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王應震要訣》~ 王震云先生診視脈案 (1)
王震云先生診視脈案 (1)
1. 一、王應震先生四十四字要訣
理、固、潤、澀、通、塞、清、揚、逆、從、求、責、緩、峻、探、兼、候、奪、寒、熱、補、瀉、提、越、應、驗、滑、澀、大、細、促、結、舉、按、尋、候、逆、順、久、新、緩、急、清、濁。
理
資生萬物位坤宮,惡濕喜溫益理中,氣血源頭多此化,先天化育損為宗。
固
一點真陽寄坎宮,固根鬚用味甘溫,甘溫有益寒無補,堪笑庸醫錯用功。
夫先天真一之氣藏於坎中,其氣自下而上,與後天胃氣相接而生,乃人人之寶。或因勞傷過度,損竭其精,以致精不能生氣,氣不能生神,使相火無有安宅,妄動飛騰。現出有餘之症,實非有餘,乃下元不足之氣,故若用苦寒之味,真氣愈虧,而邪火易熾。凡治此症,惟當溫補於下,而火自歸其位,而病自愈矣。
白話文:
理
滋養萬物,如同大地坤宮,厭惡濕氣,喜愛溫暖,有助於調理身體內部。氣血的源頭大多由此轉化,先天之氣的化育受損,是疾病的根本。
固
一點真陽之氣寄於坎宮,用甘溫的藥味來固本培元。甘溫對寒症有益,但對虛寒無力卻無益,可笑的是一些庸醫卻錯用甘溫藥物,徒勞無功。
固
解釋:
先天真一之氣儲存在坎宮(腎臟),這股氣從下往上,與後天胃氣相接而產生,是人體的根本。由於過度勞損或其他原因,可能導致精氣耗損,精不能生氣,氣不能生神,使相火(腎火)無處安放,妄動飛騰,出現虛熱的症狀。但其實這並不是真正的有餘,而是下元不足導致的虛火,因此如果使用苦寒的藥物,會使真氣更加虛弱,反而加重邪火。治療這種病症,應該溫補下元,使腎火歸位,病症自然會痊癒。
潤
肺為華蓋去皮毛,金體由來畏火銷,便燥皮枯津液涸,滋營潤燥有功勞。
潤燥之功,不出乎滋營潤燥,流通氣血。多因嗜欲無節,致腎水受傷,兩火浮越,燥渴之疾生矣。或前後秘結,或痰在喉間乾咳,此皆津液不足,而火動元傷,理宜補養腎中真陰,使金水相生,則升降出入,濡潤宣通,何病之有?
澀
脾濕生痰滑泄,腎虛氣弱多溏,遺精不禁是行藏,濕澀補方切當。
澀治之要,不出乎溫補脾。濕生痰,宜補脾,治在中。腎虛失禁,或溏泄,或多溺,或精泄,宜補腎,治在下。如婦人崩漏,脫而小腹作痛者,此經信時不謹,致血凝滯漸成瘕積,故有血崩之患。亦當驗血光,察脈氣,理應去其宿積,此通因通用之法。如崩不作痛者,此虛之盛也,大宜溫補,切忌寒涼,當用血脫益氣之法。二者不可不察。
白話文:
潤
肺主皮毛,就好比屋頂,保護著我們的皮膚和毛髮。金屬屬性喜涼怕熱,過度燥熱容易損傷肺氣,導致皮膚乾燥,津液減少,身體變得枯燥。滋陰潤燥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療作用。
潤燥的功效,在於滋養補益、潤澤燥熱,使氣血流通。大多數情況下,是因為飲食無度,導致腎水受損,內火旺盛,從而出現燥渴的病症。也可能出現便秘,或痰粘喉嚨咳嗽,這些都是因為津液不足,火氣上炎,損傷了元氣。治療應當補益腎中真陰,使金水相生,這樣才能使氣血升降出入,滋潤通暢,就不會出現任何疾病。
澀
脾濕生痰,容易導致滑泄,腎虛氣弱則容易出現便溏、遺精等症狀。針對這些症狀,採用濕澀補方最為合適。
