譫語,虛作鄭聲。水飲停蓄者,或嘔或噦;火邪劫奪者,或狂或驚。喘咳者水搏寒之所致,吐衄者熱逼血而妄行。單杖雙伏,此非怪脈,乃否極泰來之兆;陽易陰易,皆為危證,引男女交接之情。惡寒喘嗽者,發表自愈;惡熱喘滿者,攻裡必寧。咳逆,又名乞忒,動悸更曰怔忡。
雙傳者,雙經同病;百合者,百脈一宗。懊,因心中之鬱悶;奔豚,自臍下之攻忡。腑痛引陰,名為臟結;厥利反食,號為除中。瘛瘲者,手足抽搐;怫鬱者頭面蒸紅。勞食再復,因新差之犯禁;過經不解,與溫瘧而相同。蓋傷寒傳變之不一,非雜症逢真而可攻。予茲略陳其要,學者自當變通。
白話文:
[五、辨寒熱虛實損脈法必要]
寒症脈法
如果脈搏慢、緊、隱藏,而且全身各部位都呈現相同情況,摸起來緊繃直挺像琴絃一樣。若每分鐘跳動四次以上,表示受了寒邪,應該用辛辣溫熱的藥物來發汗散寒;若是每分鐘跳動四次以下,這是真正的寒症,應該用薑附等溫熱藥物來溫暖身體。另有一種情況,脈搏緊或稍微遲緩,伴有腹瀉和出汗,這就是真正的寒症。即使患者發燒且想喝茶水,也不可以隨便使用涼性藥物,應該大量補充。此外,還應該使用溫熱藥物來促進排尿,這樣腹瀉自然會停止,發燒也會自行退去。
熱症脈法
如果脈搏深按至骨卻不動,這就是真火症,若伴隨便祕,應該使用下瀉的治療方式。外部疾病,脈搏洪大且頻率快,表示有邪熱,應該使用清涼的藥物來發汗散熱;脈搏緊而頻率快且浮現,應該使用散寒的藥物;脈搏沉而頻率快,應該使用下瀉的藥物。
虛症實症脈法
如果脈搏舉按下去形狀大,但感覺空虛且軟弱,這是沒有火熱症狀的人。脈搏細且頻率快且軟弱,這是火熱症狀的人。脈搏頻率快,細且頻率快、浮且頻率快、弦且頻率快,這些都屬於虛火,應該大量滋補。如果脈搏洪大且頻率快、沉且頻率快且有力,這就屬於實火,應該使用清熱散寒的藥物。
虛損辨症與脈法
脈搏細且浮現,這表示氣虛;脈搏大且浮現,這表示血虛。自發性出汗不停,怕冷和盜汗,這是氣虛;傍晚時發熱、內部發熱、發熱無法入睡,這是血虛。發熱且煩躁,肌肉抽搐和筋肉震顫,這是氣血兩虛;全身麻木,精神疲倦,傍晚時發熱且口渴,自發性出汗和盜汗,這也是氣血俱虛。肌肉抽搐和手臂軟弱,這是元氣下陷。肚子喜歡暖和,嘴巴忌諱冷的食物,這是身體氣力不足。
飲食勞累,生活作息失調,臉色紅潤且嘔吐,害怕風寒,這是內部真寒但外表假熱。兩腳無力且軟弱,傍晚時發熱,胸部和腹部不舒暢,消化能力好,臉色帶紅色,大便祕結,這是三陰虛。胸部和腹部脹滿,不想吃東西,這是三陽虛。胸部和腹部脹滿,寒冷如雨,四肢冰冷,睡覺時驚恐,醒來後感覺像漂浮,下墜感,脈搏洪大且頻率快,深按微細,這是無火,極度虛弱。
夢遺、白濁、自發性出汗和盜汗,內部發熱、傍晚時發熱、口渴、喉嚨疼痛、口脣裂開、胸部、乳房、肋骨脹痛、頭頂疼痛、頭暈眼花、心神不安、醒著但無法入睡、小便赤色且刺痛、尿道疼痛,這些都是無根虛火造成的困擾。
傷寒賦
想要治療傷寒,首先必須認識症狀,確立症狀名稱,開出的藥方纔會有效。例如太陽病有傷營和傷衛的區別,陽明病有在經絡和腑臟的不同,少陽病在半表半裡之間,主要在中焦,所以說膽是清淨的腑臟。至於三陰病,傳經的狀況不固定,必須探究脈理來詳細推斷。傳經,脈搏急促且頻率快且煩熱。真正中招,脈搏沉細且清涼,應該發汗但下瀉。造成結胸和痞氣,應該下瀉但發汗。
造成厥竭和元陽,腸胃混亂且鶩溏,必須分辨脅寒和脅熱、瘀血和蓄血,可以瞭解發狂和黃疸,癥瘕和斑疹。起因於濕熱兩種症狀,肌肉抽搐和筋肉震顫,源於發汗和下瀉兩種傷害。如果失風濕,則呼吸困難且多眠,濕溫,則胡言亂語且不吃東西。風濕,肢體沉重且額頭流汗;中濕,皮膚黃且小便不通暢。陽毒,臉色紅且有斑點且狂躁;陰毒,嘴脣青且厥逆。發汗和戰汗,身體涼爽的人喜歡水火相濟的效果;合併症和並發症,下痢的人都是木火互相剋制。
