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圃醫案》~ 卷一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4)

1. 傷寒治效

方安止郡丞,素虛寒,脈本細小。丙子年初冬,因酒後蓋覆不周,感寒嘔吐。次日即發熱惡寒,身痛脈浮,猶有表證,作太陰病治法,用桂枝蒼朮炮姜二陳等藥,溫里解肌,得汗表解,旋入少陰,脈細如絲,舌黑下利,尿如煤水。因病重,又請一醫參治,見舌黑而滑,作腎虛,用八味地黃湯加人參,甫一劑,即嘔吐,半夜而增呃逆。

因吐汗多,遂致亡陽,筋惕肉瞤,大便頻下,神昏蜷臥,急以真武湯換乾薑,每劑人參五錢,附子三錢,日服三劑,如此十日,未少間斷,方得神清利止。幸天生胃氣,能進粥食,計用人參三斤,姜附二斤,醫治兩月,方獲痊可。

又令郎年十五歲,因夏月貪涼食冷,致仲秋發熱腹痛。初幼科醫治,十日不效,令余接醫。診脈弦緊,仍以童稚治法,用溫中化滯,蒼樸桂枝炮姜,又四五日,亦不效。以手按其痛處,則在臍旁季肋之下,此少陰部絡,且年已十五,不可作童子醫矣。已經汗而熱不退,每日大便而痛不減,漸增煩躁,此內真寒而外假寒,少陰病也,用茯苓四逆湯,暗投附子,恐病家之疑畏也。初煎服下,即熱退,再煎擠渣服,即安臥。

次日直告明用附子,照前藥遵原方,加人參一錢。如此七日,熱退痛除,即轉咳嗽,前之季脅痛處,變為不能著席而臥。蓋前痛乃外寒客於少陰,今之咳嗽,則因病而內虛寒。改用八味地黃湯加人參,十數劑咳止,方能側臥。病後唾水,仍以八味地黃丸,兩倍桂附,水疊為丸,服年餘,乃唾止。

江豫臣兄,戊辰夏病,初屬周醫治療,五日後相招,脈則弦澀,身無大熱,惟胸中飽脹,嘔噦不息,前醫用柴平湯不效。一醫用枳實理中,亦不效。余詳辨之,病似太陰,而多身熱,又不下利,面目皆黃,又似陽明,而尿不赤,脈不長,口不渴,蓋弦脈屬肝,澀主血,病夜則獨語,胸腹皆痛,豈畜血證乎。

未敢遽投桃仁承氣,先作厥陰畜血,以桂枝、赤芍、炮薑、半夏、陳皮、甘草,日投三劑,胸中遂寬。至第三日,竟屬厥陰,少腹急痛,不及登桶,便下紫黑血塊半盆,隨昏暈大汗,尊堂慌迫,以人參兩許,煎湯灌下。余急往診,脈則散大,此氣隨血脫也。頻以人參湯進之,方汗斂人清。

立候前治周醫,告之曰:傷寒蓄血已下,略去傷寒二字,惟有固氣一法。周醫首允,復同驗舌,舌則全黑,議用人參五錢,白朮三錢,附子、炮姜各二錢,甘草一錢。不易方者半月,舌黑全退,飲食大進,幸血下之後,不復再便。議去附子者三日,舌復全黑,加入附子旋退。

計服參附藥匝月方瘥。

黃庶常翁令政,年近四十,於五月初旬,惟熟睡不醒,呼醒又睡,胸背脹痛,嘔吐不能食,不知何病,招余診視。脈沉細緊滑,惡寒足冷,以前病論之,此少陰中寒而兼痰飲也。經曰:少陰病但欲寐。此證是已。諸陽受氣於胸中,轉行於背。今胸背脹者,寒痰冷氣,上參於陽部。

白話文:

傷寒治效

安止郡丞,體質虛寒,脈象細弱。丙子年初冬,飲酒後保暖不周,受寒引發嘔吐。次日發熱惡寒,渾身疼痛,脈象浮大,仍有表證,遂用太陰病的治療方法,服用桂枝、蒼朮、炮薑、二陳等藥,溫暖臟腑,疏解肌表,得汗後表證消失,轉入少陰病階段,脈象細如絲線,舌頭發黑,腹瀉,小便如煤水般黑。病情嚴重,又請另一位醫生診治,對方見舌頭黑而滑,診斷為腎虛,使用八味地黃湯加人參,服藥一劑後即嘔吐,半夜又開始呃逆。

