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圃醫案》~ 卷三 (10)
卷三 (10)
1. 男病治效
余用古方益氣補腎湯,人參三錢,黃耆、白朮、茯神、山藥、山萸、當歸、五味子、甘草平補之劑,服五七日,遂得寐,眩止。漸次平調,百日後,食飯畢,必吐飯一二口,並無飽脹惡食之象。彼以為多食之故,遂減飯,而吐如故,用六君子湯不效,用清胃降氣藥,亦不效。
因思隨食隨咽即不吐,停食不咽即吐者。蓋不咽,則腎氣不下吸也。《脈經》曰:陰虛陽無所依,故令人多嘔者。此證是也。即遵其治法,用六味地黃湯本方,服四劑,吐即止,飲食如常。已現陰虛證矣,而日服補陰之藥,加入人參,調治年餘,已可出門,應酬如舊。但因三年前陽脫之後,畢竟真陰大傷,遂有微咳,咳之不已,即吐血。
因吐血而易醫,盡翻前案,謂多服人參之過。遂絕去人參,專投苦寒,以圖一時見效。虛作實醫,致蹈虛虛之禍,反成真勞病,不半年而歿。
李子立兄,便濁經年,因豪飲而起,初必濕熱,久則成虛,迎余求治。余曰:淋濁須分:淋自膀胱,出於尿竅,或膏或血,與尿並出,出則無餘;濁為敗精,出自精竅內,雖大痛而尿自清,或在尿前,或在尿後,便後尚有餘瀝,馬口常濕,必汙褌襠。以此分別,庶知療法。李兄云,如此則是便濁。
及診脈細澀無力,兩尺尤甚,蓋此證便久傷精,愈通愈痛,所以內痛連肛,以及尿管。醫者疑是梅毒,用疳瘡治法,以龍膽瀉肝湯,合八正散,服下痛不可解,腰曲不能伸,皆誤用通利之太過也。余用六味地黃湯,加當歸、麥冬、五味子、車前、菟絲子、人參,十數劑痛止,而濁尚不禁。再以衛生膏早服三錢,煎藥更加黃耆,夜服枸兔丸三錢,兩月餘濁止而病全愈。
但尿不能直出,必分岐兩道,覺中略有礙處。予曰初病時,乃因酒濕流注,陰莖內必有小瘡,故阻小便分為兩道也。易以清心蓮子飲,用人參、黃耆、生地黃、當歸、麥冬、黃芩、地骨皮、車前子、澤瀉、甘草、蓮子,十餘劑瘡消,小便遂為一道出矣。
張紫山學博,初夏自真州歸,其夜小便頻頻欲解,又復不多,有二三十次,初不知服何藥。三日後小便略通,即肛門下迫而痛,頻欲大便,而糞又不燥,竟不能坐,惟欹倚而立。診其脈,沉弦細緊舌紫微渴。余以初病小便頻,脈又沉緊,作厥陰中寒處治。用當歸四逆湯本方,四劑不效。
先年曾患痔,又令瘍科視之非痔,用補中益氣湯,則痛墜愈甚。詳審其脈,沉細而緊,少陰脈也。腎主二便,閉竅於二陰,頻頻欲便,亦少陰病也。作少陰下利治法,用四逆加人參湯主之。附子三錢,茯苓、乾薑各二錢,人參、甘草一錢,二劑知,四劑減,八劑肛全不墜。
又仍如初病時小便頻而痛也,余因悟初由厥陰失治,傳入少陰,得四逆湯出少陰,又復回厥陰矣,重用當歸四逆湯本方,加乾薑、附子,兩陰並治,惟恐過熱傷陰。每日間服烏梅丸六十粒,以通其格拒之邪,七日後則全愈。議以八味地黃丸調理,三四服後,虛火發而停藥,病已痊。
白話文:
男病治效
我用古方益氣補腎湯治療一位病人,處方包含人參、黃耆、白朮、茯神、山藥、山萸肉、當歸、五味子、甘草等補益藥材。病人服用五到七天後,失眠和頭暈的症狀就改善了。病情逐漸好轉,一百天后,他飯後會吐出一兩口飯,但沒有飽脹或食慾不振的情況。病人以為是吃太多飯的緣故,於是減少食量,但嘔吐依然存在。使用六君子湯和清胃降氣的藥物都沒有效果。