治療澀症的關鍵在於溫補脾氣。濕氣生痰,應該補益脾氣,從中焦入手。腎虛導致失禁,或便溏,或小便頻多,或遺精,都應該補益腎氣,從下焦入手。例如,婦女出現崩漏,伴隨小腹疼痛,是因為經期不慎,導致血凝滯而形成瘀積,最終導致血崩。應該根據血色和脈象,調理血瘀,疏通經絡,這是通則不痛的治療原則。如果崩漏不伴疼痛,說明是虛證,應該溫補,忌寒涼,採用益氣養血的治療方法。這兩種情況要區別對待。
通
痢疾瀉痛通用因,驗色明分辨久新,寒則當溫熱當下,有餘不足妙如神。
通治之法,不出瀉痢二端。若暴痢後重,窘迫而疼,連去無度,則滯有不行,或身熱色赤,此等宜下。如有不疼而瀉,亦屬積也。其瀉者旁流而下,若用澀止藥愈深愈疼,此等亦宜下之,俱有通因通用之法。若痢久紅白不止,身冷脈弱,去雖無度,其腹微疼,切忌寒涼之劑,急用附子理中溫補為主。此屬氣不能攝血,而統於諸經也。
若瀉久色如鴨溏,亦宜理中溫補為要。古云:諸積諸疼,喜溫而惡寒,誠不謬矣。
塞
塞因之法難傳,疏啟中間峻補兼,此理若能知得透,孰云醫道不通仙。
白話文:
通
痢疾瀉痛通用因,驗色明分辨久新,寒則當溫熱當下,有餘不足妙如神。
痢疾和瀉肚子,雖然病症不同,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病因,只要仔细观察大便的颜色,就能判断是新病还是旧病。如果是寒症,就应该用温热的药物来治疗;如果是热症,就应该用寒凉的药物来治疗。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,来判断是“有余”还是“不足”,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,就像神医一样神奇。
通治之法,不出瀉痢二端。若暴痢後重,窘迫而疼,連去無度,則滯有不行,或身熱色赤,此等宜下。如有不疼而瀉,亦屬積也。其瀉者旁流而下,若用澀止藥愈深愈疼,此等亦宜下之,俱有通因通用之法。
治疗痢疾和泻肚子的方法,基本上就是泻下和止泻两种。如果突然发病,大便很重,肚子很胀很痛,泻得不停,说明是肠胃不通畅,有积滞,或者身体发热、脸色发红,这种情况就应该用泻下药物来治疗。如果泻肚子不痛,也是积滞造成的。如果泻得很厉害,大便稀薄,如果用止泻药物,反而会加重疼痛,这种情况也应该用泻下药物来治疗。总之,无论是痢疾还是泻肚子,都可以用通因通用之法来治疗。
若痢久紅白不止,身冷脈弱,去雖無度,其腹微疼,切忌寒涼之劑,急用附子理中溫補為主。此屬氣不能攝血,而統於諸經也。
如果痢疾持续很久,大便颜色红白相间,身体发冷,脉搏无力,虽然一直泻得很厉害,但是肚子只是轻微疼痛,就绝对不能用寒凉的药物,应该立即用附子理中汤等温补的药物为主。这种情况是因为阳气不足,不能收敛血液,导致血液流失,而影响到全身经络。
若瀉久色如鴨溏,亦宜理中溫補為要。古云:諸積諸疼,喜溫而惡寒,誠不謬矣。
如果泻肚子很久,大便稀薄像鸭蛋清一样,也应该用理中汤等温补的药物为主。古人说:“所有的积滞和疼痛,都喜欢温热,而讨厌寒凉”,这句话真是没错。
塞
塞因之法難傳,疏啟中間峻補兼,此理若能知得透,孰云醫道不通仙。
治疗便秘的原理很难解释,主要靠疏通、开窍、补益三者结合。如果能透彻地理解这个原理,谁还会说医术不能通达仙境呢?
