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圃醫案》~ 卷一 (18)
卷一 (18)
1. 傷寒治效
因旁議紛紛,除去薑桂,甫五日,即腹痛作瀉,復用桂枝人參湯五日,便實而痊,續用平補藥十餘日。因食蘋果,又胸脹不食,胃本虛寒,豈余浪投辛熱。今病已痊,而附子之謗不息,執膚淺之見,妄論是非,《內經》不失人情四字,醫家誠戛戛乎難之矣。
吳西爍兄,酷暑染病,身無大熱,但稱下體痠痛,多飢欲食,小便頻出,下氣頻泄而不臭,口中反穢氣逼人,舌紫苔白,自以為虛,又疑為暑。及診脈則弦緊而細,皆陰脈也,無經絡之可憑。若謂口臭多飢為陽明,而脈不長大,無惡寒發熱頭疼,全非陽證,且不腹滿自利,斷非太陰。今脈弦細而緊,心懸如病飢,腐氣上逆,清氣下泄,舌紫便頻,皆屬厥少二陰之病。
初病不暴者,邪從中發,其勢未彰,乃時疫也。因脈細緊,用桂枝、赤芍、細辛、獨活、半夏、乾薑、赤苓、甘草,溫里解肌,俾邪外出,二劑頗安。遂加附子,服後一刻,即周身皆麻。病者畏,停後劑。三日後,其邪乃發,遂頭眩身熱,煩躁作渴,身疼腹痛,脈仍細緊,全現厥陰經證。
竟用前劑,得汗數身,邪氣稍解。病者因夜煩躁,令去乾薑。次日即下利嘔噦,易以溫里治法,用附子乾薑、茯苓、半夏、甘草四劑,則熱退利止,漸次則愈。數日後,食鮮雞海味,即發熱腹痛,下利膿血,日夜十餘次,脈復弦大而緊,自稱痢疾。余曰:乃厥陰餘邪,因復而下利膿血,非痢疾也。
脈變弦大,宜從汗解。復用厥陰之當歸四逆湯,加乾薑、附子以溫里。二劑大汗,病遂減半。四劑熱退利止。次日忽陰囊腫大如瓜,痛不能立,稱舊疝復發。余曰:尚是厥陰餘邪,甫離後陰,又注前陰,非疝也。仍用前劑,疝亦旋消。因脈尚弦,知邪未盡,藥不易方。二劑後,周身皆麻,如初服附子狀,隨即手足拘攣,頸項強直,儼如痙證,少刻大汗,通身痙麻皆定。余慰之曰:可不藥矣。
病者但稱口渴,胸中熱甚,此厥陰逆上之虛陽,令吞烏梅丸二十粒,頃刻渴熱皆除,脫然而解。病家因麻痙驚駭,延他醫診視,不識病,因但稱附子毒而已。嗟乎!殊不知初服附子麻者,欲作汗也。若不畏而再劑,必大汗而解,失此汗機,使邪蟠踞於表裡之間,入藏則利,注經則疝,出表則麻,乃邪自里出表,其病實解,而反似危。因始終未用苦寒,裡氣得溫,逼邪外解,病復五日而三變證。
惟執厥陰一經,不為利疝所惑。此認經不認證也。
白話文:
傷寒治效
一開始因為旁人意見紛紛,去掉了藥方中的薑和桂枝,結果五天後就腹痛腹瀉。於是又用了五天桂枝人參湯,大便通暢後痊癒,之後再用溫和的補藥十多天。後來因為吃了蘋果,又出現胸悶食不下,其實胃本來就虛寒,顯然之前使用辛熱的藥物是錯誤的。現在病雖然好了,但關於附子的爭議卻沒有停止,一些人膚淺地妄加評論是非,《內經》中“不失人情”四個字,確實是醫家很難做到的事情。
吳西爍先生,盛夏時節染病,沒有明顯的高燒,只是說下半身酸痛,很餓想吃東西,小便頻繁,大便頻繁但沒有臭味,口中卻有惡臭味,舌頭顏色紫暗,舌苔白,他自己認為是虛症,又懷疑是中暑。我診脈發現脈象弦緊細小,都是陰脈,沒有可以依據的經絡症狀。如果說口臭、飢餓是陽明經證,但脈象卻不是洪大有力,也沒有惡寒發熱頭痛等症狀,完全不是陽證,而且也沒有腹部脹滿、腹瀉不止的症狀,也不是太陰經證。現在脈象弦細緊,感覺好像餓了很久一樣,腐敗之氣上逆,清氣下泄,舌頭紫暗、大便頻繁,這都屬於厥陰和少陰經病證。
疾病初期並不劇烈,邪氣從內部產生,病情還沒有明顯展現,這是時疫。因為脈象細緊,就用了桂枝、赤芍、細辛、獨活、半夏、乾薑、赤苓、甘草,溫裡解肌,讓邪氣從體表排出,用了兩劑藥後病情有所好轉。於是加了附子,服用後不到一刻鐘,全身就麻木了。病人害怕,停止了後續用藥。三天後,邪氣發作,於是出現頭暈、發熱、煩躁口渴、身體疼痛、腹痛,脈象仍然細緊,完全是厥陰經的症狀。
於是繼續用之前的藥方,出了不少汗,邪氣稍減。因為病人晚上煩躁,就停用了乾薑。第二天就腹瀉嘔吐,於是改用溫裡的方法,用附子、乾薑、茯苓、半夏、甘草,用了四劑藥,發熱和腹瀉都停止了,病情逐漸好轉。幾天後,吃了鮮雞和海鮮,就又發熱腹痛,腹瀉排出膿血,一天十多次,脈象又變成弦大緊,病人自稱是痢疾。我說:這是厥陰的餘邪再次發作,導致腹瀉排出膿血,並不是痢疾。
脈象變為弦大,應該從發汗來治療。於是再次使用厥陰經的當歸四逆湯,加乾薑、附子溫裡。用了兩劑藥後出了很多汗,病情減輕了一半。四劑藥後發熱和腹瀉都停止了。第二天,陰囊突然腫大像個瓜一樣,疼痛難忍,說是舊疝氣復發了。我說:這還是厥陰的餘邪,剛從下焦離開,又轉移到上焦,並不是疝氣。仍然使用之前的藥方,疝氣也很快消退了。因為脈象仍然弦緊,知道邪氣還沒有完全清除,藥方不宜更改。用了兩劑藥後,全身又麻木了,像之前服用附子時的樣子,接著手腳抽搐,頸項僵硬,就像痙攣一樣,一會兒之後出了很多汗,全身痙攣麻木都消失了。我安慰他說:可以不用藥了。
病人只是說口渴,胸中很熱,這是厥陰之邪上逆,虛陽上浮,讓他服用烏梅丸二十粒,一會兒口渴和發熱都消失了,病就好了。因為麻木痙攣嚇壞了病人家人,他們又請其他的醫生來診治,但那些醫生不了解病情,只說這是附子中毒。唉!殊不知一開始服用附子麻木,是想出汗。如果不怕再次服用,一定會大量出汗而痊癒,錯過了這個出汗的機會,邪氣就會盤踞在表裡之間,進入臟腑就會腹瀉,進入經絡就會疝氣,進入肌表就會麻木,這是邪氣從裡向外排出,病情其實已經好轉,反而看起來很危險。因為始終沒有使用苦寒的藥物,裡面的氣機得到溫煦,邪氣被逼到體表排出,病情在五天內三次變化症狀。
我始終只按照厥陰經來治療,不被腹瀉和疝氣迷惑。這叫做辨經不辨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