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退思集類方歌注》~ 退思集類方歌注 (8)
退思集類方歌注 (8)
1. 厚朴麻黃湯
治咳而脈浮者。
厚朴(五兩),麻黃(四兩去節),石膏(雞子大一塊),杏仁(去皮尖),半夏,五味子(各半升),細辛,乾薑(各二兩),小麥(一升),水一斗二升,先煮小麥熟,去滓,納諸藥,煮取三升,溫服一升,日三服。
厚朴麻黃湯石膏,細辛杏半味姜邀,還加小麥宜先煮,下氣祛邪止咳標。小麥甘平緩心氣,用醫心咳法殊超。咳而心痛為心咳,仿此臨時加減調。(《金匱》此方,不詳見證,而但云「脈浮」。浮為邪氣居表,固宜驅之外散,然觀其藥品,泄熱下氣、散邪固本之功皆備,或者為外邪鼓動下焦之水氣,故方即從大、小青龍變法歟。余嘗以此湯加減,治心咳頗有效,並附及之。
白話文:
這個方子用來治療咳嗽且脈象浮現的病症。
藥材組成是:厚朴五兩,麻黃四兩(去除節),石膏像雞蛋大小的一塊,杏仁(去皮尖)半升,半夏半升,五味子半升,細辛二兩,乾薑二兩,小麥一升。
用水一斗二升,先煮小麥煮熟後撈出殘渣,再放入其他藥材一起煮,煮到剩三升。每次溫服一升,一天服用三次。
這個方子叫厚朴麻黃湯,裡面有石膏、細辛、杏仁、半夏、五味子、乾薑,還加入小麥要先煮過。這個方子的主要作用是降氣、驅除邪氣、止咳。小麥性味甘平,可以緩和心氣,用來治療心咳效果特別好。如果咳嗽時感到心痛,那就是心咳,可以參考這個方子進行加減調整。
(《金匱要略》這本書收錄了這個方子,沒有詳細說明病症,只說「脈浮」。脈浮代表邪氣在表,所以應該用藥將邪氣發散出去。但觀察這個方子的藥材組成,發現它兼具洩熱、降氣、散邪和固本的功效。推測可能是外邪鼓動了下焦的水氣,所以這個方子是從小青龍湯、大青龍湯變化而來的吧。我曾經用這個方子加減藥材治療心咳,效果不錯,所以一併記錄下來。)
2. 〔附〕心咳湯
(旭高新制),治心咳,咳則心痛,喉中介介如梗狀,甚則咽腫喉痹。
北沙參(三錢),石膏(三錢同薄荷頭研),牛蒡子(錢半),杏仁(三錢去皮尖),桔梗(五分),甘草(五分),麥冬(三錢去心),半夏(一錢),茯神(三錢),遠志(五分),小麥(五錢),水三盞,先煮小麥減一盞,納諸藥,煎至一盞服。(痰多加川貝母,咽喉腫痛去半夏,汗多加五味子。)
心咳湯用北沙參,牛蒡甘桔石杏仁,茯神遠志麥冬夏,小麥煎醫心咳珍。(按:五臟六腑皆令人咳,究不離乎肺經。此心咳一證,雖屬心火上逆,以余驗之,其始多由外感。夫外感溫邪,必先肺衛而及心營,觀經文「咳則心痛」句,義可推矣。逮至咳嗆不已,震動心胞之火,勢必上逆,而為咽腫喉痹。
前人謂生脈散加茯神、遠志,能治心咳,遵用不甚見效,余因參入開泄肺經之藥,重用小麥煎湯代水,治之乃驗。蓋小麥甘平,為心之谷,緩心寧氣,大有殊功,即從厚朴麻黃湯意化出,故附於此,以就正於當世。)
白話文:
這個心咳湯是(旭高新創製的),用來治療心咳,這種咳嗽會引起心痛,喉嚨感覺卡卡的,像有東西梗住一樣,嚴重時會導致咽喉腫痛。
藥方組成:北沙參(三錢)、石膏(三錢,和薄荷頭一起研磨)、牛蒡子(一錢半)、杏仁(三錢,去皮尖)、桔梗(五分)、甘草(五分)、麥冬(三錢,去心)、半夏(一錢)、茯神(三錢)、遠志(五分)、小麥(五錢)。
煎藥方法:用水三碗,先煮小麥到剩兩碗,再加入其他藥材,煎到剩一碗後服用。(如果痰多,可以加川貝母;如果咽喉腫痛,就去掉半夏;如果汗多,可以加五味子。)
這個心咳湯用了北沙參、牛蒡子、甘草、桔梗、石杏仁、茯神、遠志、麥冬、半夏,再用小麥煎的湯來煎煮,是治療心咳的良方。(說明:雖然五臟六腑都會引起咳嗽,但最終都離不開肺的影響。這種心咳的症狀,雖然是心火上逆引起的,但我根據經驗判斷,多半是由外感引起的。外感溫熱的邪氣,通常會先侵襲肺的防禦系統,然後才影響到心臟。從經文「咳則心痛」這句話就可以推斷出這個道理。等到咳嗽不停,震動到心包的火氣,就會上逆,導致咽喉腫痛。
前人說用生脈散加茯神、遠志可以治療心咳,但我使用後效果不佳。所以我加入能疏通肺經的藥材,並大量使用小麥煎湯代替水來煎藥,這樣治療效果才好。因為小麥味道甘平,是心臟所需的穀物,可以緩和心臟、安定心氣,有很大的功效。這個方子是從厚朴麻黃湯的思路變化而來的,所以附在這裡,希望能給大家參考指正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