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江澤之醫案》~ 三十三、痞滿

回本書目錄

三十三、痞滿

1. 三十三、痞滿

(案1)肝氣上升,胃鮮下降,兼之暑濕困脾,中州痞塞。穀食不思少納,亦屬不運。脈象弦澀,茲當開痞,擬仲聖瀉心法,取其降陽和陰,佐以宣濕為治。

半夏,乾薑,赤苓,通草,瓜蔞皮,黃連,黃芩,廣皮,滑石,枇杷葉

(案2)肝胃氣滯,滯久聚痞,脘中作痛,營衛兩虛,為寒為熱,脈象弦澀。治之不易,徐圖可也。

白話文:

(案1)

患者肝氣上逆,胃氣下降無力,再加上暑濕困阻脾臟,導致中焦氣機阻塞。患者食慾不振,進食量少,也屬於脾胃運化失常。脈象弦澀。現當以開痞為治,擬用仲景瀉心湯法,取其降陽補陰,並佐以宣濕之藥。

方藥:半夏、乾薑、赤苓、通草、瓜蔞皮、黃連、黃芩、廣皮、滑石、枇杷葉。

(案2)

患者肝胃氣機鬱滯,久而久之形成痞塊,脘腹疼痛,營衛兩虛,寒熱交替,脈象弦澀。此症不易治療,需要慢慢調治。

解釋:

  • 案1
  • 肝氣上逆:肝氣不降,上升衝逆。
  • 胃氣下降無力:胃氣失於下降,脾胃運化功能受損。
  • 暑濕困脾:暑濕之邪侵犯脾臟,影響脾胃運化。
  • 中州痞塞:中焦(脾胃)氣機阻塞。
  • 穀食不思少納:食慾不振,進食量少。
  • 弦澀:脈象緊弦而澀,反映肝氣鬱滯,脾胃氣機不暢。
  • 開痞:疏通痞塊。
  • 仲聖瀉心法:指仲景《傷寒論》中的瀉心湯方劑,具有降陽補陰,清熱利濕的作用。
  • 降陽和陰:降伏陽氣,補益陰氣。
  • 宣濕:宣散濕邪。
  • 案2
  • 肝胃氣滯:肝氣不舒,胃氣鬱滯。
  • 滯久聚痞:氣滯日久形成痞塊。
  • 營衛兩虛:營氣和衛氣均虛弱。
  • 寒熱交替:寒熱症狀交替出現。
  • 徐圖可也:慢慢調治,不可急於求成。

總結:

兩則醫案都描述了脾胃失調的症狀,案1更強調了暑濕之邪對脾胃的影響,並擬定了以瀉心湯為基礎,兼顧降陽補陰、宣濕的治療方案。案2則描述了氣滯形成痞塊的慢性病症,並指出其治療需要時間和耐心。

當歸,柴胡,茯苓,金鈴子,香附子,白芍,甘草,枳殼,雞內金,延胡索,冬朮,蔻仁

(案3)三瘧陷陰,延久致傷脾土,中州轉輸失司,有結痞之象。谷入不運,便閉尿赤。擬和解開胃法,痞能漸解,方免脹滿之變。

柴胡,半夏,乾薑,蔻仁,茯苓,生薑汁,黃芩,黃連,杏仁,枳殼,廣皮,鐵鏽水

白話文:

當歸、柴胡、茯苓、金鈴子、香附子、白芍、甘草、枳殼、雞內金、延胡索、冬朮、蔻仁。

如果長期瘧疾導致陰氣下降,時間久了會損傷脾土,導致中焦的運輸功能失調,出現結塊和痞積的症狀。食物吃進去無法正常消化吸收,大便不通暢,小便發紅。應該採用和解開胃的方法治療,痞積才能逐漸消散,避免腹脹的發生。

處方:柴胡、半夏、乾薑、蔻仁、茯苓、生薑汁、黃芩、黃連、杏仁、枳殼、廣皮、鐵鏽水。

(案4)春溫兩旬,胸痞作噦,舌苔沙白,大便結燥,乃臟結壞病之徵也。勉擬一方,盡人力以待天耳。

半夏,正瓜蔞,杏仁,枳殼,黃連,枇杷葉,黃芩,大貝

(案5)痰迷心胞,時明時昧。加以肝木侮土,濕痰內困,上下不交而痞象成。按之觸手而痛,穀食懶進,此乃病上加病也。擬方先冀痞開,方有轉機。

橘皮,省頭草,枳殼,黃連,赤苓,半夏,範志曲,於術,乾薑,竹茹,內金

又方:十棗丸

(案6)氣短咳逆,足跗皆腫,脘中痞結,三焦不通,濕困固結,牢不可破。灸臍後得痰數碗,咳喘較平,脈象略起。今日未灸,嗆咳復作,夜不能寐。證勢若此,上下皆虛,中空獨實,攻補兩難,有岌岌可危之勢。姑再擬消補兼施法,盡人力而邀天相。

