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圃醫案》~ 卷三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三 (6)

1. 男病治效

王君聖翁,前瘧證愈後,而經營勞碌過甚,自恃強壯,不善愛護,每遇過勞,或飲食不節,便發寒戰,戰後發熱,腹脅大痛,或瀉或不瀉,汗出熱退,身目俱黃,腹大如鼓。因前治瘧,知其腎藏虛寒,以八味地黃料,加倍桂附,水疊為丸,日服不輟,病發則用逍遙散加秦艽、丹皮,數劑即退。如斯三四年,應酬如故。

後年逾六十,正氣漸衰,發頻而黃不退,額黃漸黑,竟成女勞癉矣。其時火治庵名噪甚,遂易彼治之,謂癉不必分五,皆以濕熱冶之,重用茵陳為君,雜以五苓、平胃,治經二三年,治庵自病。又易醫,亦以濕熱治之。時重時輕,人則骨立,腹則脹大,年將望七,忽頭大痛。

此腎厥頭痛,而醫者不行溫補,反作風治,用桂枝、細辛、白芒疏風散氣之劑,遂致三日而逝。前曹癉證腎藏虛熱,陽黃也。此癉證腎藏虛寒,陰黃也。均屬女勞癉證,豈可癉不必分五,混同濕熱而治之乎。

程於宮兄,首春自場來揚就醫,面目皆黃,胸腹飽脹,腹痛便溏,脈沉而緊。此太陰脾藏之陰黃,色黃而黯,非胃府之陽黃,色如橘皮也。言場服茵陳、梔子、四苓清熱之藥,病將一月而不效。此證本中寒,誤作濕熱,豈不益甚乎。而病者素畏熱藥,今病患中寒,不得不溫。

先以蒼朮、炮薑、二陳、砂仁、茵陳、澤瀉投之,胸雖稍寬,脈沉不起,緊亦不退。遂加附子,易乾薑,十數劑黃退腹消。即前方蒼朮換白朮,去茵陳,加甘草,調理而愈。此癉病正治,亦須辨陰陽寒熱也。

崔魏子病疝一月,清肝理氣,消堅攻劫,無不備嘗,最後招予。診其脈,細濡如綿,惟有三至,羸瘦不堪,色枯貌瘁,臥床不起,疝墜於囊,全不知痛,時值秋暑,畏寒服綿。予曰:虛寒極矣,元氣下陷,須溫而舉之。用人參、黃耆、肉桂、附子、當歸、升麻、甘草,薑棗為引,溫腎升陽五七日,疝方漸收能坐,溫補而愈。

越三年,又疝痛牽引胸背,胃中亦隱隱而痛,歷醫多人,有疏肝者,有理氣者,有用安息諸香者,漸至陽虛自汗,驚悸不眠,較前病更甚。病兩月矣,自慚不便請凂人求治。診其脈細澀不堪,乃氣血兩虧,津枯髓減,肝腎病也。經曰:諸陽受氣於胸中,轉行干背,此氣虛胸背痛也。

又經曰:肝虛則令人胸痛引背,下則兩脅胠滿,此血虛之胸背痛也。肝虛不藏魂,故不寐。氣虛不能衛,故自汗,脈又細澀。此傷精亡血之證,以熟地黃、當歸、枸杞、山茱萸、棗仁補腎滋肝,以肉桂、破故紙引氣歸腎,加人參、黃耆以益衛氣。初服病知漸減,多服尋愈,兩月方瘳。

前醫執痛無補法,豈定論乎。

王用明兄,新正登金山,日中痛飲,攀緣山巔,勞而汗出,歸臥火箱,夜又夢遺,次日四肢清冷,面慘不光,肌膚似麻非麻,似癢非癢,惟皮外不欲沾衣,覺衣之硬甚也,夜臥被席亦如之,脈浮而濡。醫初用疏邪實表驅風劑不效。予曰:此肉苛也。雖正月猶屬冬令,陽氣在裡,勞而汗出則衛虛,又值夢遺而營弱,所以不勝衣而肉苛也。

白話文:

王姓老先生,先前瘧疾痊癒後,因操勞過度,自認身體強壯,不注意保養,每當過度勞累或飲食不節,便會發寒戰,寒戰後發熱,腹脅劇痛,或腹瀉或不腹瀉,出汗後熱退,身體和眼睛都發黃,腹部腫脹如鼓。因先前治療瘧疾,知道他的腎藏虛寒,便用八味地黃丸,加倍桂枝和附子,製成水丸,每日服用,從不間斷;發病時就用逍遙散加秦艽、丹皮,幾劑藥就退燒。這樣持續三四年,應酬如常。

