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退思集類方歌注》~ 退思集類方歌注 (4)
退思集類方歌注 (4)
1. 大青龍湯
治太陽中風,脈浮緊,發熱惡寒,身疼痛,不汗出而煩躁,無少陰證者。若脈微弱,汗出惡風者,不可服,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,此為逆也。
麻黃(六兩去節),桂枝(去皮),甘草(各二兩炙),杏仁(四十枚去皮尖),生薑(三兩切),大棗(十二枚),石膏(雞子大一塊打),以水九升,先煮麻黃減二升,去沫,納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。取微似汗。汗出多者,溫粉撲之。一服汗者,停後服。汗多亡陽,遂虛,惡風、煩躁、不得眠也。
大青龍湯桂麻黃,杏草石膏薑棗藏。發熱惡寒太陽病,無汗煩躁力能攘。(「發熱惡寒無汗煩躁」八字,是大青龍著眼。)一服汗出停後服,汗多溫粉撲之良。(仲景溫粉方失,成無己《傷寒明理論》用白芷、藁本、白朮、川芎、米粉撲之。)寒之淺者僅傷衛,風而甚者營亦傷。
中風衛實因煩躁,清火發汗此方強。(按:風傷衛,寒傷營,中風脈浮緩,傷寒脈浮緊,是大法也。此大青龍脈證俱屬傷寒,而去中風者,全在煩躁上看出。若寒邪,則但嘔逆,惟風為陽邪,乃煩躁耳。然既屬中風,而得傷寒之脈證,又何也?
蓋風寒中傷,各有淺深,又各隨其人之體氣虛實而為病。是以寒之淺者,僅傷於衛,風而甚者,並及於營;衛之實者,風亦難泄,衛而虛者,寒猶不固。正是互文見意處。此湯治中風衛實之法,乃清火發汗之重劑也。)證較麻黃為尤重,預保陽明聖法彰。(柯韻伯《傷寒來蘇集》曰:「此麻黃證之劇者,故於麻黃湯倍麻黃以發汗,加石膏以除煩。
」「諸證全是麻黃,而有喘與煩躁之別:喘是寒鬱其氣,升降不得自如,故多用杏仁之苦以降氣;煩躁是熱傷其氣,無津不能作汗,故特加石膏之甘以生津。」「用石膏以清胃火,是仲景於太陽經中,預保陽明之先著。加薑、棗以培中氣,又慮夫轉屬太陰。」「一汗而表裡雙解,風熱兩除,此大青龍清內攘外之功,所以佐麻、桂二方之不及也。
」)少陰煩躁脈微弱,惡風汗出不相當。(少陰亦有煩躁證,以脈微弱,汗出惡風為辨,不可服此。仲景立此方,即垂此戒,叮嚀之意深矣。)熱因寒用方堪救,誤服青龍陽必亡。(少陰煩躁,當熱因寒用,如四逆湯加豬膽之例,方可救其萬一。若誤服青龍,必召亡陽之禍,慎之。
)
白話文:
這個方子,叫做大青龍湯,是用來治療太陽經受風邪侵襲的病症。這種病症的特徵是脈象浮而且緊,身體發熱怕冷,全身疼痛,不出汗反而覺得煩躁,但沒有少陰經的病症。如果脈象微弱,而且出汗怕風,就不能使用這個方子,如果誤用會導致四肢厥冷、筋脈抽搐、肌肉顫動,這是病情惡化的表現。
這個方子的組成是:麻黃(去除莖節,用六兩),桂枝(去皮,用二兩),甘草(烤過,用二兩),杏仁(去除外皮和尖端,用四十枚),生薑(切片,用三兩),大棗(用十二枚),石膏(像雞蛋大小一塊,敲碎)。用水九升,先煮麻黃,煮到水量減少二升,去掉上面的浮沫,然後加入其他藥材,再煮到剩下三升,把藥渣濾掉,溫服一升。服藥後要取身體微微出汗的效果。如果出汗太多,可以用溫熱的粉末撲在身上。服用一劑藥後如果已經出汗,就要停止服用。如果出汗過多導致身體陽氣耗損,就會出現虛弱、怕風、煩躁、無法入睡等症狀。
大青龍湯這個方子裡有桂枝、麻黃、杏仁、甘草、石膏、生薑、大棗。它主要針對的是發熱怕冷、沒有汗、煩躁的太陽病症,能夠有效治療。「發熱怕冷、沒有汗、煩躁」這八個字,是大青龍湯的重點。服用一劑藥如果已經出汗就要停藥,如果出汗太多,可以用溫熱的粉末撲在身上來改善。(張仲景原本使用的溫粉配方已經失傳,成無己在《傷寒明理論》中建議使用白芷、藁本、白朮、川芎和米粉混合撲在身上。)寒邪侵入身體淺層只會損傷衛氣,風邪侵入身體深層連營氣也會受損。
中風是因為衛氣強盛而導致煩躁,這個方子可以清熱發汗,藥效強勁。(一般來說,風邪傷衛,寒邪傷營;中風的脈象是浮而緩,傷寒的脈象是浮而緊,這是基本的辨證方法。大青龍湯的脈象和症狀都屬於傷寒,但之所以說是治療中風,主要是因為它針對的是煩躁的症狀。如果是寒邪,通常只會引起嘔吐,只有風邪這種陽邪才會導致煩躁。然而,如果已經是中風,卻又出現傷寒的脈象和症狀,又是怎麼回事呢?
這是因為風邪和寒邪侵襲人體有深淺之分,而且會根據個人體質的虛實而產生不同的病症。寒邪侵入淺層只會損傷衛氣,風邪侵入深層則連營氣也會受損;如果衛氣強盛,風邪也很難發散出去;如果衛氣虛弱,寒邪就容易入侵。這也是相互襯托來表達病理的意思。這個方子是治療中風導致衛氣強盛的方法,屬於清熱發汗的重劑。)這個方子的症狀比麻黃湯更嚴重,它能夠預防病邪侵入陽明經,體現了張仲景的聖明之法。(柯韻伯在《傷寒來蘇集》中說:「這是麻黃湯症狀更加劇烈的表現,因此在麻黃湯的基礎上加倍麻黃來發汗,加入石膏來解除煩躁。」「所有症狀都符合麻黃湯的證型,只是在喘和煩躁上有所區別:喘是寒氣鬱積導致氣機升降不暢,所以多用苦味的杏仁來降氣;煩躁是熱邪損傷氣機,體內津液不足無法發汗,所以特別加入甘味的石膏來生津液。」「用石膏來清除胃熱,是張仲景在太陽經病變中就預先考慮到陽明經的情況。加入生薑和大棗來培補中氣,也是考慮到病邪可能轉入太陰經。」「一劑藥就可以同時解除表邪和裡邪,風邪和熱邪一併清除,這就是大青龍湯既能清內又能攘外的功效,也是麻黃湯和桂枝湯所不及的。」)少陰經也有煩躁的症狀,但要區別於大青龍湯的證型,少陰經的煩躁通常伴隨脈象微弱、出汗怕風的症狀,這時就不能使用大青龍湯。張仲景設立這個方子,也是為了警示後人,他的叮囑意味深長。
對於少陰經的煩躁,應該使用溫熱的藥物來治療,比如四逆湯加豬膽汁之類的方子,這樣或許還能有一線生機。如果誤用大青龍湯,必定會導致陽氣耗損,一定要慎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