白話文:

患者在春季溫暖的兩週內,出現胸悶、打嗝、舌苔白膩、大便乾燥等症狀,這是臟腑積聚病變的徵兆。儘管如此,醫生仍開了藥方,盡人事以待天命。

藥方如下:半夏、瓜蔞、杏仁、枳殼、黃連、枇杷葉、黃芩、大貝。

患者出現痰迷心包,時而清醒時而昏迷,同時肝氣犯脾土,濕痰內困,上下氣機不通,導致胸悶。按壓胸口感到疼痛,食慾不振,病情加重。醫生擬定藥方,先要開通胸悶,才有轉機。

藥方如下:橘皮、省頭草、枳殼、黃連、赤苓、半夏、範志曲、於術、乾薑、竹茹、內金。

另一個藥方是:十棗丸。

患者出現氣短咳嗽、腳踝腫脹、胸口鬱結、三焦不通,濕氣困阻,無法消除。灸臍後,排出痰液,咳嗽喘息有所緩解,脈象也略微好轉。今日未灸,咳嗽加重,整夜無法入睡。病情如此,上下虛弱,中間卻積聚實邪,難以攻補,危在旦夕。醫生只能繼續開出藥方,以消腫補虛的方法,盡人事以祈求天佑。

於術(枳實水炒),炙蟾皮,橘皮絡,杏仁,海浮石,半夏,省頭草,川貝,附片,雞內金

(案7)由利而痢,戊病傳癸也。表邪未清,胸痞已著,按之觸手而痛,邪滯互結,脈弦數。法當先治其外邪。

半夏,川貝,橘皮,蔻衣,生薑汁,川樸,乾薑,葛根,黃連,鬱金,藿香,鐵鏽水,赤苓

(案8)肺脾兩傷,氣短似喘,胸次結痞,按之拒手。兩脅作痛,足跗皆腫。不能安臥已四日矣。《易》曰:上下不交而痞象成。痞塞中宮,上下何能接續,腫何能消,食何能進。脈象細弱如絲,有外脫之虞。人虛病實,攻補兩難。勉擬灸法以盡人力。近屆小暑,加意提防為要。

白話文:

治療方案包括:

  • 枳實水炒後使用
  • 炙蟾皮
  • 橘皮絡
  • 杏仁
  • 海浮石
  • 半夏
  • 省頭草
  • 川貝
  • 附片
  • 雞內金

案例七說明瞭病情從腹瀉轉為痢疾,是因為衛生狀況不佳或感染導致的疾病傳播。患者胸部有積聚,按壓時感到疼痛,脈搏快速且緊繃。首先應該清除外在病徵。

治療方案包括:

  • 半夏
  • 川貝
  • 橘皮
  • 蔻衣
  • 生薑汁
  • 川樸
  • 乾薑
  • 葛根
  • 黃連
  • 養金
  • 藿香
  • 鐵鏽水
  • 赤苓

案例八則指出肺和脾都受損,患者呼吸困難,胸部有積聚感,按壓時會感到疼痛,兩側肋骨疼痛,腳踝腫脹。已經四天無法平躺休息。根據《易經》,這種情況表示上下不通暢,造成胸中積聚。中間的通道阻塞,上下部分無法順利聯繫,腫脹無法消退,飲食也無法正常進行。脈搏細弱,有生命危險的風險。由於病人虛弱但病情嚴重,攻和補的方法都不好用,所以只能勉強使用灸療。現在接近小暑,要特別注意預防。

黃連(四分),巴豆(十三粒)

二味共杵爛,用紅棗漿做小餅,如當十錢大,置臍上,艾絨灸之。

(案9)七情不適,氣結於中,吸受新涼,引動伏邪。身熱不清,脘腹痞痛,按之尤甚。思飲作噦,脈象左大於右,深慮正不敵邪,致生歧變。

雅連,半夏,葛根,川樸,茯苓,灶心土,乾薑,藿香,通草,鬱金,橘皮

白話文:

這是一個治療因七情不順導致氣鬱、體內伏邪發作的方劑。方劑包含黃連和巴豆,將其搗碎成泥狀,用紅棗漿做成小餅,放在肚臍上灸之。患者症狀包括身體發熱不明顯、上腹部脹痛、想喝水卻容易打嗝、脈象左邊比右邊強勁。醫生擔心病情可能變化,因此使用了包括黃連、半夏、葛根等多種藥物來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