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旌孝堂醫案》~ 二、濕溫

回本書目錄

二、濕溫

1. 二、濕溫

(案1)濕溫月餘,瀰漫三焦,身熱不清,耳聾面瘦,結胸自利,脈息弦數。深慮正不敵邪,致生歧變,擬方以盡人力。

杏仁,白蔻仁(後下),製半夏,雅連頭,乾薑,廣橘皮,川貝母,黃鬱金,赤苓,枇杷葉,鐵鏽水,生薑汁

外用巴豆仁一粒、雅連薑汁炒,十三寸共搗如泥,用棗漿和勻作餅約如棋十枚大,每用一枚置臍上,以蘄艾小團灸,壯不計數,以熱不可耐為度。

(案2)濕溫結胸自利,身熱未清,脈象細濡,已五候有餘。深慮正不敵邪,外生枝節,擬方獲效乃吉。

制附片(一錢),製半夏(一錢五分),雅連(姜水炒,五分),乾薑(四分,炒),黃鬱金(一錢五分),川樸頭(五分),新會皮(八分),雲茯苓(三錢),六和曲(二錢),鐵鏽水(五匙,和服),又加葛根(八分)

再診:製半夏,雅連頭,乾薑,廣橘皮,川樸頭,黃鬱金,六和曲,雲茯苓,苦杏仁,白蔻仁,鐵鏽水,生薑汁

外用巴豆仁、黃連、棗漿為餅,置臍上,用艾團灸之,不計壯數,以腹中熱不可耐為度。

(案3)濕溫延經月餘,寒少熱多,胸次不開,脈象滑數。深慮正不敵邪,致生枝節。擬方獲效為順。

粉葛根,杏仁,製半夏,川鬱金,雲茯苓,白蔻仁,廣橘皮,大貝母,川通草,大白芍,炒六曲,枇杷葉,甘露散

二診:春柴胡(六分),粉甘草(四分),廣橘皮絡(各八分),川通草(三分),桂枝(六分),大白芍(一錢五分),杏仁(一錢五分),白蔻仁(七分),法半夏(二錢),雲茯苓(三錢),枇杷葉(二片)

(案4)產後百脈空虛,濕溫瀰漫三焦,將近一月。右邊發頤,向來肝鬱不伸,濕痰內擾,所以穀食不進,脈象弦細而滑,深慮外脫之虞。

杏仁,白蔻仁,廣橘皮絡,製半夏,香蘇莖,川鬱金,赤苓,川通草,滌飲散,枇杷葉

(案5)濕溫後肝木乘脾,水濕困中,脘腹膨脹而大,脈象弦澀。再延有脹滿之慮。

橘皮絡,茯苓皮,腹皮絨,澤瀉,蘇莖,烏扇,川鬱金,製半夏,防己,樸頭,附片,五加皮,通絡散

(案6)濕溫五候有餘,身熱不清,白㾦現而未透,舌苔白滑,渴不多飲,甚則作嘔咳,脈來濡數。慮其正不勝邪,致生歧變,擬方獲效乃吉。

葛根,杏仁,白蔻仁,新會皮,製半夏,瓜蔞皮,大貝母,雲茯苓,六和曲,川樸,川鬱金,川通草,枇杷葉,伏龍肝

(案7)濕溫愈而復反,身熱神糊,白㾦外現,胸次結痞。擬方獲效乃妙。

粉葛根,製半夏,乾薑,雅連頭,杏仁,白蔻仁,廣藿香,川鬱金,新會皮,川通草,枇杷葉,生薑汁(三匙,和服),鐵鏽水(五匙,和服)

(案8)濕溫愈而復反,神糊身熱,白㾦現而未透。擬方盡力圖之。

製半夏,乾薑,川連頭,川樸,川鬱金,杏仁,白蔻仁,粉葛根,新會皮,川通草,生薑汁,鐵鏽水

(案9)先後天不足,濕溫結胸,自利月餘不解,加之濕痰入絡,左腿痹痛,伸屈不利,脈息弦數。慮其正不勝邪,致生歧變。擬方獲效乃吉。

木防己,川通草,製半夏,柴胡,六和曲,澤瀉,葛根,蘇莖,白芥子,川鬱金,廣橘皮絡,生薑汁,鐵鏽水

身熱已解,結胸漸開,擬方再能應手,可高枕也。

製半夏,乾薑,上雅連,廣橘紅絡,川鬱金,雲茯苓,白蔻衣,砂仁衣,冬瓜仁

(案10)濕溫九日,身熱下利,白㾦現而未透,脈象細濡。深慮化熱逆傳。

杏仁,白蔻仁,新會皮,川樸,粉葛根,製半夏,大貝母,川鬱金,六和曲,赤苓,枇杷葉

濕溫鬱而不伸,寒熱多日不清,白㾦未透,脈息細濡,舌苔底白罩灰。乃水極似火證也,謹防昏陷。

製半夏,附片,炮姜,杏仁,白蔻仁,川鬱金,大貝母,制南星,煅礞石,童便,赤苓,鮮杷葉

白話文:

【二、濕溫】

(案例1) 一名患者罹患濕溫病已超過一個月,病情擴散到身體的上、中、下三焦部位,持續發燒且精神不清,出現聽力減退及面容消瘦,胸部有堵塞感且自發性腹瀉,脈搏快速且帶有緊繃感。擔心正氣無法抵抗邪氣,導致病情轉變,因此開立藥方以盡可能提供治療。

