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圃醫案》~ 卷四 (15)
卷四 (15)
1. 胎產治效
先用當歸、赤芍、苡仁、丹皮、栝蔞、桃仁,痛雖略止,而大便不通,不得不用大黃以宣導矣。遂用舊方烏金丹,乃大黃膏、蘇木膏合群血藥為丸者,早晚各服一丸。大便次日雖通,仍無瘀血,痛不止,又一日進三丸,紫血方下。次日痛減,仍用前苡仁煎劑,以逐其餘。至下月經水大通,而痛始全去。
方漢辰兄令眷,右周族叔之女也。大產死胎,穩婆手重,致傷子腸,七日後招治。大小兩便不通,已四日矣,少腹腫痛如墳,仰臥於床,不能轉側。他醫作腸癰治,用菜瓜子為君,食之不效。又醫作瘀血治,亦不效。診其脈澀而數,因小便脹痛,遂不食,虛憊不堪。余深思良久,腸癰乃瘀血積腸中,久而始化膿作痛,今產後方三日,而即腫痛,斷非腸癰。
若瘀血作痛,血病不秘小便,若寒痛,少腹不當高腫如墳,且脈不緊而反數。以「藏府內景圖」為證,婦人胞門子戶居中,膀胱在前,直腸在後。以理揆之,產時手取死胎,傷而不覺,後三日腫大,前逼膀胱,後逼直腸,故大小便皆不通。其少腹腫高如墳者,乃膀胱中小便也。
令老成婦人,以熱湯漬布,揉按腫處。問痛在前按處否,病人答以腫處不痛,其痛在裡。予曰是矣。令漬布者以手重按腫處,則尿如湧泉,瞬刻腫消。續有敗膿瘀血,源源而下,急令煎大劑參、耆、歸、芍、肉桂、附子、炮姜等藥,促令煎熟,頻頻灌下。又令再煎二劑,恐大便隨下,以防氣脫。
後片刻,大便果下,幾乎暈脫,然卒無害者,幸服藥在前也。後用內癰瘍科治法,皆用參、耆、歸、芍、桂、附、炮薑、苡仁收功。獨不用白朮者,恐助膿也。醫治百日,方能起床,嗣後仍復生產。
汪公肅兄令眷,夏初大產,天氣猶寒,生時亦快。而不解事之穩婆,巳至不令上床,令其久坐穢桶,以俟下血。次日即腹痛,大小便皆不通,玉門腫閉,小便反自大腸滲出。第五日請救,脈沉緊。先醫用芎歸消瘀不效,又用理中補中亦不效,痛脹益甚。細詢病狀,蓋由產後玉門未斂,久坐穢桶,寒氣襲入下焦,陽氣不通,前陰腫閉,陰陽乖錯,小便反從後陰滲出。此非交腸之病,乃屬厥陰中寒明矣。
所幸者,尚未厥逆於上耳。但乙癸同源,腎肝同治,且腎主二便,開竅於二陰,又屬厥陰純寒,只得借用少陰治法,以四逆湯主之。附子三錢,乾薑二錢,甘草一錢,肉桂、當歸各錢半,日進三劑。小便微通,腫處微消。如此藥三日九劑,小便通而瘀血甚少,五日大便通。半月臀上生癰,蓋因瘀血未淨,寒因熱化而作膿潰也。
病者幸因前藥見效,不致怨熱藥貽患。
許蓼齋太守令眷,中寒痰飲,姜附時服,平素皆然,產後十年不孕。甲申秋自稱懷孕,下血,胎脈不現,用補氣安胎藥三四劑隨止。隔一月,又下血,又如前藥,又隨止。隔一月,又大便下血甚多,以平常時有之證,不服藥而飲燈心湯,又服涼藥,不但血不止,更增腹脹不食,頭眩身麻,冷痰上壅,大便下迫,不能坐立,診脈弦細而緊,胎脈不見。
白話文:
胎產治效
第一個案例:病人產後腹痛,大便秘結。先用一些活血化瘀的藥物,疼痛略減,但大便不通,於是加用大黃通便。之後服用烏金丹(由大黃膏、蘇木膏等組成),大便通暢,但仍有瘀血,疼痛未止,加服藥量後排出紫血,疼痛減輕。之後服用其他藥物,待月經來潮,疼痛才完全消失。
第二個案例:病人產後死胎,穩婆操作不當導致子宮受損,大小便不通,腹痛劇烈。其他醫生誤診為腸癰或瘀血,治療無效。經診斷,認為是產時傷及膀胱和直腸,導致大小便不通,腹脹。運用熱敷按摩的方法排出小便,之後腹脹消退,排出瘀血膿液。接著服用補氣活血的藥物,大便排出後,病人幾乎暈厥,但服用藥物後無大礙。之後使用治療內癰的藥物,治療百日後才能下床。
第三個案例:病人產後久坐穢桶受寒,導致大小便不通,陰部腫脹,小便從肛門排出。其他醫生使用活血或溫補的藥物無效。經診斷為厥陰中寒,使用四逆湯溫經散寒,小便通暢,腫脹消退,大便也得以通暢。半月後臀部生瘡,是瘀血未清,寒化為熱所致。
第四個案例:病人素體中寒痰飲,產後十年不孕,懷孕後多次出血,並伴隨大便出血,腹脹,頭暈,肢體麻木等症狀。經診斷為氣血虧虛,寒凝血瘀,服用溫補藥物無效,反而病情加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