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圃醫案》~ 卷一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4)

1. 傷寒治效

彼方不食,其夜則嘔噦腹痛,身熱大困矣。此太陰病不解,而傳厥陰,改用桂枝、乾薑、吳萸、赤芍、半夏、苓、草。立有厥陰病案,預言防下利。因前醫用香薷,故未即投附子。其內親吳煥若兄,密加附子入藥,噦遂止,隨腹痛下利膿血,日夜二十餘次。病家以為痢疾,余告曰:此厥陰病下利膿血也,若作痢疾處治,而用香檳,則不救矣。

即以當歸四逆湯本方,加乾薑、熟附,日投二劑,每夜通身微汗,次日利即少減。如此七日,藥不易方,七夜皆汗而利止矣。此厥陰外解證也。後以脈細緊未退,仍用前方,去乾薑、吳萸。至十餘日,大便方通,飲食可進而愈。

綏遠族侄,八月杪步至予家就診,自稱病瘧求治,蓋前醫之言也。及診脈,則沉弦緊而無力。予曰:何輕視之,此厥陰傷寒也,必手足微冷,寒而不熱,少腹隱痛,腰腿冷疼,有是病否?應曰:均有之。視其舌色紫無苔,即投桂枝、細辛、赤芍、半夏、熟附子、乾薑、甘草。

次日往診,則手回溫,脈不沉而但弦緊,少腹隱痛,下痢血水而增嘔矣。此厥陰內搏之證,遂全用當歸四逆,加吳萸、附子。七日出表,發熱煩躁,汗出而解,進粥食矣。被友拉出門巷,語多時,受冷而勞,次日脈反彰大,身熱腹痛,下利足冷,胸滿作嘔。仍用前劑,則汗出脈陷,其細如絲,證轉少陰,遂用四逆湯加人參、肉桂、茯苓。

如此不易方者半月,方得利止,脈漸出,便實而愈。前汪病案,乃太陰傳厥陰,里不甚虛,仍從外解,此初病即屬厥陰,得溫里法,亦外解矣。因勞而復裡虛,遂傳少陰,少陰無外解之理,所以直用溫里而愈。此傷寒表裡之大關也。

張其相兄家女婢,年十五歲,初冬得病,因循未服藥。延至四五日,頭疼身痛,微熱惡寒,氣塞喉中,嘔噦不納藥,脈沉細緊。浙醫認頭疼為太陽,因脈沉而用姜附,雜以羌防白芷蒼樸,不能下咽。次日無可奈何,改用柴葛平胃以試之,不得效。迎余往診,而前證具在。予曰:此厥陰表裡齊病,宜用溫里,但陰寒上逆,竟成格陽矣。

先用烏梅丸二十丸,以通其格拒,嘔止能下藥。隨用桂枝、細辛、乾薑、熟附、吳萸、赤芍、半夏、赤苓,如此四日,兩得微汗,表證皆除,惟骨寒痛未減。至五日即入少陰,下利五次,徹夜號呼,齒皆枯垢,鼻有煙煤,手足厥冷,脈微欲絕,脫陽見鬼,擬其夜必死,但形神未脫,憐而救之。遂用生附子五錢,乾薑三錢,茯苓、甘草各二錢,一劑手溫,再劑利止,脈亦微出。

如斯重劑,七日方獲回陽而愈。若以人賤忽之,必無生理矣。

程靖宋兄,就診於親家李宅,尚能強步,但稱左脅痛甚,已四五日矣。診其脈弦緊而細,兩手清冷,面色純青,咳嗽則痛引頭脅。此寒中厥陰肝經,須溫經散寒,痛方得止。用桂枝、細辛、當歸、赤芍、吳萸、乾薑、半夏、甘草,二劑痛減。再劑加附子,遂大汗而痛除。又二劑,又汗而痛全止。

白話文:

傷寒治效

病人先前不吃藥,晚上嘔吐呃逆腹痛,身體發熱非常疲倦。這是太陰病沒有痊癒,轉變為厥陰病,於是改用桂枝、乾薑、吳萸、赤芍、半夏、茯苓、白朮。已有厥陰病的案例,預測會腹瀉。因為之前的醫生用香薷治療,所以沒有馬上用附子。他的親戚吳煥若先生,暗中加了附子入藥,呃逆就停止了,接著腹痛腹瀉排出膿血,一天一夜二十多次。家人以為是痢疾,我告訴他們:這是厥陰病引起的腹瀉膿血,如果當作痢疾治療,而使用香檳(指治療痢疾的藥物),就救不活了。