塞治之法,甚是駭人耳目,且氣脹無治法,人皆懼之。殊不知下氣虛乏,致中焦滯實。蓋腎乃生氣之源,若先天氣乏,焉能與後天胃氣相接,而喘脹之症生,故胸脅滿甚,不若峻補於下,疏啟於中,此王太僕之微言。且用補之法,少脹則資壅,多脹則宣通,下虛自實,中滿自除,此塞因塞用之法也,粗疏者不足以語此。
清
清肺甘寒味最良,水金滋養此源長,若加辛燥純涼劑,多使真元氣自傷。
肺為五臟華蓋,而統攝諸氣運行不息,乃至清之分,所畏者火之上逼耳。一或有傷,痰因火動,中焦之氣必傷,而咳嗽吐痰吐血,且肺受火制,失其乾健之能,在變生百病。藥宜甘寒滋養,使子母相生,不受火制,其氣自清矣。若用辛燥純涼之品,反傷真氣。更當察脈之虛實,脈如不足,雖有痰血,亦當溫補真元。
白話文:
塞住病灶的方法,聽起來很嚇人,而且氣脹的病症,大家都很害怕,認為沒有辦法治療。其實根本原因是下焦氣虛乏力,導致中焦積滯不通。腎臟是生氣之源,如果先天氣不足,就無法與後天胃氣相接,就會產生喘脹的病症,所以胸脅感到很滿。不如用峻猛的藥物補益下焦,疏通中焦,這是王太僕的精妙之言。而且用補益的方法,如果氣脹輕微,就應該稍微補益,以避免加重阻塞;如果氣脹嚴重,就應該大力補益,以疏通氣血。下焦虛弱自然會變得充實,中焦積滯自然會消除,這就是塞因塞用的方法,粗心大意的人是不足以理解的。
清肺最好用甘寒的藥物,水金二味滋養肺臟,使其生生不息。如果加入辛燥純涼的藥物,很容易損傷真元氣。
肺臟是五臟的華蓋,統攝全身的氣機運行不息,它主司清氣,最怕火邪上炎。一旦肺臟受損,痰濁就會因火邪而活躍,中焦的氣機必然受損,就會出現咳嗽、吐痰、吐血等症狀。而且肺臟被火制,失去其乾燥強健的功能,就會導致各種疾病產生。因此,治療肺病應該用甘寒滋養的藥物,使肺氣與腎氣相生,不受火邪制約,肺氣自然會清淨。如果用辛燥純涼的藥物,反而會損傷真氣。更要仔細觀察脈象的虛實,如果脈象虛弱,即使有痰血,也應該溫補真元。
揚
外感風寒發嗽,身多寒熱頭痛,或兼火鬱在諸經,發熱發輕揚此定。
外感天時不正之氣,內因飲食失節,防礙真氣,變生諸疾,惟輕揚疏氣一法,應手而愈。
逆
人火分明勢緩然,寒涼風伏藥相兼,兩須辨莫使,差訛至倒顛。
《經》云:微者逆之。人火者,心火也。其勢緩,可以水滅直折,黃連之屬治也。
從
龍火飛騰太速,遇寒光焰滔天,惟其催折勢難兼,邪退正隨管見。
《經》云:甚者從之。龍火者,相火也。其勢速,不可以水直折,勢當從其性而伏之,惟桂附之屬可治也。
白話文:
外感風寒引起咳嗽,身體經常感到寒熱頭痛,或者伴隨著火氣鬱結在經脈中,出現發熱、發輕揚,這種情況就應該使用輕揚法。
外感天時不正的氣候,內因飲食失調,阻礙了真氣,導致各種疾病,只有使用輕揚疏氣的方法,才能立竿見影地治癒。
人體的火氣分為兩種,一種是心火,一種是相火,它們的勢力不同,治療方法也不同。心火勢力較緩,可以用寒涼藥物直接抑制,例如黃連等。
相火勢力較猛,不能用寒涼藥物直接抑制,必須順應其性,用溫熱藥物將其伏藏,例如桂枝、附子等。
