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應震

《王應震要訣》~ 王震云先生診視脈案 (2)

回本書目錄

王震云先生診視脈案 (2)

1. 二、王應震先生示子孫慎醫歌

良相功名在濟民,良醫施藥亦同情,陰陽理氣須融徹,才能道術貫天人。背謬醫書休浪讀,《內經》奧旨細推尋,理會各家知採擇,儒醫名義不虛稱。博聞多識能歸約,自然詳審盡其因,效法古方毋固執,常變相臨辨要真,果能造到逢源地,信手拈來總是春。

白話文:

良相功名在濟民,良醫施藥亦同情。

一位好宰相,他的功名成就來自於為百姓謀福祉;一位好醫生,他的醫術精湛,也充滿著對病人的同情心。

陰陽理氣須融徹,才能道術貫天人。

要精通醫術,必須透彻理解阴阳五行、气血运行的原理,才能将道家思想融入其中,真正做到治病救人,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。

背謬醫書休浪讀,《內經》奧旨細推尋。

不要浪费时间去读那些错误的医书,应该仔细研读《黄帝内经》,深入理解其中蕴含的精髓。

理會各家知採擇,儒醫名義不虛稱。

要全面了解各家医派的理论,取其精华,去其糟粕,儒医的称号并非浪得虚名。

博聞多識能歸約,自然詳審盡其因。

博学多识,才能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,对病因才能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。

效法古方毋固執,常變相臨辨要真。

学习古方时,不要死板地照搬,要灵活运用,根据病情变化进行判断,才能真正掌握医术。

果能造到逢源地,信手拈來總是春。

如果能真正达到医术精进的境界,就像触类旁通,信手拈来,治疗疾病就会得心应手,充满希望。

2. 三、望聞問切

望而知之者謂之神,望其五色,以知其病也;聞而知之者謂之聖,聞其五音,以知其病也;問而知之者謂之工,問其五味,以知其病也;切而知之者謂之巧,切其脈證,以察其病也。

白話文:

透過觀察就能知道病情的人叫做「神」,通過觀看病人身上的五種顏色(青、赤、黃、白、黑)來判斷疾病的情況。透過聽覺就能知道病情的人叫做「聖」,通過聆聽病人發出的五種聲音(宮、商、角、徵、羽)來判斷疾病的程度。透過詢問就能知道病情的人叫做「工」,通過瞭解病人對食物和飲料的味道的感受來確定他們是否有問題。最後,透過把脈就能知道病情的人叫做「巧」,通過檢查病人的脈搏和其他症狀來診斷疾病。

3. 四、四大家

外感法張仲景也,內傷法李東垣也;熱病法劉河間也;雜病法朱丹溪也。

白話文:

這段古文中醫文字的意思是:治療外感疾病的方子取自張仲景,治療內傷疾病的方子取自李東垣,治療熱性疾病的方子取自劉河間,而治療各種綜合病症的方子則取自朱丹溪。

4. 五、辨寒熱虛實損脈法必要

寒症脈法

脈遲緊伏三部皆同,按之緊直如琴絃。若四至以上為寒邪,宜辛溫發散;四至以下是真寒,宜姜附之類以溫之。又云脈緊或微遲,大便溏瀉有汗,乃真寒之症。雖發熱好茶水,不可輕用涼藥,宜大劑補之。又宜溫熱藥滲利之,其瀉自止,其熱自退。

熱症脈法

脈按至骨不動,為真火症,若便秘宜下。外病脈洪數為邪熱,宜清涼發散;緊數而浮者,宜散;沉數者宜下。

虛症實症脈法

脈舉按形大,空虛而軟,無火之人。細數而軟,有火之人。脈至兼數數然,細數、浮數、弦數,俱屬虛火,大宜滋補。若洪數、沉數有力,此屬實火,宜清散降瀉。間有虛火,脈狀渾如蔥管一般粗。又云陽虛多遲,陰虛必數。

白話文:

寒症脈法

脈象遲緩緊伏,三部皆同,按之緊直如同琴絃。若四至以上為寒邪入侵,宜用辛溫發散之藥物驅散寒邪;四至以下則屬真寒,需用薑附之類溫熱藥物溫補。

另有說法:脈象緊或微遲,伴隨大便溏瀉且出汗,乃真寒之症。雖然患者可能感到發熱喜喝茶水,但不可輕用涼藥,宜用大劑補藥溫補。同時也可用溫熱藥物滲利,使瀉止熱退。

熱症脈法

脈象按之至骨不動,屬真火症,若伴隨便秘則宜瀉下。

外感病邪,脈象洪數則為邪熱入侵,宜清涼發散;若脈象緊數而浮,宜散;脈象沉數則宜下。

虛症實症脈法

脈象舉按形大,空虛軟弱,屬於無火之人。脈象細數而軟,則屬於有火之人。

脈象至數而數然,細數、浮數、弦數,皆屬於虛火,宜大補滋陰。若脈象洪數、沉數有力,則屬於實火,宜清散降瀉。

偶爾虛火之人,脈象會像蔥管一樣粗。

另外,陽虛者脈象多遲,陰虛者脈象必數。

虛損辨症與脈法

脈細而浮,是氣虛也;脈大而浮,是血虛也。自汗不止,惡寒盜汗,是氣虛也;晡熱內熱,發熱不寐,是血虛也。發熱煩躁,肉瞤筋惕,是氣血兩虛;遍身皆麻,神思倦怠,晡熱作渴,自汗盜汗,亦氣血俱虛。筋攣臂軟,肌肉掣動,此元氣下陷也。肚腹喜暖,口忌冷物,此形氣病,氣不足也。

飲食勞倦,起居失宜,面赤嘔吐,畏見風寒,此內真寒而外假熱也。兩足痿軟,日晡發熱,胸膈不利,飲食善消,面帶紅色,大便秘結,是三陰虛也。胸腹作脹,飲食少思,是三陽虛也。胸腹脹滿,寒出如雨,四肢逆冷,睡中驚悸,覺上升如浮,下陷如墜,脈洪大而數,重按微細,此乃屬無火,虛之極也。

白話文:

脈搏細而浮,代表氣虛;脈搏大而浮,則代表血虛。容易出汗且怕冷、盜汗,是氣虛的表現;下午發熱、體內燥熱、睡不著,則代表血虛。發熱煩躁、肌肉抽搐,表示氣血兩虛;全身麻木、精神疲倦、下午發熱口渴、自汗盜汗,也是氣血俱虛的症狀。筋攣无力,肌肉抽動,是元氣下陷的表現。腹部喜暖,口怕冷,是形氣病,表示氣虛。

飲食勞累,作息不規律,臉紅嘔吐,怕風寒,這是內虛寒而外假熱的表現。雙腳無力,下午發熱,胸悶不暢,食慾好卻消化不良,臉色偏紅,便秘,是三陰虛的症狀。胸腹脹滿,食慾不振,是三陽虛的表現。胸腹脹滿,冷汗直流,四肢冰冷,睡覺時驚悸,感覺身體飄浮或下墜,脈搏洪大而數,重按微細,這是無火虛寒,屬於虛弱的極致。

遺精白濁,自汗盜汗,內熱晡熱,口乾作渴,喉痛口裂,胸乳脅脹痛,頭頂或痛,眩暈目花,心神不寧,寤而不寐,小便赤澀,莖中作痛,此屬無根虛火為患也。

傷寒賦

欲治傷寒,先須識症,識症定名,處方必應。且如太陽有傷營傷衛之分,陽明有在經在腑之別,少陽在半表半裡之界,但主乎中,故曰膽為清淨之府。至三陰有傳經之不常,須究脈理而推詳。傳經者,脈急數而煩熱。真中者,脈沉細而清涼,當汗而下。為結胸痞氣,當下而汗。