於是使用當歸四逆湯原方,加入乾薑、熟附子,一天服用兩劑,每晚全身微微出汗,第二天腹瀉就減少了。這樣持續七天,藥方不變,七個晚上都出汗,腹瀉就停止了。這是厥陰病外在症狀解除的表現。之後因為脈象細弱緊縮沒有退去,仍然使用之前的藥方,去掉乾薑、吳萸。十多天后,大便才通暢,可以進食而痊癒。

綏遠的族侄,八月底步行到我家看病,自稱患瘧疾求治,那是先前醫生說的。我診脈,發現脈象沉而弦緊且無力。我說:怎麼這麼輕視病情,這是厥陰傷寒,一定手腳微冷,畏寒而不發熱,小腹部隱痛,腰腿冰冷疼痛,你有這些症狀嗎?他回答:都有。我看他的舌頭顏色紫暗沒有苔,於是用桂枝、細辛、赤芍、半夏、熟附子、乾薑、甘草。

第二天複診,手已經回溫,脈象不再沉而只是弦緊,小腹部隱痛,下痢血水而且嘔吐加重了。這是厥陰病內部邪氣搏結的表現,於是全部使用當歸四逆湯,加入吳萸、附子。七天后邪氣外泄,發熱煩躁,出汗而痊癒,開始進食粥了。他被朋友拉出門外巷子裡說話很久,受涼又勞累,第二天脈象反而洪大,身體發熱腹痛,下痢足冷,胸悶嘔吐。仍然使用之前的藥方,結果出汗脈象虛弱,細如絲線,病情轉變為少陰病,於是使用四逆湯加入人參、肉桂、茯苓。

這樣藥方不變半個月,才使腹瀉停止,脈象漸漸有力,大便正常而痊癒。先前汪某的病案,是太陰病轉變為厥陰病,裡證並不很虛弱,仍然從外邪解除入手治療,而這個病人一開始就屬於厥陰病,用溫暖裡證的方法,也從外邪解除入手。因為勞累而再次裡證虛弱,於是轉變為少陰病,少陰病沒有從外邪解除的道理,所以直接用溫暖裡證的方法而痊癒。這是傷寒表裡證的重要關竅。

張其相先生家裡的婢女,十五歲,初冬得病,拖延沒有服藥。等到四五天後,頭痛身痛,微熱惡寒,氣體堵塞喉嚨,嘔吐不能吃藥,脈象沉細緊。浙江醫生認為頭痛是太陽病,因為脈象沉而使用乾薑附子,混雜羌活、防風、白芷、蒼朮,她咽不下去。第二天沒有辦法,改用柴胡、葛根、白朮、甘草以試之,沒有效果。請我來診治,之前的症狀都存在。我說:這是厥陰病表裡同時發病,應該用溫暖裡證的方法,但是陰寒之氣上逆,已經導致陽氣閉塞了。

先用烏梅丸二十丸,以疏通其閉塞,嘔吐停止才能吃藥。接著使用桂枝、細辛、乾薑、熟附子、吳萸、赤芍、半夏、赤茯苓,這樣持續四天,兩次微微出汗,表證都消除了,只有骨頭寒冷疼痛沒有減輕。到第五天就轉變為少陰病,下痢五次,整夜哭喊,牙齒都覆蓋著污垢,鼻子上像有煙煤,手腳厥冷,脈象微弱將要斷絕,陽氣脫失見到鬼魅,預計當晚會死亡,但是形神還沒有脫離,可憐她而救治。於是使用生附子五錢,乾薑三錢,茯苓、甘草各二錢,一劑藥後手溫暖了,再服用一劑腹瀉停止了,脈象也微弱有力了。

這樣重劑量,七天後才使陽氣恢復而痊癒。如果因為她地位卑微而忽視她,就沒有活命的機會了。

程靖宋先生,在他岳父李家的宅子裡看病,還能夠勉強行走,但是說左脅疼痛厲害,已經四五天了。診脈發現脈象弦緊而細弱,兩手冰冷,面色青紫,咳嗽則疼痛牽引到頭部脅肋。這是寒邪侵犯厥陰肝經,必須溫暖經絡散寒,疼痛才能停止。使用桂枝、細辛、當歸、赤芍、吳萸、乾薑、半夏、甘草,兩劑藥後疼痛減輕。再服用兩劑加入附子,於是大量出汗疼痛消除。再服用兩劑,又出汗疼痛完全停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