還聽說實證會有胡言亂語,虛證會有鄭聲。水飲停滯,可能會嘔吐或噁心;火邪侵襲,可能會狂躁或驚恐。喘息和咳嗽,是由水搏寒引起的;吐血和鼻血,是由熱迫血引起的。單杖和雙伏,這不是奇怪的脈象,而是否極泰來的徵兆;陽易和陰易,都是危險的證狀,引發男女交媾的情緒。怕冷、喘息和咳嗽,發汗後自愈;怕熱、喘息和腹滿,攻擊裡部必定安寧。咳嗽,又名乞忒,動悸,又叫怔忡。
雙傳,雙經同時生病;百合,百脈同一根源。懊惱,因為心中的鬱悶;奔豚,從肚臍下攻上心臟。腑痛牽引到陰部,叫做臟結;厥利反食,叫做除中。瘛瘲,手腳抽搐;怫鬱,頭臉蒸紅。勞食再次發作,因為新差違反禁忌;超過經期未解,跟溫瘧相同。傷寒的傳變方式很多,不能用雜症來攻擊。這裡略述重點,學習者自己應當靈活運用。
5. 六、湯論
治傷寒和營透表解肌湯,此桂枝湯之脫化方也。
當歸,桂枝,秦艽,炙草,陳皮,防風,神麯,生薑
身痛無汗畏寒,甚頭目痛,肢節皆痛,加羌活;如出汗,加炒白芍,減羌活、防風;如系出冷汗,加附子、茯苓;如氣虛者,加白朮;如氣滯嘔惡者,加藿香、砂仁;如痰多泄瀉者,加白朮、半夏、茯苓,去當歸;如兼陽明症,加葛根、白芷;如兼少陽經症,加柴胡。
以上出入加減,總要憑脈虛實,在表在裡,審症虛實,宜攻宜補,或外感挾內傷症,或內傷重挾外感症,斟酌淺深,機變增減,無不中肯綮矣。
清解風熱保肺湯
桔梗,薄荷,前胡,杏仁,甘草,枳殼,貝母,姜蠶,防風,沙參,牛蒡子
透發痧疹邪毒湯
防風,荊芥,桔梗,前胡,葛根,甘草,赤芍,連翹,升麻,蟬衣,牛蒡子
如口渴目赤內熱,唇燥舌苔,加石膏、生地;如體虛不甚者,去赤芍、升麻,加沙參;如挾有寒濕者,方法又當別論,不同拘泥。
潤養脾陰湯
山藥,茯苓,沙參,扁豆,陳皮,石斛,白芍,炙草,柏子仁
補火生土湯
白朮,茯苓,黑姜,陳皮,米仁,人參,炙草,補骨脂,菟絲餅
白話文:
[六、湯論]
用於治療感冒,調和營衛、散寒解表的藥方,這就是從桂枝湯變化而來的方子。
藥材包括:當歸、桂枝、秦艽、炙草、陳皮、防風、神麴、生薑。若全身疼痛、不出汗且畏寒,甚至頭痛眼痛,四肢關節都痛,可添加羌活;如果已出汗,則加炒白芍,並減少羌活、防風的量;如果是出冷汗,應加附子、茯苓;若是氣虛的人,可加白朮;若氣滯引起噁心嘔吐,可加藿香、砂仁;若痰多腹瀉,可加白朮、半夏、茯苓,但要去掉當歸;若同時有陽明症,可加葛根、白芷;若有少陽經症狀,可加柴胡。
以上的藥物調整,主要需根據脈象判斷虛實,辨別病在表在裡,評估病情虛實,決定攻或補,或是外感兼內傷,或是內傷重於外感,要適度調節藥物份量,靈活增減,如此才能切中要害。
清解風熱保肺湯
藥材包含:桔梗、薄荷、前胡、杏仁、甘草、枳殼、貝母、姜蠶、防風、沙參、牛蒡子。
透發痧疹邪毒湯
藥材有:防風、荊芥、桔梗、前胡、葛根、甘草、赤芍、連翹、升麻、蟬衣、牛蒡子。
如果口渴、眼睛紅、內熱,嘴脣乾燥,舌苔異常,可加石膏、生地;若體質虛弱但不嚴重,去掉赤芍、升麻,加沙參;若伴有寒濕,則方法需另行討論,不能死板。
潤養脾陰湯
藥材為:山藥、茯苓、沙參、扁豆、陳皮、石斛、白芍、炙草、柏子仁。
補火生土湯
藥材包括:白朮、茯苓、黑姜、陳皮、米仁、人參、炙草、補骨脂、菟絲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