後來年過六十,正氣漸衰,發病頻繁且黃疸不退,額頭的黃色漸漸變黑,最終發展成女勞癉(一種慢性疾病)。當時火治庵(指某位醫師或診所)名聲很大,他就去那裡治療,那裡的醫生說癉病不必區分陰陽虛實五種證型,都用濕熱的方法治療,大量使用茵陳蒿為主要藥物,再配伍五苓散、平胃散等藥,治療兩三年,結果醫生自己反而生病了。他又換了個醫生,也用濕熱的方法治療,病情時重時輕,人瘦得皮包骨頭,肚子卻脹大,將近七十歲時,突然頭痛劇烈。

這是腎陽虛引起的頭痛,但醫生卻沒有採用溫補的方法,反而用桂枝、細辛、白芷等藥物疏風散寒,結果三天後就去世了。先前那個癉病是腎藏虛熱引起的陽黃,而這次是腎藏虛寒引起的陰黃,都屬於女勞癉,怎麼可以不區分陰陽虛實,一概用濕熱的方法治療呢?

程姓先生,早春從鄉下到揚州看病,面部發黃,胸腹脹滿,腹痛腹瀉,脈象沉而緊。這是脾虛引起的陰黃,顏色暗黃,不是胃火旺盛引起的陽黃,陽黃的顏色像橘子皮一樣。他說在鄉下服用茵陳、梔子、四苓散等清熱藥物,一個月不見效。這個病症本是寒症,卻誤認為濕熱,豈不是更嚴重了嗎?而且病人平素怕熱藥,現在患的是寒症,必須溫補。

我首先用蒼朮、炮薑、二陳湯、砂仁、茵陳、澤瀉等藥物治療他,胸部雖然略微舒服些,但脈象仍然沉而無力,緊的狀態也沒改善。於是加了附子,換成乾薑,十幾劑藥後,黃疸消退,腹部也消腫。然後將方中蒼朮換成白朮,去掉茵陳,加了甘草調理,病就好了。治療癉病,也必須辨別陰陽寒熱。

崔姓先生患疝氣一個月,清肝理氣,消腫散結,各種方法都用盡了,最後才找到我。診脈發現,脈象細弱如絲,只有三至,消瘦不堪,面色枯萎,臥床不起,疝氣墜入陰囊,卻一點也不痛,時值秋暑,卻怕冷穿著棉衣。我說:這是虛寒到了極點,元氣下陷,必須溫補提升。於是用人參、黃耆、肉桂、附子、當歸、升麻、甘草,用生薑和紅棗引藥,溫腎升陽,五七天後,疝氣逐漸收斂,能坐起來了,通過溫補而痊癒。

三年後,他又患疝氣,疼痛牽引到胸背,胃中也隱隱作痛,看過很多醫生,有的疏肝,有的理氣,有的用安息香等藥物,漸漸發展成陽虛自汗,心悸失眠,比以前更嚴重。他生病兩個月了,因不好意思麻煩人而來求治。診脈發現,脈象細澀不堪,這是氣血兩虛,津液枯竭,髓液減少,肝腎俱病。經書上說:「諸陽之氣皆受於胸中,而轉行於背」,這是氣虛引起的胸背痛;又說:「肝虛則令人胸痛引背,下則兩脅胠滿」,這是血虛引起的胸背痛。肝虛不能藏魂,所以失眠;氣虛不能衛外,所以自汗,脈象又細澀。這是傷精損血的症狀,用熟地黃、當歸、枸杞子、山茱萸、棗仁補腎滋陰,用肉桂、破故紙引氣歸腎,加人參、黃耆以益衛氣。剛開始服用藥物,病情就慢慢減輕,多服藥後痊癒,兩個月後才完全康復。

以前的醫生只執著於止痛,而不補益,這能算是正確的治療方法嗎?

王姓先生,正月初一登上金山,中午大量飲酒,攀登山頂,勞累出汗,回家後臥在火爐旁取暖,晚上又遺精,第二天四肢冰冷,面色蒼白無光,皮膚好像麻又不麻,好像癢又不癢,只覺得皮膚外層不願接觸衣服,覺得衣服很硬;夜裡睡覺蓋被子也一樣,脈象浮而濡弱。最初醫生用疏散邪氣、解表驅風的藥物無效。我說:這是肉痺(一種皮膚病)。雖然是正月,但仍屬冬季,陽氣在內,勞累出汗則衛氣虛弱,又遇遺精則營血不足,所以不能忍受衣服的觸碰而出現肉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