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圃醫案》~ 卷一 (5)
卷一 (5)
1. 傷寒治效
幸未厥逆,急以四逆湯加半夏、茯苓,日投三劑。計用附子七錢五分,服至七日,即霍然起矣。
黃迪人兄令眷,為方星垣兄之令愛也。夏月畏熱貪涼,過餐生冷,八月初,患午後發熱,腰疼腹痛,大便頻瀉,咳嗽帶血。先醫數位,皆主陰虛。病經半月,招餘一診,主以肺寒咳嗽,而用桂枝、炮姜,與諸醫藥不合,置而不用。逾半月病劇,又增嘔噦喉痛,煩躁不寐,方宅令其復請,其脈弦緊,前病屬厥陰,今病將入少陰矣。而病家素畏熱藥,病已至此,亦難顧忌。
以桂枝、細辛、附子、乾薑、赤芍、半夏、吳萸、木通、桔梗、甘草,薑棗為引,表裡兼溫。服至六七日,喉全不痛,得臥躁寧,瀉亦大減。少陰病衰,仍歸厥陰,現寒熱混淆之證,尚咳嗽而不吐血,或小便不通,而痛不可解。服厥陰之烏梅丸則通。或兩乳腫痛欲裂,以當歸四逆湯加柴胡,而乳消。
如此上下游走而痛者,又半月,皆以當歸四逆湯加附子、乾薑、茯苓、半夏,兼用烏梅丸,以治諸錯雜之邪。蓋始病皆未以傷寒治之,致寒邪伏於厥陰,不能外解。計服桂枝姜附藥四十日,裡氣方溫,發出周身大瘡,如豆磊磊然,痛楚不堪。計又半月,邪漸解而瘡漸愈。醫治兩月,方能舉筋而食。
蓋厥陰主血,經云:厥陰病不解,必發癰膿者。此證是也。
吳象採太學令堂,年近五十,春間得傷寒,初不知病狀,經歷四醫,至四十日,始迎余治。診得脈沉而緊,按之甚堅,全無和柔胃氣,嘔吐發呃,胸結如石,舌黑而滑,渴欲冷飲,而滴水不能納。詢其治法,初則發表,繼則解肌,皆不效。後浙醫包治,先用黃連、枳實,後用大黃、芒硝,惟下糞水,反逆上而結於胸。
幸不煩躁下利厥冷,猶為可治。以生附子、生乾薑、半夏、茯苓、吳萸,大劑與之,始能下咽,亦不覺辛辣。如此五日,胸前稍軟,而下痛於腹矣。余曰:此病必原胃冷,誤投涼藥。若陽病結胸,豈堪此大辛大熱。所以黃連、大黃,閃爍至堅冰,今得溫劑,冰化為水,將必洞泄,勿謂熱藥致瀉,乃前黃連、大黃未動也。倘利瀉不止,仍屬死證。
至七日,果大瀉不禁,其家以余先言,竟備終事。急用人參二錢,合理中湯一劑,入腹片時即止矣。續以理中湯調理一月而瘥。原籍山西,胃氣本厚,病餓四十日,誤治不傷,而人參一劑即應,所謂有胃氣則生,此證足徵矣。
葉奉宇媳丁氏,孕三月,惡寒嘔吐,腹痛下利。前醫作霍亂治,至第三日腹痛而厥者,三次,回蘇則喉無音而竟啞。前醫辭不治,其母迎余診。其脈尺寸皆伏,惟寸口尚應指。余曰:此少陰寒證,腎脈循喉嚨,散舌本。經云:腎氣厥,不至舌。今寒極於下,陽氣不升,致喉無音,惟救病人,不能顧胎矣。
白話文:
傷寒治效
一個病人,幸未危及生命,急忙用四逆湯加半夏、茯苓,每日服用三劑。用了七錢五分的附子,服用七天後,病情就霍然痊癒了。