我思考後認為,病人吃飯後馬上吞咽就不吐,而停留在口中不吞咽就吐,這是因為不吞咽,腎氣就不能下降吸納食物。如同《脈經》所說:「陰虛陽無所依,故令人多嘔。」這正是病人的症狀。於是,我依據此治療方法,使用六味地黃湯,服用四劑後,嘔吐停止,飲食恢復正常。病人已出現陰虛的症狀,所以我每天都給他服用補益陰氣的藥物,並加入人參,經過一年多的調理,病人已經可以出門,社交活動也恢復如常。但是,由於他三年前陽氣脫落,導致真陰大傷,因此出現輕微咳嗽,久咳不止,甚至吐血。
因為吐血,病人又換了醫生。其他醫生翻查之前的病案,認為是服用過多人參所致,於是停止服用人參,改用寒涼藥物,企圖快速見效。這種虛症實治的方法,反而加重病情,導致病人患上真勞病,不到半年就去世了。
李子立先生患有淋濁多年,起因是大量飲酒。初期是濕熱,時間久了就變成虛證,他來找我治療。我告訴他,淋濁需區分:淋證來自膀胱,從尿道排出,可能是膿液或血液,與尿液一起排出,排出後就沒有了;濁證是精液敗壞,從精竅排出,即使疼痛劇烈,尿液仍然清澈,濁液可能在排尿前或排尿後出現,排便後仍有餘瀝,龜頭經常濕潤,弄髒褲子。根據這些區別,才能確定治療方法。李先生說他的情況屬於便濁。
我診脈發現脈象細澀無力,寸口脈尤甚,這是因為久病傷精,愈通愈痛,所以內痛連及肛門和尿道。其他醫生懷疑是梅毒,用治療疳瘡的方法,使用龍膽瀉肝湯和八正散,服用後疼痛難忍,腰部彎曲無法伸直,這是因為使用了過多的通利藥物所致。我使用六味地黃湯,加入當歸、麥冬、五味子、車前子、菟絲子、人參,十幾劑後疼痛停止,但淋濁尚未痊癒。我又用衛生膏早晚各服用三錢,煎藥時加入黃耆,晚上服用枸杞丸三錢,兩個多月後淋濁痊癒。
但是,排尿時尿液無法直接排出,而是分為兩道,感覺略有阻礙。我說他初期生病時,是因為酒濕流注,陰莖內可能有小瘡,所以阻礙小便,導致分為兩道。我用清心蓮子飲,包含人參、黃耆、生地黃、當歸、麥冬、黃芩、地骨皮、車前子、澤瀉、甘草、蓮子等藥材,十幾劑後瘡瘍消失,小便恢復正常。
張紫山先生,初夏從真州回來,當晚小便頻頻,每次尿量不多,大約有二三十次,起初不知道該服用什麼藥物。三天後,小便略微通暢,但肛門下墜疼痛,頻頻想大便,但大便並不乾燥,根本無法坐著,只能斜靠著站立。診脈沉弦細緊,舌頭紫暗,口渴。我認為他初期小便頻多,脈象又沉緊,屬於厥陰中寒,於是使用當歸四逆湯,服用四劑無效。
他以前患過痔瘡,我又請外科醫生診治,確認不是痔瘡。使用補中益氣湯後,疼痛和下墜感更加嚴重。仔細診察脈象,發現脈象沉細而緊,是少陰脈。腎臟主宰二便,閉藏於二陰,頻頻想大便也是少陰病。因此,我採用治療少陰下利的方案,使用四逆加人參湯。附子三錢,茯苓、乾薑各二錢,人參、甘草各一錢,服用兩劑後症狀好轉,四劑後症狀減輕,八劑後肛門下墜完全消失。
但小便頻多和疼痛又如初病時一樣。我意識到是厥陰病症治療不當,轉變為少陰病症。使用四逆湯治療少陰病症後,又再次轉回厥陰病症。我又使用當歸四逆湯,加入乾薑、附子,同時治療兩陰,但擔心過於溫熱傷陰。白天服用烏梅丸六十粒,以疏通阻礙的邪氣,七天後痊癒。我建議他服用八味地黃丸調理,服用三到四劑後,虛火上升,所以停藥,病情已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