因嘔吐出汗過多,導致陽氣耗損,肌肉抽搐,大便頻數,神志昏迷,蜷臥不起,緊急改用真武湯,加入乾薑,每劑人參五錢,附子三錢,每日服用三劑,持續十日,病情才略有好轉。幸虧先天胃氣尚好,能進食粥類,前後共用人參三斤,生薑、附子二斤,治療兩個月後才痊癒。

其子十五歲,夏月貪食寒涼之物,仲秋時節發熱腹痛。初由兒科醫生治療,十日無效,求我診治。診脈弦緊,仍用兒童的治療方法,採用溫中化滯的藥物,如蒼朮、樸硝、桂枝、炮薑等,四五天後依然無效。用手按壓疼痛部位,發現位於肚臍旁,季肋之下,這是少陰經絡循行處,而且孩子已十五歲,不能再用兒童的治療方法了。已經出汗但熱度不退,每日大便,疼痛未減,並逐漸煩躁,這是內在真寒,外在假寒,屬於少陰病,於是使用茯苓四逆湯,暗中加入附子,以免病家疑慮。初次服用後,熱度即退,再次服用藥渣後,便安然入睡。

次日,明確告知使用了附子,按照之前的藥方,加人參一錢。如此七日,熱退痛除,接著又開始咳嗽,之前的季脅疼痛部位,轉變為不能側臥。之前的疼痛是外寒入侵少陰經,現在的咳嗽,則是病情導致的內虛寒。改用八味地黃湯加人參,服藥十幾劑,咳嗽停止,才能側臥。病後流口水,仍然使用八味地黃丸,藥量加倍桂枝與附子,做成水丸,服用一年多,口水才停止。

江豫臣兄,戊辰年夏天患病,初由周醫生治療,五天後找我診治,脈象弦澀,身體沒有明顯發熱,只是胸部飽脹,嘔吐不止,前醫使用柴胡桂枝湯無效,另一位醫生使用枳實理中湯也無效。我仔細辨證,病情似屬太陰病,但伴有較多身熱,又不腹瀉,面色發黃,又似陽明病,但小便不赤,脈象不長,口不渴,脈象弦屬肝,澀屬血,夜間獨語,胸腹疼痛,莫非是瘀血證?

不敢貿然使用桃仁承氣湯,先按照厥陰瘀血證治療,使用桂枝、赤芍、炮薑、半夏、陳皮、甘草,每日服用三劑,胸中遂感寬暢。到第三天,果然屬於厥陰病,少腹劇烈疼痛,來不及上廁所,便排出半盆紫黑色的血塊,隨後昏迷,大汗淋漓,家人十分慌張,用人參煎湯灌服。我急忙前往診治,脈象散大,這是氣隨血脫。頻頻用人參湯灌服,才汗止神清。

我立刻拜訪先前治療的周醫生,告訴他:傷寒瘀血已排出,略去傷寒二字,只需固氣即可。周醫生同意,再次查看舌苔,舌苔全黑,於是決定使用人參五錢,白朮三錢,附子、炮薑各二錢,甘草一錢。不更改藥方半個月,舌苔全退,飲食大增,幸虧血排出後,沒有再次便血。停用附子三天,舌苔又全黑,重新加入附子後又恢復正常。

服用參附藥物約一個月後痊癒。

黃庶常翁令政,將近四十歲,五月初旬,只睡不醒,叫醒後又睡著,胸背脹痛,嘔吐不能進食,不知是什麼病,請我診治。脈象沉細緊滑,惡寒足冷,根據以往的經驗,這是少陰經寒邪內阻,兼有痰飲。經書記載:少陰病症狀是只想睡覺。此症正是如此。諸陽之氣在胸中受邪,循行於背部。現在胸背脹痛,是因為寒痰冷氣,上犯陽氣部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