求
嘔逆聲頻氣有餘,欲餐難入費躊躇,熱因寒用無他技,薑製梔連倍竹茹。
責
寒動於中本腎虛,腎虛陽脫氣難拘,惟其地戶應勞閉,失禁終須喪厥軀。
《經》云:虛者責之。腎虛則寒動乎中,又真陽脫而瀉者,則不禁門戶矣。脈存者生,脈脫者死,宜峻補於下,緩則不能斡旋矣。
緩
久而增氣理悠長,緩滯中和物化常,脾胃相宜惟谷菜,藥偏勝不為良皆。
《經》云:久而增氣,物化之常,氣增而久,夭之由。夫胃者清純沖和之氣,惟於谷藥相宜。即參朮亦有偏勝,況寒苦辛熱之藥乎!要在察其病新緩,急當重劑治之,病勢緩以輕劑調之。苟或邪氣已退,而正氣未復,藥宜間服,加以飲食調之。緩急之道,不可不知。若過於藥,反傷中氣,則病愈綿延不休。醫者當臨機應變,庶無偏勝之患。
白話文:
嘔吐反胃,聲音頻繁,氣息旺盛,想要吃東西卻難以下嚥,猶豫不決。這是由於熱症導致的寒氣,沒有其他方法可行,可以用生薑、梔子、連翹,加倍竹茹來治療。
這屬於寒氣從內部發動,根本是腎虛,腎虛陽氣外泄,氣息難以控制。由於地戶(指肛門)失守,無法禁閉,最終將導致氣虛身亡。
《經》書上說:「虛弱的人要責備他。」腎虛就會導致寒氣從內部發動,又因為真陽氣外泄,便無法禁閉門戶。脈象存在則生,脈象消失則死,應該用峻猛的藥物補益下焦,緩慢的治療無法扭轉乾坤。
病症持續時間長,增加氣息的方法需要時間,緩慢地調理中焦,讓事物轉化,這是正常的道理。脾胃相宜,只用五穀雜糧蔬菜即可,藥物偏於某一方面不利於身體。
《經》書上說:「時間久了氣息會增加,這是事物轉化的常理,氣息增加時間長了,就會導致夭折。」胃應該保持清純和緩的氣息,只有五穀和藥物相宜。即使是人參、白朮,也存在偏勝,何況寒涼、苦味、辛辣、熱性的藥物呢?關鍵在於要觀察疾病的性質,是新發的還是緩慢的,如果是急症就用重劑治療,病勢緩慢就用輕劑調理。如果邪氣已經退去,但正氣尚未恢復,藥物應該間斷服用,並配合飲食調節。緩急之道,不可不知。如果過於用藥,反倒會損傷中氣,則疾病會長期綿延不休。醫生應該臨機應變,才不會出現藥物偏勝的弊端。
峻
勢急難施緩治,實虛劑童當為,理中承氣斡旋分,用著驗如神應。
探
初驗難分真偽,欲施攻補狐疑,全憑調探虛實,此為醫家上計。
實能受寒,虛能受熱。
兼
實虛相挾損元陽,攻補兼施用酌量,先理脾家為切效,氣行無礙補無妨。
兼治之法,攻補並行。倘為飲食所傷,致傷脾胃,或吐瀉,或胸脅脹痛,或怒氣挾食傷肝,皆損中氣。雖勞傷等症,頭痛發熱,務先調理脾胃,宜溫補加理氣之品,使脾氣運行,諸症平復。再授純補之藥。設有微邪,自然汗解而愈。古云:物滯氣傷。補益兼行消導,此之謂也。
候
白話文:
急症需要快速治療,不適合緩慢調理,無論是實證還是虛證,都需根據實際情況選擇藥物,理中湯和承氣湯等方劑可根據病情靈活運用,療效如同神效。
初診時難以確定病情真偽,想要施以攻補之法也猶豫不決,需仔細觀察,判斷虛實,這才是醫家的高明之策。實證能受寒邪,虛證能受熱邪。
