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顧氏醫案》~ 一、女科時症門(二百四方) (3)

回本書目錄

一、女科時症門(二百四方) (3)

1. 一、女科時症門(二百四方)

(案19)心陰內虧,衛陽外薄,神倦少寐,自汗不止。

大生地,棗仁,歸身,於術,清阿膠,白芍,黃耆,陳皮

(案20)先形寒肢冷,昏昏嗜臥,而後增熱,體痛胸脘痞悶。此積勞陽傷,風溫與濕相搏。舌絳苔白,將恐化而為熱,且從表分達泄。

淡豆豉,枇杷葉,江枳殼,連翹殼,蔥頭白,甜杏仁,桔梗,麥芽

(案21)身熱肢冷,去來無定,得微汗或止或不止,脈數左弦,舌苔白,神倦囈語,頭疼體痛。邪兼太少兩陽,若明日一候不解,恐其內陷。

陽旦湯(即桂枝湯加黃芩。)

平旦更衣之後,寒熱勢緩,而脈未靜,舌絳苔白,溫邪挾濕,蒸中不化,病情尚未定著,且與和解化痰,以消息之。

溫膽湯加枇杷葉、白杏仁

夜來先形寒,逾時而熱,後熱後得汗而解,脈弦數,邪伏少陽陽明,竟有瘧狀。柴胡溫膽,未知可否。

柴胡溫膽湯

屢屢得汗,熱已退解,但脈沉細數,舌絳,苔微黃,咳嗽,痰不易出,胸脅隱痛。且與理肺和胃化痰,以視明日動靜。

溫膽湯去半夏,加枇杷葉、白杏仁、川貝、穀芽。

漐漐汗出,脈漸和平,此時只宜和胃養陰,使其神安加谷,宜《內經》法。

半夏,竹茹,茯苓,秫米,橘紅,炙草(長流水煎)

多夢紛紜,神倦譫語,舌尖紅,苔薄白,脈數空弦。穀食不加,此乃汗解之後,心陰內耗,肺胃熱邪又留未盡。再擬養心安神,清痰熱,和胃經法。

洋參,淮麥,竹茹,川貝,麥冬,南棗,茯神,半夏

寢食皆安,脈亦和平。扶正安神,一定成則。

人參,茯神,淮麥,麥冬,橘白,川斛

(案22)痰喘口渴,便溏肛墜。手足太陰皆虛,宜補土生金。

五味異功散加麥冬、川貝、海石

(案23)素體極弱,心力俱勞,二氣交虛矣。風溫乘襲,背寒身熱,心中嘈雜如飢。此屬內傷而兼外感者,病之輕重未定,姑從溫膽湯和之。

溫膽湯加玉竹條

(案24)素體陰虧,煩勞陽傷,冬溫乘襲,身熱九日,咳嗆氣喘,自利煩渴,徹夜無寐,口不仁面垢,唇焦齒乾,舌濁脈數濡。深恐正虧邪陷,當從肺胃清泄。

枇杷葉,葛根,桔梗,白杏仁,赤芍,生甘草,犀角,淡芩,蘆根

汗出不徹,熱退不淨,咳嗆胸痞,唇焦渴飲,肺胃熱邪未清,仍宜宣泄上焦。

桑葉,川貝,黃芩,枇杷葉,豆豉,連翹殼,杏仁,生草,蘆根

(案25)妊娠八月,陡然昏厥,甚至上竅血溢,揚手擲足,發熱神昏,咬牙脈亂。冬溫挾痰,陷入厥陰,肝陽挾胎氣上迫,勢極危急,無從著手,不得已勉與暴厥應下之法,參入熄風化痰,以冀萬一。

白紋銀,鉤藤鉤,枳實汁,青葶結,石決明,礞石滾痰丸(三錢),羚羊角,黑山梔

女,又,損胎既下,仍然昏痙暈厥,手臂強直,脈弦滑數。此邪痰惡血,蒙閉心胞,正在險津也,謹防陡變。

白話文:

一、女科時症門

(案19)心陰不足,衛陽虛弱,導致精神倦怠、睡眠少、自汗不止。

處方:生地黃、酸棗仁、當歸、熟地黃、阿膠、白芍藥、黃耆、陳皮。

(案20)起初畏寒肢冷,昏昏欲睡,之後發熱,身體疼痛,胸脘痞悶。這是積勞傷陽,風溫與濕邪互相搏結所致。舌紅苔白,擔心會轉化成熱證,需從表分利泄邪氣。

處方:淡豆豉、枇杷葉、枳實、連翹、蔥白、甜杏仁、桔梗、麥芽。

(案21)身體發熱,四肢冰冷,寒熱往來不定,出微汗,有時止有時不止,脈數而左脈弦細,舌苔白,精神倦怠,胡言亂語,頭痛身痛。邪氣兼犯少陽、陽明兩經,如果明日症狀不減輕,恐怕邪氣會內陷。

初方:陽旦湯(桂枝湯加黃芩)。

清晨更衣後,寒熱症狀減輕,但脈象未平,舌紅苔白,溫邪挾濕,邪氣未化解,病情尚未穩定,需和解化痰,以緩解病情。

二方:溫膽湯加枇杷葉、白杏仁。

夜間先畏寒,過一段時間後發熱,發熱後出汗而症狀減輕,脈弦數,邪氣伏於少陽、陽明經,有瘧疾的症狀。柴胡加溫膽湯,效果尚待觀察。

三方:柴胡加溫膽湯。

多次出汗,發熱已退,但脈沉細數,舌紅,苔微黃,咳嗽,痰不易咳出,胸脅隱痛。需理肺和胃,化痰,觀察明日情況。

四方:溫膽湯去半夏,加枇杷葉、白杏仁、川貝母、穀芽。

大量出汗,脈象漸漸平緩,此時只需和胃養陰,使精神安寧,飲食恢復正常,宜用《內經》的療法。

五方:半夏、竹茹、茯苓、秫米、橘紅、炙甘草(長流水煎)。

多夢,精神倦怠,胡言亂語,舌尖紅,苔薄白,脈數而空虛。食慾不振,這是出汗後,心陰內耗,肺胃熱邪未盡。需再次養心安神,清熱化痰,調和胃經。

六方:西洋參、淮山藥、竹茹、川貝母、麥冬、大棗、茯神、半夏。

睡眠飲食正常,脈象也平穩。扶正安神,病情一定會好轉。

七方:人參、茯神、淮山藥、麥冬、橘皮、川貝母。

(案22)痰喘、口渴、大便溏瀉、肛門墜脹。手足太陰經皆虛弱,宜補脾益肺。

處方:五味異功散加麥冬、川貝母、海石。

(案23)體質素來虛弱,心力交瘁,陰陽兩虛。風溫襲表,背部發冷,身體發熱,心中嘈雜,好像飢餓。這是內傷兼外感的症狀,病情輕重未定,先用溫膽湯調和。

處方:溫膽湯加玉竹。

(案24)體質素來陰虛,勞累傷陽,冬季溫邪襲表,發熱九天,咳嗽氣喘,自利煩渴,徹夜難眠,口麻木面容憔悴,嘴唇乾燥,牙齒乾燥,舌苔濁膩,脈數而濡弱。擔心正氣虧虛,邪氣內陷,應從肺胃清泄邪熱。

初方:枇杷葉、葛根、桔梗、白杏仁、赤芍藥、生甘草、犀角、黃芩、蘆根。

出汗不透,發熱未退,咳嗽氣喘,胸悶,嘴唇乾燥,口渴,肺胃熱邪未清,仍需宣泄上焦。

二方:桑葉、川貝母、黃芩、枇杷葉、淡豆豉、連翹、杏仁、生甘草、蘆根。

(案25)妊娠八月,突然昏厥,甚至上竅出血,手舞足蹈,發熱神昏,咬牙,脈象紊亂。冬季溫邪挾痰,陷入厥陰,肝陽與胎氣上逆,病情危急,難以施治,只好用暴厥的急救方法,加入熄風化痰的藥物,希望能有一線生機。

處方:白芷、鉤藤、枳實汁、青黛、石決明、礞石滾痰丸(三錢)、羚羊角、山梔子。

產後,仍然昏迷抽搐,四肢僵硬,脈弦滑數。這是邪氣、痰濁、惡血阻塞心脈,病情極其危險,需謹防病情突然變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