藥物包括杏仁、白蔻仁、半夏、黃連、乾薑、陳皮、貝母、黃鬱金、赤苓、枇杷葉,以及鐵鏽水和薑汁。

另有一種外用療法,使用巴豆仁一粒、黃連和薑汁炒過,混合成泥狀,加入棗漿調和成餅狀,大小約如棋子,每次取一塊放在肚臍上,然後用艾草小球進行灸療,灸的次數不限,直到腹部感到熱得難以忍受為止。

(案例2) 另一位患者同樣患有濕溫病,胸腔有堵塞感且自發性腹瀉,體溫仍未下降,脈象細弱且濡軟,已經有五個症候以上。深怕正氣抵擋不住邪氣,導致病情複雜,開立藥方希望獲得治療效果。

藥物包括炮附子、半夏、黃連、乾薑、黃鬱金、厚樸、新會皮、茯苓、六和曲,以及鐵鏽水和葛根。

在第二次診斷時,藥物包括半夏、黃連、乾薑、陳皮、厚樸、黃鬱金、六和曲、茯苓、杏仁、白蔻仁,以及鐵鏽水和薑汁。

外用療法與案例1相同。

(案例3) 一名患者患有濕溫病已超過一個月,體溫高於正常,胸口有壓迫感,脈象滑而快速。深怕正氣抵擋不住邪氣,導致病情複雜。開立藥方希望獲得治療效果。

藥物包括葛根、杏仁、半夏、黃鬱金、茯苓、白蔻仁、陳皮、貝母、通草、白芍、炒六曲、枇杷葉和甘露散。

第二次診斷時,藥物包括柴胡、甘草、陳皮絡、通草、桂枝、白芍、杏仁、白蔻仁、法半夏、茯苓和枇杷葉。

(案例4) 一名產後女性,因身體虛弱,濕溫病擴散至身體的上、中、下三焦部位,病情持續近一個月。右側頜部出現腫脹,由於長期肝氣鬱結未能舒緩,加上體內濕氣痰濁幹擾,導致食慾不佳,脈象細弱且滑,深怕出現脫水等併發症。

藥物包括杏仁、白蔻仁、陳皮絡、半夏、香蘇莖、黃鬱金、赤苓、通草、滌飲散和枇杷葉。

(案例5) 患者在濕溫病後,肝氣過盛影響脾臟功能,水濕困擾中焦,導致腹部膨脹增大,脈象弦澀。若病情持續,可能會有腹脹過度的風險。

藥物包括陳皮絡、茯苓皮、腹皮絨、澤瀉、蘇莖、烏扇、黃鬱金、半夏、防己、厚樸、炮附子、五加皮和通絡散。

(案例6) 一名患者患有濕溫病已超過五個症候,體溫高於正常,皮膚出現白色丘疹但尚未完全顯露,舌苔呈白色且滑,口渴但喝水不多,嚴重時可能出現嘔吐咳嗽,脈象細弱且快速。擔心正氣無法抵抗邪氣,導致病情轉變,開立藥方以求治療效果。

藥物包括葛根、杏仁、白蔻仁、新會皮、半夏、瓜萎皮、貝母、茯苓、六和曲、厚樸、黃鬱金、通草、枇杷葉和伏龍肝。

(案例7) 患者在濕溫病痊癒後再次發病,體溫高且意識模糊,皮膚出現白色丘疹,胸口有堵塞感。開立藥方以求治療效果。

藥物包括葛根、半夏、乾薑、黃連、杏仁、白蔻仁、廣藿香、黃鬱金、新會皮、通草、枇杷葉、薑汁和鐵鏽水。

(案例8) 患者在濕溫病痊癒後再次發病,意識模糊且體溫高,皮膚出現白色丘疹但尚未完全顯露。開立藥方以求治療效果。

藥物包括半夏、乾薑、黃連、厚樸、黃鬱金、杏仁、白蔻仁、葛根、新會皮、通草、薑汁和鐵鏽水。

(案例9) 患者先天後天不足,濕溫病導致胸腔堵塞且自發性腹瀉,病情持續一個月以上,加上濕氣痰濁進入經絡,導致左腿疼痛,伸展彎曲困難,脈搏快速且帶有緊繃感。擔心正氣無法抵抗邪氣,導致病情轉變。開立藥方以求治療效果。

藥物包括木防己、通草、半夏、柴胡、六和曲、澤瀉、葛根、蘇莖、白芥子、黃鬱金、陳皮絡、薑汁和鐵鏽水。

當體溫下降且胸腔堵塞逐漸改善,如果藥方再次發揮效果,病情可以得到控制。

藥物包括半夏、乾薑、黃連、陳皮絡、黃鬱金、茯苓、白蔻仁、砂仁和冬瓜仁。

(案例10) 一名患者罹患濕溫病已九天,體溫高且自發性腹瀉,皮膚出現白色丘疹但尚未完全顯露,脈象細弱且濡軟。深怕病情轉變導致熱毒逆行。

藥物包括杏仁、白蔻仁、新會皮、厚樸、葛根、半夏、貝母、黃鬱金、六和曲、赤苓和枇杷葉。

濕溫病未能完全恢復,體溫高且寒熱交替,皮膚丘疹未完全顯露,脈象細弱且濡軟,舌苔底層呈白色並帶有灰色。這是水濕極端情況下類似火熱的症狀,需小心防範病情惡化。

藥物包括半夏、炮附子、炮薑、杏仁、白蔻仁、黃鬱金、貝母、制南星、煅礞石、童便、赤苓和鮮杷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