實證和虛證往往交織在一起,損傷元氣,需要攻補兼施,用量要根據實際情況斟酌。優先調理脾胃是最有效的,氣機通暢後再補益也不遲。
兼治之法,就是攻補並行。假如是飲食不當導致脾胃受傷,出現嘔吐、腹瀉、胸脅脹痛等症狀,或因怒氣傷肝,導致中氣受損,即使是勞傷、頭痛、發熱等症狀,也應該先調理脾胃,用溫補理氣藥物,使脾氣運轉,症狀緩解後再使用純補藥物。如果有輕微邪氣,自然會隨著汗出而痊癒。古人說:物滯則氣傷。因此,補益和消導並行,這就是兼治的道理。
傷寒表實汗為難,火數如逢發等閒,歷代明醫無此訣,於今識破妙機關。
外感有餘之象,必身熱頭痛,惡寒無汗,乃邪郁腠理,表實之故。若發汗發不出,不宜強其汗,候逢火數,必發戰汗出,亦有不戰而汗者。若戰汗時宜溫補以助,要使正勝其邪,自然汗出而愈。如數未至,強發其汗,反傷真氣,其病愈甚,此心得之妙。
奪
臨症隨機見識高,宜攻宜守在分毫,心存專主人司命,急奪乾坤造化標。
寒
惡寒戰慄非寒症,陽元陰微濟熱深,莫使差毫謬千里,也須著意箇中尋。
真寒之症,宜大劑溫之。熱極甚而反惡寒者,脈必有力,症有別,宜承氣下之。
白話文:
傷寒初期,體表鬱熱難以發汗,就像火苗遇上引火物一樣容易燃燒,歷代名醫都沒有這個訣竅,如今我終於揭開了其中的奧秘。
外感初期,必然會發熱頭痛,畏寒卻沒有汗出,這是因為邪氣鬱結在肌膚腠理之間,導致表層鬱熱無法散發。如果強行發汗卻發不出來,就不應該再強迫出汗,應該等待身體的自然調節,到時候就會發出戰慄並伴隨汗出,也有可能不戰慄就出汗。如果出現戰慄出汗,應該溫補身體,幫助正氣戰勝邪氣,這樣自然就會汗出而愈。如果還沒到這個時機就強行發汗,反而會傷損正氣,病情會更加嚴重,這就是我領悟到的妙處。
奪
臨床上,要根據病情變化靈活應對,該攻則攻,該守則守,把握分寸,就像掌握生命的大權,迅速奪取天地造化的規律。
寒
畏寒發抖不一定就是寒症,有可能是陽氣衰微,陰寒內盛,熱邪深入,導致陽氣外泄,所以才會畏寒。不要差之毫釐,謬以千里,一定要細心地尋找病症的根源。
真正寒症,應該用大劑溫熱藥治療。如果熱邪非常嚴重,反而畏寒,脈象一定有力,症狀也與一般的寒症不同,應該用承氣湯瀉下寒邪。
熱
惡熱應非熱,元虛氣自傷,莫教從實治,須用補虛方。
真熱之症,其脈洪大有力,身熱譫語,大便閉結,煩渴欲飲,得水不逆,此當急下無疑。如陰虛發熱而渴者,須生熟地等藥治之。
補
陰盛陽衰氣薄,便溫惡冷通情,醫能識破箇中情,起死回生有應。
瀉
實病恆有汗下宣,脈應對症法當權,若將忽略輕生命,訣有言傳出自然。
提
氣虛下陷因何故,勞損傷神理必然,秘說兩般無所據,全憑提固法當高。
中虛者胃氣,下虛者腎氣,先天后天,二氣相接,氣血流通,運行不息,何病之有?一或有傷,病則生矣。致使肝腎之陰不能生,心肺之陽不能降,上下不利,正當用提固之法。如效更當用溫補真陽,其氣自然通達。如婦人血脫虛寒帶濁,並宜峻補兼提,並治下氣虛脫泄瀉等症。《經》云:出入廢則神機化滅,升降息則氣立孤危。而化化生生亦由此一氣耳。
白話文:
熱
