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圃醫案》~ 卷四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5)

1. 女病治效

此厥陰肝病,故自下而厥於上也。用肉桂、附子、當歸、赤芍、柴胡、川楝子、烏藥、小茴香數十劑,發日漸疏,而痛亦減輕。續以東垣酒煮當歸丸服半年,經水始通,痛亦不發。但少腹之彈丸,終不能消,而亦不孕,數年後變蠱病而殞。蓋此證攻劫所傷,經水斷絕,正氣衰微,邪終不散,故壽亦不永也。

吳飲玉兄令眷,未出室時,左肋下素有氣積,時時舉發而痛,在家皆用逍遙散治之罔效。嫁後懷孕三月,此積竟衝心而痛,痛甚昏厥,手足逆冷,口出冷氣,脈沉弦而緊。此肝經積冷,結為沖疝,非桂附莫效。又屬世醫之女,且懷有孕,舉世皆禁桂附,予何敢用焉?其太翁言修先生曰:大人要緊,胎且置之。

遂投以當歸四逆湯,桂枝、附子、當歸、芍藥、炮薑、吳萸、甘草、茯苓,服下即應手取效。每食生冷必發,發則必須前劑,懷孕在腹,屢發屢醫,而胎竟不傷。今所生之郎,已十有餘歲矣。後以東垣酒煮當歸丸,服三年未斷,其沖疝不發,並形俱消,屢屢生育。經曰:有故無殞。

先聖之言,豈欺人哉。

徐從甫令愛,年近四十,暑月病瘧,治失其宜,瘧雖止而遺病不痊,自毗陵來就醫。脈細澀無神,脾胃敗傷,嘔酸腹脹,面目浮腫,發熱自汗,不思飲食,形骸骨立,經絕不行,已半年矣。檢毗陵藥方,皆乾薑、丁、沉、吳萸、半夏、陳皮、厚朴疏削等藥。瘧後氣血交虛,何能當此燥劑,致增諸證。

余用人參六君子湯,加當歸芍藥砂仁,平補以調氣血。一月有餘,病減半能食,熱退而汗全止。次年春間,值彼誕辰,大勞數日,前證復作,更多咳嗽喉痛,口舌生瘡,夜出盜汗,儼似陰虛勞病,擬治後事。予曰:脈不細數,雖經不至,真陰未傷,猶可治也。不過因勞而復,仍屬脾虛。

《中藏經》曰:脾虛則上下不寧,謂咳嗽發熱也。此為假火,不可以水折,反用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炮薑、麥冬、五味、甘草,合理中生脈湯。服二劑,口瘡愈,再二劑,喉痛止。去炮姜,加歸、芍,十數劑熱汗咳嗽全退。後以白朮煎膏,人參湯化下,專主補脾,百日而康,經亦續行。

教門阮漢章室女,年十七歲,素脾虛作瀉,因喪弟悲慟,即經閉半年,腹中有形而痛,發熱咳嗽,腹脹作瀉,虛勞證全。《內經》云:二陽之病發心脾,有不得隱曲,女子不月,其傳為風消,為息奔者,死不治。此證幸其脈細緩,不澀不數,真陰未傷,尚屬脾虛,猶為可治,然非百劑,斷不能取效。

市井之醫,欲攻積通經,予止之曰:血之源本於心脾,今心脾俱病,血源不生,雖通無益,徒傷陰也。遂用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丹參、土炒當歸、鱉甲、沙參、香附、陳皮等藥,果熱漸退,咳瀉皆止,但腹脹未減,經閉未通,腹有結塊。此必積瘀,用古方萬應丸,以生乾漆炒去黃煙為末,用地黃、牛膝熬膏為丸,日服三十丸,米湯清晨吞下。將一月,經水即通,下紫黑血塊,漸次腹消。

白話文:

女病治效

第一個案例:一位女子患有厥陰肝病,導致下焦虛寒,寒邪上逆。醫生使用肉桂、附子、當歸、赤芍、柴胡、川楝子、烏藥、小茴香等藥物治療,病情有所好轉,腹痛減輕。之後服用東垣酒煮當歸丸半年,月經恢復正常,疼痛不再發作。但腹部仍有腫塊,且不孕,數年後因病去世。其原因是病情未能徹底根治,正氣衰弱,邪氣久留不散。

第二個案例:一位未婚女子左肋下有氣積,經常疼痛,服用逍遙散無效。懷孕三月後,氣積衝擊心臟,疼痛劇烈,昏厥,手腳冰冷,呼吸冰冷,脈象沉弦緊。這是肝經積寒導致沖疝,需用肉桂和附子治療。但因其為醫家之女且懷孕,世人忌諱使用桂附,醫生猶豫。其祖父卻力勸使用,遂用當歸四逆湯治療,效果顯著。每次食用生冷食物都會復發,復發就服用此方,懷孕期間屢次復發屢次治療,胎兒卻安然無恙,孩子如今已十多歲。後來服用東垣酒煮當歸丸三年,沖疝痊癒,身體也恢復健康,並多次生育。這印證了“有故無殞”的醫理。

第三個案例:一位四十歲左右的女子,夏天患瘧疾,治療不當,瘧疾雖然痊癒,但遺留疾病未治好。她脈象細澀無神,脾胃受損,嘔吐泛酸,腹脹,面容浮腫,發熱自汗,不思飲食,形體消瘦,月經停閉半年。查看其之前服用的藥方,都是燥熱之品,導致病情加重。醫生改用人參六君子湯加當歸、芍藥、砂仁,以溫和的方式調補氣血,一個多月後病情好轉,能進食,發熱和自汗停止。次年春天勞累過度,舊病復發,並伴有咳嗽、喉嚨痛、口腔潰瘍、盜汗等陰虛勞損的症狀。醫生診斷認為雖然月經停閉,但脈象不細數,真陰未傷,仍可治療,是因勞累導致脾虛復發。根據《中藏經》脾虛則上下不寧的論述,認為這是假火,不宜使用寒涼藥物,而是採用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炮薑、麥冬、五味子、甘草等藥物,類似生脈散的方劑。服用幾劑藥後,口腔潰瘍和喉嚨痛痊癒。之後去除炮薑,加入當歸、芍藥,服用十幾劑後,發熱、咳嗽、盜汗等症狀全部消失。之後用白朮煎膏加人參湯服用,專注於補益脾胃,百日後痊癒,月經也恢復正常。

第四個案例:一位十七歲的女子,素體脾虛,經常腹瀉。因悲傷過度導致月經停閉半年,伴有腹痛、發熱、咳嗽、腹脹、腹瀉等虛勞症狀。根據《內經》記載,女子月經不通,可發展為風消、息奔等危重疾病,難以治癒。但此女脈象細緩,不澀不數,真陰未傷,仍屬脾虛範疇,可以治療,但療程較長。醫生拒絕使用攻下通經的方法,因為心脾俱虛,血源不足,即使通經也無益,反而會傷及陰氣。於是醫生選用白朮、茯苓、甘草、丹參、土炒當歸、鱉甲、沙參、香附、陳皮等藥物治療,發熱、咳嗽、腹瀉等症狀得到控制,但腹脹和月經停閉仍未痊癒,腹部有腫塊。醫生判斷是血瘀,於是使用古方萬應丸,服用一個月後,月經恢復,排出紫黑色的血塊,腹部腫塊也逐漸消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