為厥竭元陽,腸垢鶩溏,須辨脅寒脅熱、瘀血蓄血,可知發狂發黃,癮癥斑爛。發於濕熱二症,肉瞤筋惕,起於汗下兩傷。若失風濕則喘息多眠,濕溫則妄言不食。風濕,肢體重而額汗流;中濕,肌膚黃而小便澀。陽毒則面赤而斑狂,陰毒則唇青而厥逆。發汗戰汗,身涼者喜水火既濟之功;合病並病,下利者俱木火互相為克。

白話文:

至於三陰病,經絡傳變不規律,必須仔細探究脈象來推斷病情。脈象浮而快,頻而急,說明熱邪傳變在經絡,患者會感到煩躁發熱。脈象沉而細,緩而弱,說明熱邪已經深入臟腑,患者會感到清涼,需要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。如果出現胸部脹滿、氣逆難下的症状,則應該用下瀉的方法來治療。

如果出現四肢厥冷,元陽衰竭,腸道穢物積聚,大便稀溏,則需要辨別是脅肋寒痛還是脅肋熱痛,是瘀血阻滯還是血虛積聚,才能判斷是否會出現發狂、黃疸、癮疹、斑點等症状。

現代話白文

如果出現肌肉抽搐,筋骨跳動,是濕熱引起的,可能是由於過度發汗或汗出過多導致的。如果出現喘息、嗜睡,是風濕引起的;如果出現胡言亂語、不願吃東西,是濕溫引起的。

如果出現肢體沉重、額頭出汗,是風濕引起的;如果出現皮膚發黃、小便澀滯,是中濕引起的。如果出現面部發紅、神志不清,是陽毒引起的;如果出現嘴唇發青、四肢厥冷,是陰毒引起的。

發汗之後出現反覆出汗,身體發涼,可以用水火既濟的方法治療;如果出現合病並病,大便溏瀉,可以用木火互相克制的方法治療。

又聞實者為譫語,虛作鄭聲。水飲停蓄者,或嘔或噦;火邪劫奪者,或狂或驚。喘咳者水搏寒之所致,吐衄者熱逼血而妄行。單杖雙伏,此非怪脈,乃否極泰來之兆;陽易陰易,皆為危證,引男女交接之情。惡寒喘嗽者,發表自愈;惡熱喘滿者,攻裡必寧。咳逆,又名乞忒,動悸更曰怔忡。

雙傳者,雙經同病;百合者,百脈一宗。懊,因心中之鬱悶;奔豚,自臍下之攻忡。腑痛引陰,名為臟結;厥利反食,號為除中。瘛瘲者,手足抽搐;怫鬱者頭面蒸紅。勞食再復,因新差之犯禁;過經不解,與溫瘧而相同。蓋傷寒傳變之不一,非雜症逢真而可攻。予茲略陳其要,學者自當變通。

白話文:

第一段

又聽說,實證會導致譫語,虛證則會出現鄭聲(一種異常的聲音)。水飲停積在體內,可能會出現嘔吐或呃逆;火邪侵襲劫奪津液,可能會出現狂躁或驚恐。喘咳是水氣與寒邪搏鬥造成的,吐血或鼻出血是熱邪逼迫血液妄行所致。單脈強而雙脈弱,這不是怪異的脈象,而是否極泰來之兆;陽氣衰敗或陰氣衰敗,都屬於危重的病症,容易引發男女交接的情慾。惡寒伴隨咳嗽的人,只要疏散風寒即可自愈;惡熱伴隨氣喘胸悶的人,需要攻治內裡才能痊癒。咳嗽逆上,又稱乞忒,心悸不安,又稱怔忡。

第二段

雙傳是指兩種經絡同時患病;百合指的是所有脈絡都歸於一宗。懊惱是由於心中鬱悶所致;奔豚是氣逆上衝,從臍下攻向胸膈。腑臟疼痛牽連陰經,稱為臟結;厥逆和反胃嘔吐,稱為除中。瘛瘲是指手足抽搐;怫鬱是指頭面發紅。勞食復發,是因為新病初癒後犯了禁忌;過經不愈,與溫瘧的症狀相似。總之,傷寒傳變多種多樣,不能用治療雜症的方法來對待真正的病症。我只是略述其要點,學者應該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。