"惡熱"其實並非真正的熱症,而是由於元氣虛弱,自身受損所導致。不要按照一般的熱症治療,應當使用補虛的方劑。
真正的熱症,其脈搏洪大有力,身體發熱且神志不清,大便不通,口渴想喝水,喝水後不會嘔吐。此類症狀應當立即使用瀉下藥物治療。如果出現陰虛發熱且口渴的情況,就應該使用熟地等藥物進行治療。
補
當陰氣盛而陽氣衰弱,氣虛無力,身體畏寒,對冷熱異常敏感時,醫者需要識破其中的症結,運用補益之法,才能起死回生。
瀉
實證疾病,往往需要使用汗法、下法、宣法來治療,脈象應當與症狀相符,才能選用適當的治療方法。如果輕視疾病,不加以重視,就會危及生命。古籍中記載著許多治療實證疾病的方法。
提
氣虛下陷的原因是什麼?勞損傷神,必然導致氣虛下陷。古籍中關於氣虛下陷的論述並不一致,但都認為應當使用提固之法治療。
中氣虛者,胃氣虛弱;下氣虛者,腎氣虛弱。先天之氣與後天之氣相互聯繫,氣血流通,運行不息,就不會有疾病產生。如果其中一氣受損,就會生病。導致肝腎之陰無法滋生,心肺之陽無法下降,上下氣機不順,就應當使用提固之法。如果效果顯著,就應該繼續使用溫補真陽的藥物,讓氣血自然流通。對於婦女因血虛、寒凝、帶濁而導致的氣虛下陷、泄瀉等症狀,則應該同時使用峻補和提固之法治療。
《經書》中記載:"出入廢則神機化滅,升降息則氣立孤危。"由此可見,人體的生生化化都依賴於這股氣。
越
食塞胃中氣不調,越因越用法為高,食如嘔出因無火,溫補中宮積自消。
應
治法中間有四應,四應之處可回生,汗溫吐下應無失,失卻相應命必傾。
驗
醫家臨症要分明,察色觀神識死生,腹滿按之虛與實,還憑驗舌聽聲音。
諸病之端,先難形氣,次察聲色。《經》云色之與脈,當相參驗,但五色有四季之分,惟土位居中央,四季兼有五色之中,稍帶微黃,方為佳兆,不可純見。故脈中兼緩、色中兼黃,為有胃氣,皆不至死。舌乃脾之絡,心之苗。鮮紅者屬熱,白胎而乾者亦屬熱;白胎而滑者寒也。
色紫者,火熱亢極也。黑者,熱極反兼水化,少有生意,危之兆也。色黃兼利而唇口碎烈,非實熱,乃假熱也。此腎水枯竭,不能生化津液,宜大劑溫補。若用寒涼,反瀉真陽,其死必矣。
白話文:
吃東西卡在胃裡,氣機不順暢,就應該用越婢湯來治療。這種情況下,吃下去的東西就像要吐出來一樣,因為體內沒有火氣。溫補脾胃,積食自然就會消散。
治療疾病的時候,要掌握四個應對原則,這四個原則可以起到起死回生的作用。出汗、溫熱、嘔吐、下瀉,這四個方面都要有所應對,如果其中任何一個方面沒有得到應對,生命就會有危險。
醫生在診治病人時,要能夠區分清楚病症,觀察病人的面色、精神狀態,判斷生死。病人腹部脹滿,按壓時要區分虛實。還要觀察舌頭的狀態和聽病人說話的聲音,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。
