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圃醫案》~ 卷四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四 (2)

1. 女病治效

殷凌霄兄令眷,年近年十,體肥便血,先醫皆用芩連涼血寒中之劑,將兩月而未痊。仲秋忽遍身發麻,合目更甚,因不敢合目,遂不寐者半月矣。諸醫作風痰治療,用星夏天麻秦艽,病益甚。請余求治,病人畏怖,許以重酬。診其脈虛大而濡,便血猶未止,胃弱不能食,面上時有火起,此氣隨血下而虛也。

蓋衛氣行陽則寤,行陰則寐,臥則衛氣行於陰,氣虛行於陰,遂不能周於陽,故合目則身麻也。正合東垣補氣升陽和中湯證,即用補中益氣湯,加蒼朮、黃柏、乾薑、麥冬、芍藥各五分,二劑病知,四劑病減,十劑血止病痊。予再往診,病者託故他出,以避藥矣。夫對證合方,其應如響,於此可見。

陳聖年令眷,年近三十,夏月大勞之後,傷風發熱,汗出不止。初醫作陰寒,用參附理中湯,汗雖止而增煩熱作渴。易醫作傷寒熱病,用柴芩白虎不效,議投承氣湯下之,取決於余。診其脈,虛大如綿而不數,煩躁不得臥者,已六日矣。視予曰:先生何著紅衣耶?望其色,面赤如妝,舌苔灰黑而滑,以脈合證,乃虛陽外越也。

用湯試之,喜熱飲,飲止一口,則非大渴可知。蓋此證本於勞倦內傷,而兼風暑,所以多汗發熱。初醫者因汗多誤用姜附,以致煩渴。繼醫者不辨虛實,翻用苦寒,虛作實醫,逼陽外越,儼如熱病,正合東垣當歸補血湯證也。證似白虎,但脈不弦長為異耳,誤服白虎必死。今誤服不死,幸也,豈堪復投承氣乎。

余用黃耆五錢,當歸三錢,麥冬一錢,五味子五分,服後得寐片刻。再劑熟寐時許,醒則熱退面黃脈斂。次日往診,惟舌黑不改,蓋前姜附之餘也。用前藥減黃耆一半,加人參、茯苓、甘草二劑,舌苔黑退,變微黃色,遂思飲食。如此平補半月而愈。

程若思守戎令眷,年二十外,腹痛作瀉已久,漸增口舌生瘡,因瘡痛不能食熱物,益致痛瀉不止。前醫謂痛瀉宜溫,口瘡宜涼,用藥牽制,辭不治。決之於余。診其脈,兩關虛大無力,食物便嘔,嘔止即腹痛,痛則下瀉,而滿口之瘡,白如米粒。余曰:此脾虛寒也。蓋脾土虛則腎水乘之,逼心火上逆,致口舌生瘡,乃上焦假熱,實中焦真寒。

惟治其寒,不惑其熱,宜用附子理中湯冷飲,使暗度上焦之假熱。而冷體既消,熱性隨發,脾土得溫而實,則腎水不上乘心,心火不逆,口瘡不治而自愈,此五行相乘之道也。遂以附子理中湯加茯苓,令其冷飲,病人不知有姜附也。服四劑,口瘡果不痛,再求治痛瀉。予曰:但藥熱飲,則痛瀉自止。

溫補一月,痛瀉方愈。後十餘年,懷孕病痢,亦用桂附乾薑而愈,胎竟不墮。人之藏府各異,不可以一例論也。

休邑汪介臣,流寓瓜鎮,孫媳素有腳氣證,余不知也。產後彌月,腳指微痛,繼又乳痛。前醫者不知用何藥,腳乳皆不痛,漸次發熱耳聾,言語謬妄,或歌或笑。又一醫作陽明病,用大黃下之,下後愈甚。十日後求治於余,兩手脈沉細欲脫,耳聾神昏,唇焦舌黃,身微熱,口苦幹嘔,身痛僵臥,不能轉側,夜則呢喃譫語不休,至辰刻乃止。邪之錯雜,不辨何證。

白話文:

女病治效

殷凌霄的家人,年近七十,肥胖且便血,之前的醫生都用黃芩、黃連等涼血、寒中之藥,用了兩個月還沒好。仲秋時突然全身發麻,閉眼更甚,因為不敢閉眼,所以半個月都睡不好。其他醫生診斷為風痰,用天麻、秦艽等藥,病情反而加重。家人求我治療,病人很害怕,允諾重謝。我診其脈象虛大而濡弱,便血未止,胃弱不能進食,臉上時常發熱,這是氣隨血下而虛弱所致。

