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顧氏醫案》~ 一、女科時症門(二百四方) (4)
一、女科時症門(二百四方) (4)
1. 一、女科時症門(二百四方)
羚羊角,薑汁,澤蘭,石菖蒲,橘紅,楂炭,竹瀝,丹皮,化服回生丹一粒。
(案26)未老先衰,勞倦感溫,身熱八日,熱退,面青肢冷,額汗津津,神倦呃忒,痰喘如鋸,脈滑細如絲,舌濁而干。邪熱匿於痰中,中氣交脫之象。其勢不得不補,然須得補耐補乃幸。
人參,茯苓,竹瀝,熟地,半夏,薑汁,麥冬,橘紅,紫石英
得補雖安,虛態不減。病前遠行,振動陽絡,咳痰帶血,最恐多溢,此時又以和絡止血為急。然納補之藥,仍未敢撤也。
人參,麥冬,竹茹,熟地,川貝,藕汁,阿膠,茯神,墨汁
(案27)溫邪九日,身熱不揚,瞀悶不揚,燥擾,舌絳苔白,氣喘耳聾,痰咳不爽,斑發紫黯,隱約不出肉,脈細,濡數而伏。此屬邪陷膻中,有昏厥立危之勢。急急清營透表,邪達乃幸。
犀角(二錢),鬱金(五分),牛蒡(三錢),枇杷葉(一兩),赤芍(一錢半),荊芥(五錢),青蒿(三錢),川貝(錢半),連翹(三錢),蘆根(三錢)
身微熱,四肢不溫,神蒙耳聾,舌紅渴飲,瞀悶囈語,斑發不掀,脈浮不出。溫邪痰熱,內擾蒙閉,漸入心營之勢,恐陡然昏痙厥閉。今擬清營解表,辛香開泄,以冀轉機。
犀角,連翹,杏仁,枇杷葉,牛蒡,川貝,菖蒲,桔梗,芍藥,鬱金,柴胡
身熱不揚,昏狂叫喊,囈語喃喃,脈數不出,煩渴引飲。陽明邪火極熾,仍慮昏痙厥閉。再擬清營辛開,甘寒化熱,扶過兩候方可。
竹葉(三錢),石膏(五錢),生草(五分),麥冬(二錢半),犀角(二錢),生地(七錢),川貝(三錢),菖蒲(五錢半),枇杷露(三錢)
又,夜來得汗之後,昏狂煩熱似定,舌色亦少淡薄,但大便連行,而脈甚細軟,神志倦怠。最恐邪去未淨,而正氣先虛,今宜清解和胃安神養陰方。
生地,粳米,茯神,石斛,川貝,石決明,甘草,麥冬,竹葉
又方:大生地,沙參,川貝,粉丹皮,大麥冬,茯神,川斛,石決明
(案28)溫邪蒸熱旬余,斑疹發不出膚,舌紅苔白,大便溏泄,邪伏陽明,深恐里陷變喘,不可忽視。
葛根,桔梗,赤芍,赤苓,芩連,甘草,連翹,荷葉
病情如昨,泄瀉數減,脈來細數,而寸不出。乃太陽邪熱入太陽陽明,舌紅苔黑,深恐昏厥。
犀角,赤芍,豆卷,黃連,炙草,連翹,青芩,赤苓,荷葉
熱勢退緩,舌紅苔濁,脈數口乾,陽明之邪未淨,小溲短赤,是濕熱癃閉州都所致。
犀角,連翹,滑石,竹葉,丹皮,草梢,赤苓,川柏
(案29)滋陰清熱。
香犀尖,丹皮,麥冬,川石斛,細生地,連翹,茯神
(案30)溫病八日,身熱不揚,脈左空弦,右模糊,膺悶呃忒,面赤如醉,舌紅苔白,邪熱苔白。痰濕混阻,其勢頗危。
白話文:
一、女科時症門(二百四方)