各種疾病的根源,首先要觀察形體和氣息,其次要觀察聲音和面色。《黃帝內經》說,面色和脈象要互相印證,但是五色和四季都有關係,只有土氣處於中央,四季都有五色。面色略帶微黃,才是好的徵兆,不能純粹是某一種顏色。所以,脈象偏緩,面色偏黃,表示還有胃氣,都不會馬上死亡。舌頭是脾經的絡脈,也是心的苗。舌頭鮮紅色屬於熱症,舌苔白而乾燥也是熱症;舌苔白而滑,則是寒症。
面色紫,是火熱極度亢盛。面色黑,是熱極反兼水化,只有一點生機,是危險的徵兆。面色黃而且伴隨腹瀉,嘴唇干裂,不是真正的熱症,而是假熱。這是腎水枯竭,不能化生津液,應該用大劑量的溫補藥物治療。如果用寒涼藥物,反而會損傷真陽,病人必定會死亡。
滑
往來流利各為滑,緩大相兼氣必傷,莫作痰看依古訣,當求陽分謗推詳。
澀
沾沙刮竹一般看,滑澀當分滯利間,莫作氣鬱痰血積,元精久病必傷殘。
澀者遲難,為少血亡汗,傷精氣鬱。
大
脈大當知病進,氣虛邪盛同行,要分濁細推情,實瀉虛溫驗症。
肝脈、腎脈、心脈,小急不鼓為瘕。
細
細如一縷是元虛,若帶沉弦積有餘,當辨久新求責治,依經據理莫差遲。
細數,真陰虛;細遲,真陽虛。
促
身熱脈來歇止,數中越促非祥,若還漸退病無妨,愈進料應多喪。
結
脈遲帶結七情傷,歇至中間細忖量,痰血滯經多此候,當分新久實虛方。
白話文:
脈象流利,往來無阻,皆為滑脈。脈象緩慢而大,兩者兼而有之,則氣必受損。切勿將其誤認為痰,應依據古訣,探求陽分,仔細推敲。
脈象如沙粘竹,刮之澀滯,應視為滑澀之間。切勿將其誤認為氣鬱、痰血積聚,若為元精虧損,久病必傷。
澀脈遲緩難行,表示血少、汗多,傷精氣,氣鬱。
脈象大,則知病勢加重,氣虛、邪盛,同時存在。需仔細區分濁細,推斷病情,實證則瀉,虛證則溫,根據症狀用藥。
肝脈、腎脈、心脈,脈象小而急,不鼓起,則為瘕病。
脈象細如髮絲,則為元氣虛損。若同時帶有沉弦之象,則積聚已久。應辨別病程久新,找出病因,對症下藥,不可延誤。
脈象細而數,則為真陰虛;脈象細而遲,則為真陽虛。
脈象促,則身體發熱,脈來時斷時續,在數脈中,脈來越促,則預兆不祥。若能逐漸退去,病情無礙,但若持續加重,則應警惕病情加重,死亡機率提高。
脈象遲而帶有結,則七情受傷,脈象在中間停歇,需細心考慮,痰血阻滯經脈,常有此徵兆,應分清新舊,實虛,對症下藥。
舉
輕循之法名曰舉,浮脈中間仔細看,有力有風兼表實,無神無力是虛端。
按
重取之法名曰按,按之不足是虛元,有力為痰多氣滯,宜溫宜下細推之。
尋
不輕不重曲求尋,個理機關理最深,生死實虛從此得,粗工豈辨石和珍。
候
四時當旺何為重,要識強洪沉與毛,一字同情分兩意,診值節氣乃為高。
逆
陽病見陰名為逆,形羸脈大亦皆然,有餘不足如相反,決死無疑命在天。
順
脈大形標兩得平,證餘脈大重還輕,形羸脈細無妨礙,脈症相符是順情。
新
暴病玄機在右關,右關神在豈傷殘,更將脈理來參考,莫把斯言作等閒。
白話文:
輕輕地按脈的方法叫做「舉」,仔細觀察浮脈的中央,如果有力又帶有風,那就是兼具表實證,如果沒有神氣又沒有力量,就是虛證。
用力按脈的方法叫做「按」,如果按下去不夠深,就是虛證;如果按下去很有力,就是痰多氣滯,應該用溫熱的方法治療,或者用瀉下的方法,並細心地推拿。
