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圃醫案》~ 卷四 (10)
卷四 (10)
1. 女病治效
次日痛減,因復再招,遂以陰瘡證書封問其夫,合病則治,否則當別延醫也。其夫云的是此病,即以前方服十餘劑,痛止。減去膽草、木通,加丹皮、白朮、香附,十數劑而愈。
又一婦人,中年心事鬱怒,血崩已久,因血虛而肝火益甚,流於下焦,內結陰瘡,少腹有塊,按之則痛,大小二便,常時下迫,痛甚下膿血如帶,則痛稍減,隔十日半月,又痛又下。此屬虛邪,雖用滋肝涼血之藥,治之不效,血液日耗,漸變虛勞寒熱咳嗽痛楚而殞。
程毓松兄令眷,年近三十,素貪涼食,冷寒注下部,致成寒濕腳氣,夏觸風涼,其疾即發。腳氣之惡,從未經見,往歲輕舉他醫所治。壬午年夏月,腳氣上衝,頭疼身痛,嘔吐不納藥,陰躁不能臥,令人扶挽而走,徹夜達旦,如犯之狀,脈細疾而硬。煎劑不能咽,此陰甚格陽,格拒不入,作伏暑夾陰治法。
先以來復丹碾碎,湯調服下,以通其格拒,服後方能納藥。再用六物附子湯,以治陰寒腳氣,附子、乾薑、肉桂、防己、蒼朮、茯苓、半夏,驅逐逆上之陰寒。四五劑後,腳氣方下歸於兩足,而煩躁嘔逆漸除,能進米飲。七八日足始熱而痛愈。
同道周兄令媳,值阿翁作古之後,懷孕三月,患腳氣,兩足腫痛,用藥敷之,已不合治法。母家見痛甚,又用炒熱麥麩,頻熨不息,腳果不痛。而申酉時即跳躍如狂,譫言亂走,天明至日中皆安。如是三日,不識何病,因以相招。脈弦長而數,余告曰:此腳氣衝心,故語言謬妄。
幸兩寸脈未變,脈長而數,尚在陽明。此因火迫上逆,須用肉桂,引其下行,使腳仍痛方妙。彼因有孕,不肯用桂。余諭之曰:狂跳不息,胎亦不安,去病即所以安胎。經曰:有故無殞。用桂無害也。竟用肉桂五分,余皆三陽經治腳氣藥,二劑即兩足復痛,人事清楚,不狂妄矣。
後彼家自治而愈。
吳中璧兄令愛,年將及笄,出痧後半月,惟口甜喜唾,不思飲食,胃中隱隱微痛,脈虛軟而遲。幼科以口甜為胃火,作餘熱治之。此常理也。但脈不長不數,口不渴而反喜唾,必以前過用膏芩,熱雖解而中寒生,致有此證,且口甜者,脾虛之真味也。胃陽發露,無實熱脈證,反屬虛寒,當變法治之。
用六君子湯加炮薑、益智仁,二劑知,四劑即口不甜而能食。大凡痧痘真陽未破之童身,苦寒可以恣用,出幼男子,經通女子,及已婚娶破陽,痧痘當用膏連十分者,寧用七分,以防中寒。曾治一婦人,產後未滿月出痧,幼科尚未用涼藥,痧回七八日,卒然腹痛厥逆嘔吐,六脈全無,竟用四逆湯加人參、肉桂,數劑方痛止脈出。又見一幼男子出痘後,未得溫補,卒然腹痛厥冷汗出,未終日而殞。
汪彥玉兄令侄女,年十三歲,夏月喜食瓜果,仲秋患心內怔忡作嘔。幼科作氣虛治,用參朮不效。又易醫誤認為大虛,用歸脾湯,本家恐其過補未服。至夜嘔吐,即昏厥,手足逆冷,不知人事。用生薑湯灌下,數刻方蘇。次日迎診,六脈沉弦而緊,身疼頭眩,手足冷麻,胸前嘈雜。
白話文:
女病治效
第二天疼痛減輕,但又復發,於是用陰瘡的診斷書詢問其丈夫,如果病情相符就治療,否則應另請醫生。其丈夫說確實是這個病,於是服用之前的藥方十幾劑,疼痛就止住了。減去膽草、木通,加入丹皮、白朮、香附,十幾劑後痊癒。
