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退思集類方歌注》~ 退思集類方歌注 (5)
退思集類方歌注 (5)
1. 小青龍湯
治傷寒表不解,心下有水氣,咳而微喘,乾嘔,發熱不渴,或渴或利,或小便不利,少腹滿者;並治溢飲,身體重痛,肌膚悉腫。麻黃(去節),芍藥,細辛,乾薑,甘草,桂枝(各三兩),半夏,五味子(各半升),水一斗,先煮麻黃減二升,去沫,納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。(此方有加減法,另詳余所著《古方餘論》中。
白話文:
小青龍湯
這個方子治療傷寒表證沒有解除,同時胸腔下方有水氣停滯,導致咳嗽帶有輕微喘息,想吐但吐不出來,發熱但不口渴,或者口渴或者腹瀉,或者小便不順暢,小腹脹滿的情況。同時也治療因為飲水過多導致的溢飲,出現身體沉重疼痛,全身皮膚腫脹的症狀。
使用的藥材有:麻黃(去除莖節),芍藥,細辛,乾薑,甘草,桂枝(各三兩),半夏,五味子(各半升)。用水一斗,先煮麻黃,煮到剩八升時,把浮沫撈掉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煮到剩三升,濾掉藥渣,溫服一升。
(這個方子有加減的用法,詳細內容可以參考我寫的《古方餘論》。)
2. 小青龍加石膏湯
治肺脹咳而上氣,煩躁而喘,脈浮者,心下有水氣也。
小青龍湯原方加石膏二兩。煮法同。強人服一升,虛人減之。
小青龍湯治水氣,喘咳不渴嘔利慰。(凡水停心下之證,多喘咳而不渴,此要訣也。其餘下利與小便不利,或然或不然也。)薑桂麻黃芍藥甘,細辛半夏兼五味,備舉辛溫散水寒,兼用酸苦以安肺。(此方專治水氣。蓋汗為水類,肺為水源,邪汗未盡,必停於肺胃之間。
病屬有形,非一味發散所能除,故備舉辛溫以散水,兼用酸苦以安肺,於麻、桂二湯內,不但留白芍之酸收,拘其發散之猛,再復五味、乾薑攝太陽之氣,監製其逆,細辛、半夏溫散水寒,從陰出陽,庶幾水從汗解而不傷陰,此發汗散水之聖方也。)溢飲水腫服之奇,發汗散水此所謂。
(溢飲者,水腫也。水飲外溢於肌膚,旁流於四肢,故一身悉腫。然亦必有喘咳見證,用此發汗散水,其效乃奇。)肺脹煩躁加石膏,寒溫並進斯為貴。(肺脹咳喘,多因水飲,而煩躁則挾熱邪,故於小青龍湯加石膏,寒溫並進,水熱俱蠲,於法尤為密矣。)
白話文:
這個方子「小青龍加石膏湯」是用來治療因為肺部脹滿導致咳嗽,並且呼吸急促上氣,感到煩躁不安而且喘不過氣,脈象浮在表面,這種情況是因為胸腔下方有水氣積聚。
這個方子是在原來的「小青龍湯」的基礎上,加上二兩石膏。煎煮方法跟小青龍湯一樣。體格強壯的人可以服用一升,體質虛弱的人則要減少用量。
小青龍湯本來就是用來治療水氣的,症狀是咳嗽氣喘卻不口渴、想吐或者腹瀉。(凡是水停留在胸腔下方的,多數會有喘咳卻不口渴的情況,這是辨證的重點。至於腹瀉或是小便不利,則不一定會出現。)小青龍湯的組成為:生薑、桂枝、麻黃、芍藥、甘草、細辛、半夏、五味子,這些藥材一起使用,可以溫散體內的水寒,同時使用酸味和苦味的藥材來安定肺氣。(這個方子專門治療體內有水氣的情況。汗水是屬於水的範疇,而肺是水液的源頭,如果因為外邪導致汗沒有完全發出來,就會停留在肺和胃之間。
這種病是有形的,不能只用發散的藥物來治療,所以要用辛溫的藥物來散水,同時使用酸苦的藥物來安定肺氣。在麻黃湯和桂枝湯的基礎上,保留了白芍的酸味來收斂,限制發散力量過於猛烈,再用五味子和乾薑來攝取太陽之氣,控制氣機上逆,細辛和半夏則能溫散水寒,讓水氣從陰面轉向陽面,這樣水就能通過汗液排出,而且不會傷害到體內的陰液。這個方子是發汗散水的良方。)如果是溢飲或水腫,服用這個方子會有奇效,這就是所說的發汗散水。
(溢飲指的就是水腫,是體內的水液外溢到肌肉皮膚,散佈到四肢,所以全身都會腫脹。但通常也會伴隨有喘咳的症狀,用這個方子發汗散水,效果就會很好。)如果因為肺脹導致煩躁不安,就要加上石膏,這樣寒性藥物和溫性藥物一起使用,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。(肺脹咳嗽喘氣,多數是因為水飲引起的,而煩躁則是因為夾雜了熱邪,所以在小青龍湯的基礎上加上石膏,寒性藥物和溫性藥物一起使用,可以同時去除水邪和熱邪,用藥的方法就更為周全了。)
3. 甘草麻黃湯
治里水脈沉,面目黃腫,小便不利。
甘草(二兩炙),麻黃(四兩),水五升,先煮麻黃,去上沫,納甘草,煮取三升,溫服一升。慎風寒。
白話文:
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體內有水濕停滯,導致脈象沉伏、臉部和眼皮浮腫發黃、小便不順暢的病症。
藥物組成:炙甘草(二兩)、麻黃(四兩)。
煎煮方法:用水五升,先煮麻黃,去除煮沸後產生的泡沫,再加入炙甘草,煎煮至剩三升。
服用方法:溫服一升。
服藥期間注意事項:要小心避免吹風受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