不輕不重地彎曲手指按脈叫做「尋」,這其中蘊藏著深奧的道理,生死虛實都能從中得知,粗淺的醫術哪裡能分辨珍貴的藥材和普通的石頭。
一年四季中,哪個季節最重要?要懂得辨別強壯、洪大、沉伏、微弱的脈象,一個字包含著兩種意思,根據季節診脈才是最高明的。
陽證表現出陰證的症狀叫做「逆」,身體虛弱但脈象卻很大,也是如此,有餘和不足就好像相反,如果已經注定要死,就只能聽天由命了。
脈象很大,身體狀況也很好,叫做「順」,疾病已經好轉,脈象雖然仍然很大,但力量卻減輕了;身體虛弱,脈象卻很細,這並沒有什麼妨礙,脈象和症狀相符,這就是順勢。
突然發病的疾病,其玄機就在右關脈上,右關脈的變化可以反映出病情的好壞,還要參考脈象的變化,不要把這些話當作等閒之談。
久
宿病根源在絳宮,絳宮流利勢從容,若還肉脫難同例,久候雖調命亦空。
緩
迢迢胃氣喜從容,旺在中和四季中,虛實補消分兩法,若無胃氣總成空。
胃氣之脈,弱以滑,和而緩,似有力而不堅勁也。虛不受補,實不受消,皆胃氣有虧,危之兆也。
急
火盛脈虛脈急,有餘不足交加,醫能分辨藥無差,正復緩來邪罷。
清
清脈無邪氣自傷,藥宜溫補是良方,病從內出無他故,訣有言傳識見長。
清者無力屬虛。
濁
脈濁邪平氣有餘,應加疏泄莫躊躇,病因外入無他故,得訣回來好看書。
濁者有力屬實。
白話文:
久病的根源在於脾胃,脾胃功能正常,氣血運行順暢,如果身體已經虛弱到肉體脫落的地步,即使久候治療,也難以挽回。
胃氣運行順暢,如同遠行一樣,舒緩自如,脾胃功能旺盛,在四季中都能保持平衡和諧。虛實症狀要分開治療,補虛和消實各有方法,如果沒有胃氣,所有的治療都將無濟於事。
胃氣的脈象,虛弱而滑,和緩而輕,看似有力,實際上卻不堅韌。虛證不能補,實證不能消,都是因為胃氣不足,這是危險的徵兆。
火熱症狀,脈象虛弱而急促,既有實證的過盛,也有虛證的不足,醫生能分辨清楚,用藥精準,就能慢慢恢復健康,邪氣也會消散。
清脈無邪氣,卻是身體本身的損傷,需要溫補的藥物治療,疾病由內而外,並無其他原因,這是前人留下的經驗之談,需要多加學習。
清脈無力,屬於虛證。
脈象濁滯,邪氣平息,但氣血過盛,需要疏泄,不要猶豫。疾病是由外而內侵入的,並無其他原因,掌握了治療方法,就能回頭來好好學習。
濁脈有力,屬於實證。
以上四十四字,乃王應震先生秘傳,醫中之精髓,明足以察秋毫之末。朝夕玩索,自能得之於心,而應之於手。古云不為良相,即為良醫,非醫博不足以當此言耳。
白話文:
這段古文中所說的是:以上的44個字是王應震先生的祕密傳授,它們代表了中醫的核心理念和精華所在。如果你日日夜夜地研究探索這些道理,你就能夠在心中理解並應用到實踐中去。古人曾說:“如果不能成為一個好的宰相,那就應該努力成為一位好醫生。” 這個觀點表明只有擁有廣泛知識的人才配得到這樣的稱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