黃迪人先生的親屬,為方星垣先生的女兒。夏天怕熱愛吃冷飲,過度食用生冷食物,八月初,患上午後發熱、腰痛腹痛、頻繁腹瀉、咳嗽帶血的病症。之前的幾位醫生都診斷為陰虛。病了半個月,病人來找我診治,我診斷為肺寒咳嗽,於是用了桂枝、炮姜,但與之前幾位醫生的治療方法不合,病人沒有服用。又過了半個月,病情加重,出現嘔吐、咽喉疼痛、煩躁失眠等症狀,家人再次請我診治。病人脈象弦緊,之前的病症屬於厥陰,現在的病症將要進入少陰。而病人平時就害怕溫熱的藥物,但病已經到了這個地步,也不得不考慮使用了。
我用了桂枝、細辛、附子、乾薑、赤芍、半夏、吳萸、木通、桔梗、甘草,用生薑、大棗引藥,溫補表裡。服用六七天後,喉嚨疼痛完全消失,可以平躺休息,腹瀉也大大減少。少陰病症減輕,又回到厥陰,出現寒熱交雜的症狀,仍然咳嗽,但不吐血了,或者小便不通,疼痛難忍。服用厥陰的烏梅丸後,小便就通暢了。或者兩乳腫痛欲裂,用當歸四逆湯加柴胡,乳腫就消退了。
這樣病情反覆,持續了半個月,我都用當歸四逆湯加附子、乾薑、茯苓、半夏,同時服用烏梅丸,治療各種錯綜複雜的邪氣。因為一開始的病症都沒有用傷寒的治療方法,導致寒邪伏於厥陰,不能從體表疏解。總共服用了桂枝、生薑、附子的藥物四十天,體內氣溫和後,全身長出許多大瘡,像豆子一樣密密麻麻,疼痛難忍。又過了半個月,邪氣逐漸消退,瘡也漸漸痊癒。治療了兩個月,病人才能下床活動,進食。
因為厥陰主血,經書上說:厥陰病症不消退,一定會生長癰疽膿瘡。這個病症就是如此。
吳象採太學令的母親,年近五十,春天得了傷寒,一開始不知道病症,經歷了四位醫生治療,到四十天時,才請我治療。診脈發現脈象沉而緊,按壓很堅硬,完全沒有柔和的胃氣,嘔吐呃逆,胸部阻塞如石,舌頭黑而滑,口渴想喝冷飲,但一點水都喝不下去。詢問之前的治療方法,一開始是發散表邪,然後是解肌,都無效。後來浙江的醫生包治,先用黃連、枳實,然後用大黃、芒硝,只瀉下糞水,反而逆流到上面,阻塞在胸部。
幸好沒有煩躁、下利、厥冷等症狀,還是可以治療的。我用生附子、生乾薑、半夏、茯苓、吳萸,加大劑量給他服用,他才能吞咽下去,也不覺得辛辣。這樣過了五天,胸前稍微軟了一些,而腹部疼痛了。我說:這個病一定是胃寒引起的,誤用了寒涼藥物。如果是陽氣盛而導致胸部阻塞,怎麼能承受這麼大的辛熱藥物呢?所以黃連、大黃,像碰到堅冰一樣,現在用溫熱藥物,冰化成水,將會通暢泄瀉,不要認為是熱藥導致腹瀉,而是之前的黃連、大黃沒有發揮作用。如果腹瀉不止,就屬於危急症狀了。
到第七天,果然腹瀉不止,家裡人按照我之前說的,準備後事。我急忙用人參二錢,合理中湯一劑,服下不久就止住了腹瀉。然後用理中湯調理一個月就痊癒了。病人原籍山西,胃氣本來就厚實,病了四十天,誤治未傷及根本,而人參一劑就見效,所謂有胃氣則生,這個病症充分證明了這一點。
葉奉宇的媳婦丁氏,懷孕三月,惡寒嘔吐,腹痛腹瀉。之前的醫生當作霍亂治療,到第三天腹痛厥逆,三次,甦醒後喉嚨沒有聲音,竟然啞了。之前的醫生拒絕治療,她母親請我診治。她的脈象寸關尺都沉伏,只有寸口略微應指。我說:這是少陰寒證,腎脈循行於喉嚨,散布於舌根。經書上說:腎氣厥逆,不會到達舌頭。現在寒邪極於下焦,陽氣不能上升,導致喉嚨失音,只能搶救病人,不能顧慮胎兒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