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退思集類方歌注》~ 退思集類方歌注 (7)

回本書目錄

退思集類方歌注 (7)

1.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

治傷寒瘀熱在裡,但頭汗出,小便不利,身發黃者。

麻黃(去節),連翹(各二兩),赤小豆,生梓白皮(各一升),杏仁(四十枚),甘草生薑(各二兩),大棗(十二枚),以潦水一斗,先煮麻黃再沸,去沫,納諸藥,煮取三升,去滓,分溫三服。(降注雨水,謂之潦水,取其味薄,不助濕熱也。)

白話文:

麻黃(去除節巴),連翹(各二兩),赤小豆,生梓白皮(各一升),杏仁(四十枚),甘草,生薑(各二兩),大棗(十二枚),用半公升的雨水,先煮麻黃,再沸騰,去除浮沫,放入其他藥物,煮取三公升的藥液,去除藥渣,分成三份,溫熱服用。(春天降下的雨水,叫做潦水,取其味道清淡,不助濕熱的特性。)

黃連翹赤小豆(湯),杏仁甘草梓皮湊,煮以潦水加薑棗,瘀熱身黃功克奏。泄濕從陰出太陽,(此表裡分解法。或太陽之熱,或陽明之熱,內合太陰之濕,乃成瘀熱發黃,病雖從外之內,而黏著之邪,當從陰以出陽也。杏仁、赤小豆泄肉裡濕熱,生薑、梓白皮泄肌表濕熱,仍以甘草、大棗奠安太陰之氣,麻黃使濕熱從汗而出太陽,連翹導濕熱從小便而出太陽,潦水助藥力從陰出陽。經云:「濕上甚為熱。

白話文:

麻黃、連翹、赤小豆(湯),加入杏仁、甘草、梓皮,用井水煮沸,再加入薑、棗,即可治療瘀熱導致的身體發黃。濕邪從陰中外出,屬於表裡分化的治療方法。可能是太陽之熱,或者陽明之熱,配合太陰之濕,就形成了瘀熱發黃的病症。雖然病症是由外而來,但黏著的邪氣,應該從陰中引導到陽中。杏仁、赤小豆可以消除肉裡面的濕熱,生薑、梓白皮可以消除肌肉表面的濕熱,仍要使用甘草、大棗來恢復太陰的元氣,麻黃可以使濕熱從汗中排出到太陽經,連翹可以用利尿的方式將濕熱從小便中排出到太陽經,井水可以幫助藥力從陰中引導到陽中。經書上說:「濕邪在上方,就會變成熱邪。」

」若濕下行則熱解,熱解則黃退也。)黃從汗解無留垢。緣其有表此方施,若無表證茵陳究。(本方使黃從汗解,茵陳蒿湯使黃從下解,乃有表無表之分也。)

白話文:

如果濕氣向下走,那麼熱氣就會消解,熱氣一消解,黃疸就會消退。黃疸通過排汗的方式消解,不會留下瘀滯。由於此方只適用於有表證的情況,如果沒有表證的症狀,就應該使用茵陳湯。(此方可以使黃疸通過排汗的方式消解,而茵陳蒿湯則可以使黃疸通過排便的方式消解,關鍵在於有無表證之分。)

2. 麻黃升麻湯

治傷寒六七日,大下後,寸脈沉而遲,手足厥逆,下部脈不至,咽喉不利,唾膿血。泄利不止者,為難治也。麻黃(二兩半),升麻當歸(各一兩一分),知母黃芩,葳蕤(各十八銖),白朮石膏乾薑,芍藥,天冬桂枝茯苓甘草(各六銖),水一斗,先煮麻黃,去沫,納諸藥,煮取三升,分溫三服。

白話文:

治療傷寒六、七天,服用瀉藥後,寸口脈沉而緩慢,手腳厥冷,下腹部脈搏不到,咽喉不利,咳出膿血,腹瀉不止,這種情況很難治療。麻黃(二兩半)、升麻、當歸(各一兩一分)、知母、黃芩、葳蕤(各十八銖)、白朮、石膏、乾薑、芍藥、天冬、桂枝、茯苓、甘草(各六銖),加水一斗,先煮麻黃,去除浮沫,加入其他藥物,煮取三升藥液,分三次溫服。

麻黃升麻湯桂枝,芍草苓冬薑朮知,玉竹黃芩歸與石,辛溫寒潤互兼施。厥陰錯雜邪難解,陰中升陽用此宜。(此方升散寒潤,收緩滲泄具備,推其所重,在陰中升陽,故麻黃、升麻名湯也。膏、芩、知母苦辛清降上焦之津,芍藥、天冬酸苦收引下焦之液,苓、草甘淡,歸、術甘溫,玉竹甘寒,緩脾胃以致津液。

白話文:

麻黃升麻湯含有桂枝、芍藥、茯苓、冬瓜子、生薑、白朮、玉竹、黃芩、當歸和石膏。辛溫寒潤四種藥性互相配合。厥陰錯雜的邪氣難以消除,在陰中升陽用此藥方合適。(此方能升散寒氣,潤肺利尿,緩解滲泄,推其所重視的,在於陰中升陽,所以麻黃、升麻是此藥方的名稱。苦辛味的膏、芩、知母清降上焦之津液,酸苦味的芍藥、天冬收引下焦之液體,甘淡味的茯苓、冬瓜子,甘溫味的當歸、白朮,甘寒味的玉竹,緩和脾胃以致津液。

獨是十味之藥,雖有生津泄熱之功,不能提出陰分熱邪,故以麻、桂、升、姜,開入陰分,與寒涼藥從化其熱,庶幾在上之燥氣除,在下之陰氣堅,而厥陰錯雜之邪可解。)吐血咽疼肢厥逆,泄利不止頗難醫。此乃傷寒之壞病,下寒上熱涉危疑。(此乃傷寒之壞病,寒熱互見,上下兩傷,故藥亦照證施治。

白話文:

只有十味藥,雖然有生津止渴、清熱的作用,但不能把陰分的熱邪引出來,所以用麻黃、肉桂、升麻、生薑,開入陰分,與寒涼藥一起化解其熱,這樣上部的燥氣才除去,下部陰氣才堅固,厥陰錯雜的邪氣就可以被解除。吐血、咽痛、肢體厥冷,泄瀉不止,十分難治。這是傷寒的惡病,下部寒冷,上部炎熱,非常危險。(這是傷寒的惡病,寒熱互見,上下兩傷,所以藥物也應根據證狀來治療。)

病證之雜,藥味之雜,古方所僅見,觀此可悟古人用藥又有此一格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