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圃醫案》~ 卷一 (11)
卷一 (11)
1. 傷寒治效
喬揆文兄令眷,年近四十,夏月畏熱喜涼,以水漬巾披身,瓜果無忌。初胃中脹痛,手足痠麻,作嘔欲吐。余初診脈細緊無力,言系中寒停冷之病。因脈細緊,用六君子湯加桂枝、乾薑,旁議盛暑安得用此熱劑,易醫服藥。聞用蒼樸二陳消導之藥,治經九日,病劇復招。則寒直入少陰,乾嘔煩躁,脈緊近疾,腰痛似折,常以滾水漬巾熨之,冷則又易,氣塞喉中,水飲不納,甲紫舌黑,骨寒而痛,病勢危篤。余曰:陰極似陽,陰陽格拒,若能納藥,方可治療。
先以半硫丸一錢,開其格拒之寒,服下不吐。繼以生附子、生乾薑各三錢,半夏、茯苓二錢,吳萸一錢,頻頻灌下,方嘔止躁定。遂換熟附減藥,如斯九日,諸證皆退。遂改用理中湯加人參一錢,溫補五日,忽然嘔吐血水。病家雖不言,而意謂前之姜附貽害也。余曰:始病太陰中寒,脈既無力,則宜溫胃,誤用消克,以致傷陽,陽消陰盛,致傳少陰,少陰得溫,轉屬厥陰,此由重致輕也。但厥陰寒勢錯雜,忽陰忽陽,纏綿時日耳。
旁議疑信相半,遂多延眾醫。有醫竟認陰虛而用地黃者,有醫見余用桂枝、吳萸,遂收箱不用藥而去者。惟孫其猶亦主厥陰,用當歸四逆加附子吳萸。於是病家不為他醫所惑,余得盡心治之,皆以當歸四逆湯。用桂枝、當歸、赤芍、半夏、茯苓、吳萸、木通、甘草,薑棗為引,兼以烏梅丸治其假熱。
如此半月,漸次嘔止,而血亦不吐矣。病愈多勞,遂脈轉數,內熱咳嗽而吐血,左脅不能臥,竟有陰虛咳嗽之機。蓋厥陰風木,內藏相火。乙癸同源,暫用六味地黃湯,以滋化源,且服辛熱藥一月有餘,陰氣不無受傷,不得不權機應變。服半月,熱退嗽止,脈亦不數。虛熱方退,而中寒復生,且值秋杪,霍亂吐瀉大作,胸腹脹滿,脈來細緊,溫劑難投,惟平調胃氣,以俟其勝復,半月方平。
再以參、朮、歸、芍、橘紅、茯苓、丹皮、石斛,平補半月,氣血稍充,餘邪外解,周身發出癮疹,作癢起皮。蓋夏月水中之寒邪,化熱出表也。從前各證,至此方除,計治五閱月,足徵厥陰病寒熱混淆不一,邪氣出入不常。若非病家信任之專,或從證,或從脈,隨病變遷,圓機施治,豈能獲痊乎。
王汝振僕婦,年近三十,冬杪患頭痛,以無發熱惡寒表證,前醫遂以火治之。至三日,痛益甚,頭疼如裂,小便頻出無度。予診之,六脈弦緊而細,面赤如妝,此厥陰頭痛也。三陰惟厥陰有頭痛,以厥陰之絡,絡於巔頂也。檢前方乃石膏、梔子,誤用苦寒,致寒極於下,逼陽於上,面赤戴陽,頭痛如破。
且婦人厥陰之絡,內絡廷孔。廷孔者,溺孔之端也。寒客內絡,故小便頻數矣。幸未厥冷下利,邪猶在經,用桂枝、赤芍、細辛、生薑,以解經邪,用附子、乾薑、吳萸、半夏,以溫里冷,日服三劑。先出冷汗,後出熱汗,頭痛便頻隨止。此藜藿之人,裡氣不虛,故邪易解也。
白話文:
傷寒治效
