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退思集類方歌注》~ 退思集類方歌注 (1)

回本書目錄

退思集類方歌注 (1)

1. 退思集類方歌注

《傷寒》《金匱》方,後漢張仲景著《傷寒》《金匱》兩書,為後世醫方之祖。其方治病,雖千頭萬緒,而條理不紊。方中之藥,少者僅一二味,而又無所不包括;多者至二三十味,而又無一味不緊切,所以謂之「方祖」。此卷所輯,皆其方也。間附後世數方,使人從流溯源,知夫熔古化新之妙。學者能於此卷諸方,精思而熟讀之,應變無窮矣。

白話文:

《傷寒》、《金匱》方是由後漢張仲景著成的《傷寒》、《金匱》兩本書,是後世醫方的始祖。他治療疾病的藥方,雖然千頭萬緒,但條理分明,井然有序。藥方中的藥物,少的只有幾味,但也包羅萬象;多的有二三十味,但也沒有哪一味不緊要,所以稱之為“方祖”。這一卷所收集的,都是他的藥方。在其中還附上了後世的幾種藥方,讓人們從流溯源,瞭解融匯古今之妙。學者如果能精讀這些藥方,熟記於心,就能從這些藥方中變通出無窮無盡的藥方。

2. 麻黃湯

治太陽病風寒在表,頭項強痛,身疼腰痛,骨節疼痛,發熱惡寒,惡風無汗,胸滿而喘,其脈浮緊或浮數者,宜此發汗。若脈浮弱,汗自出,或尺脈微遲者,俱不可服。若風、寒、濕三氣成痹,及冷風哮嗽,最效也。

白話文:

適用於治療太陽病因風寒外襲,引起的頭部及頸項部僵硬疼痛,全身疼痛,腰背部疼痛,骨節疼痛,發熱、畏寒、不喜歡吹風,沒有流汗,胸中滿悶而喘氣,脈搏浮緊或浮數的人。如果脈搏浮弱,自然出汗,或尺脈微弱遲緩的人,都不適合服用。如果風寒濕三氣造成痺症,以及因冷風引起的哮喘咳嗽,此藥最為有效。

麻黃(三兩去節),桂枝(二兩去皮),杏仁(七十個去皮尖),甘草(一兩炙),以水九升,先煮麻黃減二升,去上沫,納諸藥,煮取二升半,去滓,溫服八合。復取微似汗,不須啜粥。

白話文:

麻黃(三兩,去掉節)、桂枝(二兩,去掉皮)、杏仁(七十個,去掉皮和尖)、甘草(一兩,炙過的),用水九碗,先煮麻黃,煮到剩下七碗,去掉浮沫,放入其他藥物,煮到剩下五碗,過濾掉藥渣,溫服八分之一碗。再次服用時,感覺微微出汗即可,不須喝粥。

3. 麻黃加朮湯

治濕家身煩疼。

麻黃原方加白朮四兩。

白話文:

治療濕氣重的人身體感到煩躁和疼痛,可以用麻黃原本的處方再加上四兩的白朮。

麻黃髮汗之峻劑,監以桂草斯無弊。(麻黃開竅發汗,性最猛烈,故以桂枝監之,不使其大汗亡陽,甘草和之,不使其劫陰脫營,如馭馬防其放逸耳。)麻黃入肺杏入心,發汗必通營與衛。(麻黃輕清入肺,杏仁重濁入心。仲景治太陽初病,必從心營肺衛立方也。)先煮麻黃取力專,(麻黃先煮,取其力專,不僅為去上沫已也。

白話文:

麻黃是用來發汗的猛烈藥物,必須用桂枝來監督,這樣纔不會出大汗而亡陽,用甘草來調和,這樣纔不會劫陰脫營,就如同駕馭馬匹,防止它脫韁放逸一樣。麻黃性輕清,進入肺部;杏仁性重濁,進入心臟。仲景治療太陽病的初期,一定從心營、肺衛來立方。先將麻黃煮沸,以增強藥效,不僅僅是為了去上等的浮沫而已。

)不須啜粥恐留滯。(不須啜粥,恐留戀麻黃之性也。)減去大棗與生薑,恐礙杏麻升降制。(仲景發汗方中,每加薑、棗,此不用者,以生薑橫散解肌,礙麻黃之上升,大棗緩中膩膈,礙杏仁之下降故耳。其精切又如此。)要知麻桂性辛溫,仲景原為風寒制。無論傷寒與中風,衛實麻黃表虛桂。

白話文:

)不要喝粥,以免食物滯留在胃中。(不要喝粥,恐怕會讓麻黃的藥性停留太久。)如果減去大棗和生薑,就擔心會影響杏仁和麻黃的升降作用。(仲景的發汗方劑中,通常會加入生薑和大棗,之所以不用這兩種藥材,是因為生薑會橫散解肌,妨礙麻黃的上行,大棗會使腸胃緩慢,中焦油膩,妨礙杏仁的下行。)要知道麻黃和桂枝的藥性辛溫,仲景使用它們原本是治療風寒的。無論是傷寒還是中風,若是衛氣實證就用麻黃,若是表氣虛證就用桂枝。