又有一個婦人,中年,因心事鬱怒,導致經血崩漏已久,因血虛而肝火更甚,流注下焦,內結陰瘡,小腹有腫塊,按壓則疼痛,大小便經常有下墜感,疼痛劇烈時會排出膿血如帶下,疼痛就會稍減,但十天半月後又痛又出血。這是虛邪,雖然用滋陰涼血的藥物治療,卻無效,血液日漸耗損,漸漸轉變成虛勞,出現寒熱咳嗽疼痛,最終去世。
程毓松先生的家人,年近三十,平素愛吃寒涼食物,寒邪入侵下部,導致寒濕腳氣。夏天觸碰風寒,病情就發作了。腳氣的嚴重程度,從未見過這樣厲害的,過去輕微時曾用其他醫生治療過。壬午年夏天,腳氣向上衝,頭痛身痛,嘔吐不能進食,煩躁不安無法入睡,需要人攙扶著走動,徹夜難眠,像發作一樣,脈象細數而硬。煎好的藥喝不下去,這是陰邪過盛克制陽氣,陽氣拒絕接受藥物,採用治療伏暑夾雜陰寒的方法。
首先用來復丹碾碎,用湯送服,以通利陽氣的阻滯,服用後才能進食藥物。然後再用六味地黃丸加附子湯,治療陰寒腳氣,用附子、乾薑、肉桂、防己、蒼朮、茯苓、半夏,驅逐逆衝上行的陰寒。四五劑後,腳氣才下降歸於雙足,煩躁嘔吐也漸漸消除,能進食米粥。七八天後腳才開始變暖,疼痛也痊癒了。
同道周先生的媳婦,在公公去世後懷孕三月,患了腳氣,雙腳腫痛,用藥外敷,方法不對。娘家見疼痛厲害,又用炒熱的麥麩頻頻熨貼,腳果然不痛了。但在申酉時(下午三點到五點)卻突然跳躍如狂,胡言亂語亂跑,到天明到中午才安靜下來。這樣持續三天,不知道是什麼病,於是找我來看。脈象弦長而數,我告訴她:這是腳氣衝擊心臟,所以言語錯亂。
幸好寸口脈未變,脈象長而數,還在陽明經範圍。這是由於火邪上逆,需要用肉桂,引導其下行,讓腳再次疼痛才是好的辦法。因為她懷孕了,不肯用肉桂。我勸她說:狂跳不止,胎兒也不安穩,治好病才能保胎。經書上說:有原因就不會死亡。用肉桂沒有害處。最終用了肉桂五分,其他的都是治療三陽經腳氣的藥物,兩劑後雙腳又痛了,神志清醒,不再胡言亂語了。
後來她家自己治療痊癒了。
吳中璧先生的女兒,將近及笄之年(十五歲),出痧後半個月,只是口甜愛流口水,不想吃東西,胃裡隱隱作痛,脈象虛弱緩慢。兒科醫生認為口甜是胃火,用清熱解毒的藥物治療。這是常理。但是脈象不長不數,口不渴反而愛流口水,一定是以前過度使用清熱藥物,雖然熱退了,但卻導致脾胃虛寒,所以出現這種症狀,而且口甜是脾虛的表現。胃陽外露,沒有實熱的脈象,反而屬於虛寒,應該改變治療方法。
用六君子湯加上炮薑、益智仁,兩劑後見效,四劑後口不甜了,能吃東西了。一般來說,痧痘真陽未破的兒童,寒涼藥物可以使用得比較多,出痧的幼童男子,經期通暢的女子,以及已婚生育過的女子,痧痘應該用清熱藥物,寧可少用一點,以防傷及脾胃陽氣。曾經治療一個婦人,產後未滿月出痧,兒科醫生還沒有用寒涼藥物,痧退七、八天,突然腹痛厥逆嘔吐,六脈全無,最終用四逆湯加人參、肉桂,幾劑後疼痛停止,脈象恢復。又見一個幼童出痘後,沒有得到溫補,突然腹痛厥冷,出冷汗,不到一天就死了。
汪彥玉先生的侄女,十三歲,夏天愛吃瓜果,仲秋患了心悸、嘔吐。兒科醫生認為是氣虛,用人參、白朮治療無效。又換了一個醫生,誤認為是大虛,用歸脾湯,她家擔心過度滋補沒有服用。晚上嘔吐,就昏厥了,手腳冰冷,不省人事。用生薑湯灌下去,幾刻鐘後才醒來。第二天去看診,六脈沉弦而緊,渾身疼痛頭暈,手腳冰冷麻木,胸前嘈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