喬揆文兄長家眷,將近四十歲,夏天怕熱喜涼,常以濕冷毛巾敷身,瓜果不忌口。起初胃部脹痛,手腳痠麻,想吐。我初診脈象細弱緊緊無力,判斷是內寒停滯的病症。因為脈象細緊,便用了六君子湯加桂枝、乾薑。旁人議論盛暑怎可用溫熱藥,病人也服用藥物。後來改用蒼朮、白朮、陳皮等消導藥物,治療九天,病情加重。寒邪直入少陰經,出現乾嘔、煩躁,脈象緊而速,腰痛如斷,病人常以滾燙的濕毛巾熨敷,稍冷就馬上更換,氣體阻塞喉嚨,無法喝水,指甲紫黑,骨頭寒冷疼痛,病情危急。我說:陰極似陽,陰陽相拒,如果能服藥,才能治療。
先用半硫丸少許,以解開寒邪阻塞,服下後不再嘔吐。接著用生附子、生乾薑,半夏、茯苓,吳茱萸,多次灌服,嘔吐和煩躁才停止。於是改用熟附子並減少藥量,這樣治療九天,各種症狀都減輕了。之後改用理中湯加人參,溫補五天,突然嘔吐出血水。病人家屬雖然沒有明說,但我認為之前使用乾薑附子造成損害。我說:開始是太陰經內寒,脈象又無力,就應該溫暖脾胃,錯誤地使用了消導藥物,導致陽氣受損,陽氣衰弱陰氣盛,寒邪傳入少陰經,少陰經得溫後,又轉屬厥陰經,這是由重症轉為輕症。但厥陰經寒邪錯綜複雜,寒熱不定,會持續很長時間。
旁人對我的治療方法半信半疑,因此病人又延請許多醫生。有的醫生認為是陰虛,用生地黃;有的醫生見我用桂枝、吳茱萸,便收起藥箱不再治療。只有孫其猶醫生也認為是厥陰病,用當歸四逆湯加附子、吳茱萸。於是病人家屬不再聽信其他醫生的話,我得以盡心治療,都用當歸四逆湯。用桂枝、當歸、赤芍、半夏、茯苓、吳茱萸、木通、甘草,用薑棗引藥,並用烏梅丸治療虛熱。
這樣半個月,嘔吐逐漸停止,吐血也停止了。病人病癒後勞累過度,脈象轉為頻數,內熱咳嗽並吐血,左側臥痛,出現了陰虛咳嗽的症狀。這是因為厥陰風木,內藏相火。陰陽同源,暫時用六味地黃湯滋補陰液,而且服用辛熱藥物一個多月,陰氣多少受損,不得不根據病情變化調整治療方案。服用半個月,熱退咳嗽止,脈象也不再頻數。虛熱剛退,中寒又發作,而且正值秋末,霍亂吐瀉流行,胸腹脹滿,脈象細緊,溫熱藥物難以使用,只能調理脾胃,等待病情好轉,半個月後才痊癒。
之後再用人參、白朮、當歸、赤芍、橘紅、茯苓、丹皮、石斛,平補半個月,氣血稍充,餘邪外解,全身長出疹子,奇癢難耐。這是因為夏天水中寒邪,化熱發於肌表。之前的各種症狀,到此全部消除,共治療了五個月,充分說明厥陰病寒熱混雜,邪氣出入無常。如果不是病人家屬信任我,專心按照我的治療方法,或是根據症狀、脈象,隨病情變化,靈活施治,怎麼能痊癒呢?
王汝振的僕婦,將近三十歲,冬天末患頭痛,沒有發熱惡寒等表證,以前的醫生用溫熱藥治療。三天後,頭痛加重,痛如裂開,小便頻數。我診脈,六脈弦緊而細,面色紅潤,這是厥陰頭痛。三陰經只有厥陰經頭痛,因為厥陰經的經絡絡於頭頂。檢查之前的處方是石膏、梔子,錯誤地使用了苦寒藥物,導致寒邪下注,陽氣上逆,面色紅潤是陽氣上逆,頭痛如裂。
而且婦人的厥陰經絡,內絡於廷孔。廷孔,是尿道口。寒邪客於內絡,所以小便頻數。幸好沒有厥冷下痢,邪氣還在經絡之中,就用桂枝、赤芍、細辛、生薑,以解經絡之邪,用附子、乾薑、吳茱萸、半夏,以溫暖裡寒,每天服用三劑。先出冷汗,後出熱汗,頭痛和尿頻都停止了。這是體質強健的人,裡氣不虛,所以邪氣容易消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