5. 六、湯論

治傷寒和營透表解肌湯,此桂枝之脫化方也。

當歸,桂枝,秦艽,炙草,陳皮,防風,神麯,生薑

身痛無汗畏寒,甚頭目痛,肢節皆痛,加羌活;如出汗,加炒白芍,減羌活、防風;如系出冷汗,加附子、茯苓;如氣虛者,加白朮;如氣滯嘔惡者,加藿香、砂仁;如痰多泄瀉者,加白朮、半夏、茯苓,去當歸;如兼陽明症,加葛根、白芷;如兼少陽經症,加柴胡。

白話文:

這個方子叫做解肌湯,是從桂枝湯演變而來的,用來治療傷寒初期,寒邪入侵人體,導致肌表不固,出現發熱、惡寒的症狀。

基本方中,當歸補血活血,桂枝發汗解肌,秦艽祛風濕止痛,炙草調和藥性,陳皮理氣健脾,防風祛風解表,神麴消食化積,生薑溫中散寒。

根據病情的不同,可以加入不同的藥材來調整:

  • 如果病人全身疼痛,沒有汗出,怕冷,頭昏眼花,四肢關節疼痛,就加羌活;
  • 如果病人出汗,就加炒白芍,並減少羌活、防風的用量;
  • 如果病人出冷汗,就加附子、茯苓;
  • 如果病人氣虛乏力,就加白朮;
  • 如果病人氣滯胸悶,噁心嘔吐,就加藿香、砂仁;
  • 如果病人痰多,腹瀉,就加白朮、半夏、茯苓,並去掉當歸;
  • 如果病人兼有陽明經症,比如口渴、便秘,就加葛根、白芷;
  • 如果病人兼有少陽經症,比如發熱、寒熱往來,就加柴胡。

注意

以上只是解肌湯的加減變化,具体用药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,在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。

以上出入加減,總要憑脈虛實,在表在裡,審症虛實,宜攻宜補,或外感挾內傷症,或內傷重挾外感症,斟酌淺深,機變增減,無不中肯綮矣。

清解風熱保肺湯

桔梗,薄荷,前胡,杏仁,甘草,枳殼,貝母,姜蠶,防風,沙參,牛蒡子

透發痧疹邪毒湯

防風,荊芥,桔梗,前胡,葛根,甘草,赤芍,連翹,升麻,蟬衣,牛蒡子

白話文:

[清解風熱保肺湯]

  • 桔梗、薄荷、前胡、杏仁、甘草、枳殼、貝母、姜蠶、防風、沙參、牛蒡子

[透發痧疹邪毒湯]

  • 防風、荊芥、桔梗、前胡、葛根、甘草、赤芍、連翹、升麻、蟬衣、牛蒡子

  • 方括號內的文字是中藥名,方便查詢中藥資料。
  • 括號內的數字是中藥編號,方便查詢中藥資料。

如口渴目赤內熱,唇燥舌苔,加石膏、生地;如體虛不甚者,去赤芍、升麻,加沙參;如挾有寒濕者,方法又當別論,不同拘泥。

潤養脾陰湯

山藥,茯苓,沙參,扁豆,陳皮,石斛,白芍,炙草,柏子仁

補火生土湯

白朮,茯苓,黑姜,陳皮,米仁,人參,炙草,補骨脂,菟絲餅

白話文:

如果出現口渴、眼睛發紅、內熱、嘴唇乾燥、舌苔厚等症狀,可以加入石膏和生地;如果體質虛弱,可以去除赤芍和升麻,加入沙參;如果伴隨寒濕,則需另行調整方法,不必拘泥於上述。

潤養脾陰湯包含山藥、茯苓、沙參、扁豆、陳皮、石斛、白芍、炙草、柏子仁。

補火生土湯包含白朮、茯苓、黑姜、陳皮、米仁、人參、炙草、補骨脂、菟絲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