因為衛氣運行於陽則醒,運行於陰則睡,臥下時衛氣運行於陰,氣虛則運行於陰,不能周流於陽,所以閉眼則全身發麻。這正好符合《東垣》書中補氣升陽、和中之湯的證候,便用補中益氣湯,加蒼朮、黃柏、乾薑、麥冬、白芍藥各五分,兩劑藥後病情好轉,四劑藥後病情減輕,十劑藥後便血停止,病痊癒。我再去診察時,病人藉故外出,躲避服藥了。可見對證用方,療效之迅速。

陳聖年的家人,年近三十,夏日勞累後傷風發熱,汗出不止。最初的醫生認為是陰寒,用參附理中湯,雖然汗止了,卻更煩熱口渴。換了一位醫生診斷為傷寒熱病,用柴胡、黃芩、石膏、知母的方子,無效,想用承氣湯攻下,來決定是否需要繼續治療。我診其脈象,虛大如綿,脈搏不數,煩躁不安,已六日不能臥睡。病人問我:「醫生為何穿紅衣?」我觀察其面色,面紅如妝,舌苔灰黑而滑潤,根據脈象和症狀,判斷為虛陽外越。

用湯藥試探,她喜歡喝熱飲,只喝一口,就知道她很渴。這病症本於勞累內傷,又兼風暑,所以多汗發熱。最初的醫生因汗多而誤用溫熱藥,導致煩渴。後來的醫生不辨虛實,又用苦寒之藥,把虛證當實證治療,反而逼使陽氣外越,表現得像熱病,正好符合《東垣》書中當歸補血湯的證候。症狀看似白虎湯的證候,但脈象不弦長,這是不同的,誤服白虎湯必死無疑。現在誤服不死,是幸運的,怎麼能再用承氣湯呢?

我用黃耆五錢,當歸三錢,麥冬一錢,五味子五分,服藥後能睡片刻。再服一劑,就能熟睡一會兒,醒來後熱退、面色發黃、脈象收斂。第二天去診察,只有舌苔黑色未變,這是先前服用參附理中湯的遺留症狀。我將之前的藥方中黃耆減半,加人參、茯苓、甘草,服兩劑藥後,舌苔黑色退去,變為微黃色,於是想吃東西了。這樣調補半個月後痊癒。

程若思的家人,二十多歲,腹痛瀉痢已久,逐漸出現口舌生瘡,因為瘡痛不能吃熱食,腹痛瀉痢更加嚴重。之前的醫生認為痛瀉宜溫,口瘡宜涼,用藥互相抵觸,所以拒絕治療。病人決意請我治療。我診其脈象,兩關脈虛大無力,飲食即嘔,嘔吐停止後就腹痛,腹痛則瀉痢,滿口瘡瘍,白如米粒。我說:「這是脾虛寒。」因為脾土虛弱,則腎水乘之,逼迫心火上逆,導致口舌生瘡,這是上焦虛熱,實則中焦真寒。

只要治療寒證,不用擔心熱證,應該用附子理中湯冷服,使寒邪暗度上焦的虛熱。等到寒邪消除,熱性自然消退,脾土得溫而實,則腎水不會上乘於心,心火不會上逆,口瘡不治而自愈,這是五行相乘的道理。於是用附子理中湯加茯苓,讓病人冷服,病人不知道裡面有乾薑和附子。服四劑藥後,口瘡果然不痛,再來治療痛瀉。我說:「只要藥物熱服,痛瀉就會自止。」

溫補一個月,痛瀉痊癒。十多年後,懷孕時患痢疾,也用桂枝、附子、乾薑治癒,胎兒也沒有流產。人體的臟腑各有不同,不能一概而論。

休邑汪介臣,寄居瓜鎮,孫媳素有腳氣,我卻不知道。產後一個月,腳趾微痛,接著又乳痛。之前的醫生不知道用了什麼藥,腳痛和乳痛都好了,但是漸漸發熱、耳聾,言語錯亂,時而唱歌時而大笑。又有一位醫生診斷為陽明病,用大黃攻下,下後病情更加嚴重。十天後求治於我,兩手脈象沉細欲絕,耳聾神昏,嘴唇焦乾、舌黃,身體微熱,口苦幹嘔,身體疼痛僵硬臥床,不能翻身,晚上呢喃胡語不止,直到辰時才停止。邪氣錯綜複雜,難以辨別證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