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退思集類方歌注》~ 退思集類方歌注 (6)

回本書目錄

退思集類方歌注 (6)

1. 麻黃附子湯

治里水脈沉小者,屬少陰也。

麻黃(三兩去節),甘草(二兩炙),附子(一枚炮),水七升,先煮麻黃一二沸,去上沫,納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
白話文:

麻黃(三兩去除節),甘草(二兩炒焦),附子(一枚加工過),水七升,先將麻黃煮沸一兩次,去除上面的浮沫,放入所有的藥材,煮取三升的水,去除渣滓,溫服一升,一天服用三次。

甘草麻黃(湯)治里水,水從汗解斯方美。(《金匱要略·水氣病篇》云:「水病發其汗即已。」)脈沉小者屬少陰,溫固必須加附子。(名麻黃附子湯)麻得甘草緩中焦,汗不傷陰厥有旨。(王晉三《古方選注》曰:「甘草緩麻黃於中焦,取水穀之津為汗,則內不傷陰,邪從表散。」深得厥旨。

白話文:

甘草麻黃湯治療裡水,水從汗液中排出,這個方子就很好。(《金匱要略·水氣病篇》說:「水病發汗就好了。」)脈沉小的人屬少陰,溫固必須加附子。(名為麻黃附子湯)麻黃得甘草緩和中焦,發汗不傷陰,厥證有道理。(王晉三《古方選注》說:「甘草緩麻黃於中焦,取水穀之津為汗,則內不傷陰,邪從表散。」深刻理解了它的旨意。

)水之為病殊多端,表裡陰陽非一致。腰以上腫當發汗,腰以下腫當分利。單單腹脹最難醫,青筋突起無生理。(旭高按:前一方用甘草,內助土氣,後一方用熟附,溫固腎液,而外散水氣,則皆君以麻黃。蓋麻黃氣味輕清,無微不入,故能透出肌膚毛孔之外,又能深入積痰凝血之中,凡藥力所不到之處,惟此能達之,故不特在表之風水可用,而在裡在腎之水,咸可用之也。《金匱要略·水氣病篇》云:「水病發其汗即已。

白話文:

水引起的疾病有很多種,病症在身體內部和外部,陰陽上也不一致。腰部以上的腫脹應該發汗,腰部以下的腫脹應該分利。單純的腹脹最難治療,青筋突出沒有生理意義。(旭高按:前一個方法使用甘草,可以增強土氣,後一個方法使用熟附子,可以溫暖固護腎液,並且排出水氣,都是以麻黃為君藥。麻黃氣味輕清,無微不入,所以能夠透出皮膚毛孔,也能深入積痰凝血之中,凡是藥力達不到的地方,只有麻黃能夠到達,所以不只是在表面的風水可以用,在身體內部,在腎裡的水都可以用。在《金匱要略·水氣病篇》中說:「治療水病,讓病人發汗就會痊癒。

」而發汗之法,又各有淺深不同如此,可謂簡而該矣。然又云:「諸有水者,腰以下腫,當利小便,腰以上腫,當發汗乃愈。」可見水病利小便一法,原不可缺,但以腰上半為陽,及一身悉腫者為表,當發汗耳。若單腹脹青筋突起,為土敗木賊之候,難治。)

白話文:

「而發汗的方法,又有淺又有深,都不同。如此可算是簡略而又概括了。但是又說:「凡是有水腫的,腰部以下腫脹,應該利小便,腰部以上腫脹,應該發汗才能治癒。」由此可見水病利小便這一方法,本不可缺少,但以腰上半部為陽,以及全身都腫脹的為表,才用發汗的方法。如果只是單純腹脹,青筋突起,是土敗、木賊的徵候,很難治癒。

2. 麻黃附子細辛湯

治少陰病始得之,無汗惡寒,頭不痛,但欲寐,反發熱脈沉者。

麻黃(去節),細辛(各二兩),附子(一枚炮),以水一斗,先煮麻黃減二升,去上沫,納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麻黃附子細辛湯,發表溫經兩法彰。無汗惡寒(與太陽同)頭不痛,脈沉欲寐(俱少陰證)少陰殃。若無發熱當溫補,(用附子湯)反熱邪猶連太陽。

白話文:

麻黃(去掉節),細辛(各二兩),附子(一枚炮製),用水一斗,先煮麻黃減少二升,去掉上面的浮沫,放入其他藥物,煮取三升,去掉渣滓,溫服一升,每天服用三次。麻黃附子細辛湯,發汗溫經兩法顯著。沒有汗水,怕冷(與太陽同)頭不痛,脈搏緩慢想睡覺(都是少陰證)少陰殃。如果沒有發熱就應該溫補,(用附子湯)相反邪熱依然連結著太陽。

故用麻辛兼發表,溫經熟附恐亡陽。(少陰主裡,應無表證,今始受風寒,即便發熱,則邪猶連太陽,未盡入陰,猶可引之外達,故用細辛引麻黃入於少陰,以提始入之邪,仍從太陽而解。然恐腎中真陽隨汗外亡,必用熟附溫經固腎,庶無過汗亡陽之慮。此少陰表病無里證者發汗之法也。

白話文:

所以使用麻黃、細辛兼發表,溫經使用熟附怕會讓陽氣沒有了。

(少陰主裡,應該沒有表證,現在剛受到風寒,馬上發燒,邪氣仍然連著太陽,還沒有完全進入陰,還是可以引到外面發散出去,因此使用細辛引導麻黃進入少陰,提升剛開始進入體內的邪氣,依然從太陽經水道來解除。然而,擔心腎中真陽隨著汗液排出體外,一定使用熟附溫暖經絡、固護腎臟,那麼就不必擔心因為過度發汗而導致陽氣消失。這是少陰表證沒有裡證,使用發汗法的情況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