(案26)患者年輕卻提前衰老,勞累後感受溫邪,發熱八天,退熱後臉色青白,四肢冰冷,額頭汗津津的,精神倦怠,呃逆,痰喘聲如鋸子拉木頭,脈搏細滑如絲線,舌苔厚膩乾燥。這是邪熱潛伏在痰液中,氣血衰敗的表現。必須要補益,但必須用能耐受的補藥才能奏效。
藥方:人參、茯苓、竹瀝、熟地黃、半夏、薑汁、麥冬、橘紅、紫石英。
雖然補益後症狀有所緩解,但虛弱的狀態未見好轉。患者病前曾長途跋涉,震動了陽氣的經絡,咳嗽帶血,最怕出血過多,此時需以和解經絡、止血為急。但補益的藥物還不敢停用。
藥方:人參、麥冬、竹茹、熟地黃、川貝母、藕汁、阿膠、茯苓、墨汁。
(案27)溫邪侵襲九天,發熱不退,神志不清,煩躁不安,舌頭紅絳,苔白,氣喘耳聾,痰咳不暢,皮膚出現紫暗斑點,隱約看不清楚,脈搏細弱,濡滑而沉。這是邪氣侵入心肺,有昏厥危急的可能。需緊急清熱解表,邪氣排出才能痊癒。
藥方:犀角、鬱金、牛蒡子、枇杷葉、赤芍藥、荊芥、青蒿、川貝母、連翹、蘆根。
患者身體微熱,四肢不溫,神志不清,耳聾,舌頭紅、口渴,神志不清、說胡話,皮膚斑點不突出,脈搏浮弱。這是溫邪和痰熱內擾,蒙蔽心神,漸漸侵犯心臟經絡的跡象,恐會突然昏迷、抽搐、昏厥。現擬清熱解表,辛香化濕,以期轉危為安。
藥方:犀角、連翹、杏仁、枇杷葉、牛蒡子、川貝母、石菖蒲、桔梗、芍藥、鬱金、柴胡。
患者發熱不退,神志不清,胡言亂語,脈搏數而弱,煩渴欲飲。這是陽明經邪熱極盛,仍擔心昏迷、抽搐、昏厥。再次擬清熱解表,辛香疏泄,寒涼化熱,經過兩次治療才能痊癒。
藥方:竹葉、石膏、生石膏、麥冬、犀角、生地黃、川貝母、石菖蒲、枇杷露。
此外,夜間出汗後,煩躁發熱似乎減輕,舌色也稍淡,但大便多次稀溏,脈搏非常細弱,精神倦怠。最擔心邪氣未盡,而正氣先虛,現宜清熱解毒,和胃安神,養陰的方劑。
藥方:生地黃、粳米、茯苓、石斛、川貝母、石決明、甘草、麥冬、竹葉。
另一方:生地黃、沙參、川貝母、丹皮、麥冬、茯苓、石斛、石決明。
(案28)溫邪引起發熱十多天,皮膚斑疹不突出,舌頭紅,苔白,大便溏瀉,邪氣伏於陽明經,深恐邪氣深入內臟而導致喘息,不可掉以輕心。
藥方:葛根、桔梗、赤芍藥、赤小豆、黃芩、黃連、甘草、連翹、荷葉。
病情與昨天相似,腹瀉減少,脈搏細弱,寸關尺脈均弱。這是太陽經的邪熱侵入陽明經,舌頭紅,苔黑,深恐昏厥。
藥方:犀角、赤芍藥、赤小豆、黃連、炙甘草、連翹、黃芩、赤小豆、荷葉。
發熱減緩,舌頭紅,苔厚膩,脈搏數,口乾,陽明經邪氣未清,小便短赤,這是濕熱導致尿閉。
藥方:犀角、連翹、滑石、竹葉、丹皮、車前子、赤小豆、川柏。
(案29)滋陰清熱。
藥方:犀角尖、丹皮、麥冬、石斛、生地黃、連翹、茯苓。
(案30)溫病八天,發熱不退,左脈空虛,右脈模糊,胸悶呃逆,面紅如醉,舌頭紅,苔白,邪熱與苔白並存。痰濕阻滯,病情危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