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鄒亦仲醫案新編》~ 暑濕留連症候

回本書目錄

暑濕留連症候

1. 暑濕留連症候

鄒代巨,七月間,寒熱嘔吐,旋變滯下,又由滯下轉瘧,二三發,截住即已。至九月僕為診治,色似熏黃,中有暗黑,夜熱盜汗,神疲食少,溺短便濕,為暑濕留連腸胃,膠固未清,發痢轉瘧,已是好機,醫者能於此時用辛涼以祛暑,苦燥以除濕,何至邪留陰分,令有陰虛陽走之盜汗,及夜熱等患哉,又何至濕溢皮膚,色似熏黃,猝然現於面哉。且脈象細澀,陰分雖傷而滋膩宜避,氣分日弱而苦寒難投。

與茵陳、滑石、釵斛、牡蠣、大云、小麥、銀花、甘草、丹骨二皮、龜板、寸冬輩,出入增損,調治三月餘久,面部之黃浮始退,暑濕瀰漫,何其深哉。

白話文:

[暑濕持續病症]

在七月時,有一位名叫鄒代巨的人,他出現了發冷發熱和嘔吐的症狀,隨後病情轉變,開始出現消化不良的問題,之後更進一步轉變成瘧疾,發作了兩三次後就停止了。到了九月,我為他進行診治,他的臉色顯得像是被燻烤過的黃色,其中夾雜著一些暗黑色。他晚上會發燒並且盜汗,精神疲憊,食慾不佳,尿量短少且大便濕軟。這是因為暑濕在腸胃中持續存在,黏稠固結未能清除,導致發病轉為瘧疾,這原本是身體自我調節的好機會,如果醫生能夠在此時使用辛涼藥物來驅除暑氣,用苦燥的藥物來去除濕氣,怎麼會讓邪氣滯留在陰分,導致出現陰虛陽亢的盜汗,以及夜晚發熱等症狀呢?更不會讓濕氣外溢到皮膚上,臉色呈現出燻烤過的黃色,突然地在臉上顯現出來。

而且他的脈象細澀,雖然陰分受傷但滋補過度的藥物應該避免,氣分逐漸衰弱且苦寒的藥物不宜使用。

我給他開了茵陳、滑石、釵斛、牡蠣、大雲、小麥、銀花、甘草、丹骨二皮、龜板、寸冬等藥材,根據病情進行調整增減,經過三個多月的調理治療,他臉上的黃色才開始消退,暑濕在體內擴散的程度,實在是太深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