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黃澹翁醫案》~ 卷四 (2)
卷四 (2)
1. 卷四
治遍身痛皆用。方擬定痛丸
茅蒼朮(米泔水浸三日九次,二兩),川烏(泡去皮尖,二兩),當歸(一兩),川芎(一兩),乳香(去油,三錢),沒藥(去油,三錢),母丁香(不見火,五錢)
大棗為丸,丸小如王不留行大,每服二錢,宣木瓜酒下。
又定腳氣方
陳艾絨(半斤),川椒(炒研末,二兩),草烏(二兩,研末)
和勻,用布袱鋪如綿褥,用火爐踏於腳下烘之。
治脾胃虛弱,內受寒氣,泄瀉注下,水穀不分,冷熱不調,下利膿血,赤少白多,如魚腸。
梗米,廣木香,肉果(麵包煨),粟殼(去蒂蜜炙),乾薑,炙草
又治久痢不止。
御米殼(醋),龍骨,南白膠香,炙草,炮姜
治一婦人,耳內如鬼唱曲,此乃頑痰之火也。聲只己聞,人未聽之。以清火化痰,安魂定魄之劑,匝月而愈,方用
白雲苓,製半夏,化橘紅,揀麥冬,陳膽星,淨棗仁(炒),遠志肉(炒),白茯神,鉤藤鉤
治一轎伕往天長,夜過小廈,見一人在廈內飲酒,伊亦善飲,鬼呼入廈,二人共飲,轎伕大醉,遂臥內小榻,天明方醒,見臥在墳塚之旁,即譫語變音,不省人事,聞響聲即與鬼言,常見鬼在家大笑,遂用
蒼朮(一兩),雄黃(五錢),桃奴(五個),鐵落(一兩),薑汁(三匙)
白水煎服,後嘔涎一斗,大白蛇四條而愈。
在徐州治一拾糞者,一家九口,吃甜瓜後,腹痛不止,已死五口,伊在外拾糞未吃,來乞方藥,令伊回家,煮糯米飯加食鹽一把,共煮熟,與病者食之而愈。
治虛勞方擬牛肉丸
甘草黃牛肉(一斤),大原枝生地(八分),大原枝熟地(八兩,杵膏和丸)
用陳酒半斤,人乳一盞,童便一盞,清水和鹽兩盞,合入砂鍋,用文火煨爛,以湯干為度,取肉杵泥和丸,用滾水浸一宿,杵爛,取汁和丸。
黃耆(二兩),阿膠(蛤粉炒,二兩),大麥冬(去心,二兩),川百合(二兩),明天冬(二兩),金釵石斛(四兩熬汁),肥知母(一兩五錢),淨棗仁(二兩),川貝母(一兩五錢),龍眼肉(四兩,烘研)
上藥共為細末,牛肉膏、生熟地膏,和藥丸,如桐子大,每服(三錢),白水下。
治寒熱失血,頭眩脅脹,心虛氣喘,脈象細澀,方擬滋陰保肺湯。
大生地,當歸全,大白芍,肥知母,黃柏(鹽水炒),天冬,橘紅,紫苑,桑白皮,粉草,五味子,阿膠(蒲黃炒成珠)
服三劑,血止,寒熱解,方加減煎,加
麥冬,五味子,紫苑,金石斛,川貝母,肥牛膝,白芍
解未解加地骨皮。熱退頭眩去地骨皮,加元參。頭眩痰多加橘紅。
治傷寒虛損,不能發汗,用藥法外取汗。
貫眾,五倍子,大椒,火硝(各等分)
上為細末,用熱醋為丸,男左女右,握手中取汗。
白話文:
[卷四]
治療全身疼痛的藥方:定痛丸
將茅蒼朮用米泔水浸泡三日,換水九次,取二兩;川烏泡去皮尖,取二兩;當歸、川芎各一兩;乳香、沒藥各去油三錢;母丁香五錢(勿用火)。
以上藥材製成丸劑,丸藥大小如王不留行種子,每次服用二錢,用宣木瓜酒送服。
治療腳氣的藥方
陳艾絨半斤,川椒炒研末二兩,草烏二兩研末。
將以上藥材混合均勻,用布包好,鋪平如棉褥,用火爐在腳下烘烤。
治療脾胃虛弱,內受寒氣,導致泄瀉、水穀不分、冷熱不調,下利膿血,膿血中白色多於紅色,形似魚腸的藥方:
梗米、廣木香、肉果(麵包煨)、粟殼(去蒂蜜炙)、乾薑、炙草。
治療久痢不止的藥方:
御米殼(醋制)、龍骨、南白膠香、炙草、炮姜。
治療耳內如鬼唱歌,屬於頑痰熾盛的藥方:聲音僅自己能聽到,他人聽不到。此方清熱化痰,安神定魄,一月痊癒。
白雲苓、製半夏、化橘紅、麥冬、陳膽星、淨棗仁(炒)、遠志肉(炒)、白茯神、鉤藤。
治療因飲酒過量而導致神志錯亂,並見鬼的藥方:一名轎伕夜宿小廟,與鬼飲酒後,臥於墳墓旁,醒後神志不清,言語異常,常與鬼說話,並在家中看到鬼大笑。
蒼朮一兩,雄黃五錢,桃奴五個,鐵落一兩,薑汁三匙。
用水煎服,服藥後嘔吐大量涎液,排出四條大蛇而痊癒。
在徐州治療一家九口因食甜瓜導致腹痛不止,已死亡五人的藥方:唯一未食用甜瓜的家人來求藥,醫生讓其回家煮糯米飯,加入一把食鹽同煮,給病人食用,結果痊癒。
治療虛勞的藥方:牛肉丸
甘草黃牛肉一斤,大原枝生地八分,大原枝熟地八兩(搗成膏,製成丸劑)。
用陳酒半斤,人乳一盞,童便一盞,清水和鹽各一盞,混合放入砂鍋,文火煨爛,至湯汁收盡為止。取牛肉搗碎成泥,製成丸藥,用滾水浸泡一夜,再搗爛,取汁和藥丸。
黃耆二兩,阿膠(蛤粉炒)二兩,大麥冬(去心)二兩,川百合二兩,明天冬二兩,金釵石斛四兩(熬汁),肥知母一兩五錢,淨棗仁二兩,川貝母一兩五錢,龍眼肉四兩(烘乾研末)。
以上藥材研成細末,與牛肉膏、生地膏混合製成丸藥,如桐子大小,每次服用三錢,白水送服。
治療寒熱、失血、頭暈、脅肋脹滿、心虛氣喘、脈象細澀的藥方:滋陰保肺湯
大生地、當歸全、大白芍、肥知母、黃柏(鹽水炒)、天冬、橘紅、紫苑、桑白皮、粉草、五味子、阿膠(蒲黃炒成珠)。
服用三劑後,出血停止,寒熱消除。根據病情加減藥物:如需繼續止血,可加麥冬、五味子、紫苑、金石斛、川貝母、肥牛膝、白芍;如寒熱未解,加地骨皮;如熱退而頭暈,去地骨皮,加元參;如頭暈伴痰多,加橘紅。
治療傷寒虛損,不能發汗的藥方:外用取汗法
貫眾、五倍子、大椒、火硝(各等分)。
研成細末,用熱醋調成丸劑,男子貼於左手,女子貼於右手,握在手中,以取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