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費繩甫先生醫案》~ 三、濕痰 (1)
三、濕痰 (1)
1. 三、濕痰
(案1)脾胃久虛,中無砥柱之權,下少生髮之氣,肝陽上升,挾素蘊之濕痰,耗氣灼陰,流灌失職。內熱口乾,頭眩神倦,脈來細弦。治宜脾腎並補,清肝化痰。
高麗參(一錢),西洋參(一錢半),大白芍(一錢半),粉甘草(五分),冬瓜子(四錢),黑料豆(三錢),生杜仲(三錢),冬青子(三錢),大麥冬(三錢),生熟穀芽(各四錢),白茯苓(三錢),川石斛(三錢),川貝母(三錢),薄橘紅(三錢),紅棗(五枚)
(案2)本案重出,見「經絡病」(案1)。
(案3)胸腹作痛已止,大便亦調,濕痰漸化,胃氣通降。惟脾土未健,運化失職。腹脹賁響,夜寐不酣,脈來沉細。治宜健脾滲濕,兼和胃氣。
南沙參(四錢),云茯神(三錢),大白芍(一錢半),冬瓜子皮(各三錢),川石斛(三錢),酒炒黃連(一分),淡吳萸(一分),陳廣皮(一錢),金香附(一錢半),白蔻殼(八分),粉甘草(五分),生熟穀芽(各四錢)
(案4)本案重出,見「經絡病」(案2)。
(案5)大便通暢,濕熱下泄,胃氣宣布,胸腹較舒,嘔吐亦止。惟納穀運化不速,腿足軟弱無力,脾失運化之權,腎少生髮之氣,脈弦已減,沉細如常。宜宗前法進治。
吉林參鬚(五分),江枳實(一錢),陳廣皮(一錢),製半夏(一錢半),鮮竹茹(一錢),生熟穀芽(各四錢),宣木瓜(一錢半),大白芍(一錢半),生杜仲(二錢),生甘草(五分),冬瓜子(四錢),北沙參(四錢),佩蘭葉(一錢),左牡蠣(四錢),炙內金(二錢)
(案6)濕痰上阻肺絡,肺氣不降,腎氣不納。嗆咳氣疾,舉發無常,甚則喉際痰聲漉漉,寢食俱廢,抱恙多年,根深蒂固。脈來弦滑。治宜滲濕消痰,兼肅肺氣。
化橘紅(一錢),製半夏(一錢半),紫蘇子(二錢),海浮石(三錢),全當歸(二錢),瓜蔞仁(三錢),甜杏仁(三錢),炙紫菀(一錢),赤茯苓(三錢),苡仁(三錢),南棗(三枚)
(案7)本案重出,見「經絡病」(案4)。
(案8)脾土不運,積濕生痰,阻塞胃氣,不能下降。胸脘痞悶不舒,飲食少進,不易消化,苔黃,神倦,四肢無力,脈來沉細而滑。治宜健脾化食,消痰和胃。
陳廣皮(一錢),製半夏(一錢半),川貝母(三錢),白茯苓(三錢),江枳殼(一錢半),南沙參(四錢),炙內金(二錢),冬瓜子(四錢),佩蘭葉(一錢半),姜竹茹(一錢),生熟穀芽(各四錢)
(案9)濕痰漸化,胃氣流行,胸脘皆舒,嘔吐已止,大便通暢。惟精神萎頓,腿足軟弱無力,脾腎久虛,中無砥柱之權,下少生髮之氣,脈來沉細。宜宗前法,更進一籌。
白話文:
三、濕痰
(案1)脾胃長期虛弱,缺乏支撐中焦的力量,下焦元氣不足,肝陽上亢,夾雜原本就有的濕痰,耗傷氣陰,導致氣血運行失常。症狀表現為內熱口乾、頭暈乏力、脈象細弱而弦急。治療應當同時補益脾腎,清肝化痰。 處方藥物如下:高麗參、西洋參、大白芍、炙甘草、冬瓜子、黑豆、生杜仲、冬青子、麥冬、生熟穀芽、白茯苓、石斛、川貝母、橘紅、紅棗。
(案2)此病例與「經絡病」(案1)相同。
(案3)胸腹疼痛已止,大便也通暢,濕痰逐漸消散,胃氣恢復通降。但脾土仍未健壯,運化功能失常。症狀表現為腹部脹滿、腸鳴、夜間睡眠不安穩、脈象沉細。治療應當健脾滲濕,同時調理胃氣。處方藥物如下:南沙參、茯神、大白芍、冬瓜子皮、石斛、酒炒黃連、吳茱萸、陳皮、香附、白蔻殼、炙甘草、生熟穀芽。
(案4)此病例與「經絡病」(案2)相同。
(案5)大便通暢,濕熱向下排出,胃氣通暢,胸腹較為舒適,嘔吐也停止了。但進食及消化功能尚未恢復正常,腿腳軟弱無力,脾臟運化功能失調,腎氣不足,脈象弦急減輕,但仍然沉細。宜沿用之前的治療方法,繼續治療。處方藥物如下:吉林參鬚、枳實、陳皮、半夏、竹茹、生熟穀芽、木瓜、大白芍、生杜仲、甘草、冬瓜子、北沙參、佩蘭葉、牡蠣、內金。
(案6)濕痰阻礙肺絡,肺氣不能下降,腎氣不能吸收。症狀表現為嗆咳、呼吸急促,發作無常,嚴重時喉嚨痰聲漉漉,飲食睡眠均受影響,病情纏綿日久,病根深重。脈象弦滑。治療應當滲濕消痰,同時疏通肺氣。處方藥物如下:橘紅、半夏、紫蘇子、海浮石、當歸、瓜蔞仁、甜杏仁、紫菀、赤茯苓、薏苡仁、南棗。
(案7)此病例與「經絡病」(案4)相同。
(案8)脾土運化失常,積聚濕邪化生痰濁,阻塞胃氣,導致胃氣不能下降。症狀表現為胸脘痞悶不適、食慾不振、消化不良、舌苔黃膩、乏力、四肢無力,脈象沉細而滑。治療應當健脾化積,消痰和胃。處方藥物如下:陳皮、半夏、川貝母、白茯苓、枳殼、南沙參、內金、冬瓜子、佩蘭葉、竹茹、生熟穀芽。
(案9)濕痰逐漸消散,胃氣恢復運行,胸脘舒適,嘔吐停止,大便通暢。但精神萎靡,腿腳軟弱無力,脾腎長期虛弱,缺乏支撐中焦的力量,下焦元氣不足,脈象沉細。宜沿用之前的治療方法,並進一步加強治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