(麻黃湯治衛實,桂枝治表虛,在有汗無汗上分,不在風寒上分也。)後人妄用治溫暑,無怪下咽人即斃。(麻黃、桂枝二方,原為冬月即病之正傷寒而設,後人誤以之治溫暑,無怪乎下咽即斃也。)傷寒初病在太陽,頭項強痛此經系。(頭項強痛,為太陽經的證。)發熱惡寒無汗喘,脈浮而緊麻黃諦。

白話文:

(麻黃湯治療強壯者體表的邪氣,桂枝湯治療虛弱者體表的邪氣,在有汗和無汗的情況下區分,而不是在風寒的病因上區分。)後人胡亂用它來治療溫暑病,難怪病人下嚥就死亡。(麻黃湯和桂枝湯這兩種方劑,本是為冬季即病的正傷寒而設,後人誤用來治療溫暑病,難怪下嚥就死亡。)傷寒病的初期在太陽經,頭項強痛是這條經絡的證候。(頭項強痛,是太陽經的證候。)發熱、惡寒、無汗、喘息,脈浮而緊,可詳細辨別麻黃湯的證候。

(以上為麻黃湯的證要訣。麻黃治無汗,杏仁治喘,桂枝治惡寒,甘草和諸藥,無一味不緊切,故謂「經方」。)寸關浮弱(表虛)尺遲微(裡虛),誤汗亡陽禍不細。(若浮弱微遲之脈,誤用麻黃,必召亡陽之禍。)三氣成痹用亦靈,(風、寒、濕三氣成痹,非麻、桂溫通關節,宣發寒邪不效。

白話文:

(以上內容為麻黃湯的使用準則。麻黃用來治療不發汗的症狀,杏仁用來治療哮喘,桂枝用來治療怕冷的症狀,甘草用來調和諸藥,每味藥都有其特定的作用,因此麻黃湯被稱為「經方」。)浮脈和關脈浮弱(表虛),尺脈遲緩微弱(裡虛),如果誤用發汗藥,就會導致陽氣虛脫,後果很嚴重。(如果遇到浮弱微遲的脈象,誤用麻黃,必定導致亡陽的禍患。)風寒濕三氣合稱為痹證,用麻黃湯一樣有效。(風、寒、濕三氣合稱為痹證,如果不使用麻黃、桂枝溫通關節,宣發寒邪,就沒有辦法治療。)

虛者,同補氣血藥服。)冷風哮嗽還堪濟。(冷風哮證,由風寒客於背俞,屢止屢作,用此散寒利肺最效。病哮喘,雖服麻黃而不作汗也。)《金匱》麻黃加朮湯,濕家身體煩疼詣。(濕外盛者,陽必內郁,故煩疼也。)寒濕在表汗之宜,麻術相須功益濟。(麻黃得術,自不至於過汗;術得麻黃,並可以行表裡之濕。

白話文:

虛症,加補益氣血的藥服用。)冷風哮喘還可以濟助治療。(冷風哮證,是由風寒客於背部,屢次阻止都還會再度發作,用這種藥散可以散寒利肺最有效。哮喘病,即使服用麻黃也不出汗。)《金匱要略》裡麻黃加朮湯,可以治療濕邪過盛的人體內煩痛。寒濕在表裡,用汗法治療合適,麻黃和朮配合,療效更加顯著。(麻黃配伍朮,本身就不會造成過多出汗;朮配伍麻黃,並可以祛除表裡的濕氣。

此治寒濕在表之正法也。)發散方中白朮加,海藏神術(湯)從此例。(發散方中加白朮,潔古謂之「開鬼門」。王海藏仿此意而制神朮散,以代麻、桂,自云神妙。)安道辨論頗精明,(王安道著《醫經溯洄集》,辨傷寒溫熱甚悉。)《活人》加減休拘泥。(朱肱《類證活人書》載夏至後用麻黃湯,須加知母、石膏、黃芩,後學多宗其說,亦見之不明,可見暑濕何可更用麻黃。)此乃傷寒第一方,讀書勿被書瞞蔽。

白話文:

這便是治療外感寒濕的正法。發散方中加上白朮,海藏神術(湯)便是此例。(發散方中加上白朮,潔古稱之為「開鬼門」。王海藏仿效這個意思而制定神術散,以代替麻黃和桂枝,自言神妙。)安道辨論相當精明精細,(王安道著有《醫經溯洄集》,對傷寒溫熱的辨證非常詳盡。)《活人》的加減方不要拘泥死板。(朱肱的《類證活人書》記載夏至後服用麻黃湯,必須加上知母、石膏、黃芩,後學者大多宗奉他的說法,但也不明白,由此可見暑濕怎麼可以再服用麻黃。)這是傷寒的第一個方劑,讀書不要被書本迷惑矇蔽。

(旭高按:麻黃湯或謂專治傷寒,或謂通治雜病,只緣未識正旨也。若知明為寒傷營之主劑,非惟溫暑不取用,即邪淺在衛,亦何至於誤用。而凡寒邪在營者,何不以通用也。)

白話文:

(旭高說:麻黃湯有人說它主要是治療傷寒,有人說它可以治療各種疾病,只因為不知道它的真正用途。如果你知道麻黃湯主要是用於寒邪侵襲營衛的疾病,那麼它就不應該用於治療溫熱病,即使邪氣只是淺淺地侵犯了衛表,也不應該誤用。而凡是寒邪侵犯營衛的疾病,為什麼不用麻黃湯來治療呢?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