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圃醫案》~ 卷一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一 (10)

1. 傷寒治效

但久痛傷氣,須急扶陽,不宜疏氣。以附子、乾薑為君,肉桂、人參為臣,吳萸、甘草為佐。用生附子三錢,人參、乾薑二錢,肉桂、吳萸、甘草一錢,日三劑。三日後減一劑,又三日痛止而愈。

瓜鎮趙姓,傷寒半月餘,前醫發表攻裡俱備。已經兩下,心下痞硬,腸鳴下利,乾嘔心煩,形容瘦削,六脈沉細,前醫辭治。其母求救,予曰:胸痞硬而不痛,非結胸也。因兩下胃而氣逆,故痞硬,惟溫中瀉實一法可施,以甘草瀉心湯主之。用黃連、乾薑、甘草、半夏、大棗,二劑知,六劑即效。蓋前治之不如法,所以易效也。

方誕初孝廉,盛暑患咳嗽吐血,午後發熱,腹痛作瀉,病四五日,自以為虛損,覓廣三七治吐血,招余參治。診得脈弦細而緊,舌紫苔白,兩足冰冷,咳嗽血涎。余曰:此厥陰傷寒,非虛也,乃恣食生冷,畏熱貪涼,寒中肝經。肝主血,此厥氣上逆而吐血涎。形寒飲冷則傷肺,肺寒則咳。

冷飲注於下焦,則腹痛下利。擬用桂枝、細辛、赤芍、附子、乾薑、吳萸、半夏、茯苓、甘草。呈方令尊翁,未敢用藥,因藥太辛熱,不合病狀故也。幸其令岳主持,方敢投劑。服至三日,則得汗而熱退。再四劑咳瀉亦寧,而陰莖內痛。兼服烏梅丸煎劑,減去吳萸,加當歸、木通,合當歸四逆湯,又兩日,小便旋通,七日後步行於途矣。

仙柯族侄,秋杪內傷生冷,外感寒邪,形盛氣虛,中宮素冷,即腹痛作瀉,嘔吐發熱,里證多而表熱微。余初作太陰治,用蒼朮、炮薑、桂枝、二陳、香砂之劑。畏余藥熱,易醫用柴苓湯,至十日,寒邪直入少陰,漸變神昏不語,默默但寐,腸鳴下利,足冷自汗,筋惕肉瞤。復召治療,病勢已危,主用真武湯加人參、乾薑,回陽固脫。

眾醫議論不合,惟秦郵孫醫,以予不謬。令祖曉齋先生主持,堅托余醫。遂以真武湯本方,加人參三錢,乾薑二錢,附子三錢,日投三劑,汗瀉稍寧。其時令岳母曰:藥則效矣,奈熱不退何?余曰:此證以身熱為可治,若不熱則厥冷下利不止矣,故餘留熱醫也。照上藥服至三十劑,歷一旬始省人事,筋惕下利方止。

詢其前事,全然不知,後服理中湯匝月方起。蓋少陰病以陽為主,熱乃可治也。

吳非昨表侄,初夏喉痛,瘍醫不辨寒熱,用黃連四劑,喉痛止而變嘔吐,脅肋大痛,三四日不進米飲矣。令尊若翊兄,急迫商之於余。診其脈弦細而緊,此厥陰吐逆,外科謂之過關喉痹,因誤用苦寒直折,痹下結於胃口矣。先用烏梅丸三十粒,以開其寒熱格拒之邪。日進三服,至夜吐止而能納食矣。

即轉腹痛,手不可按,此上焦之寒,下注於中焦。急用四逆湯加桂苓人參,日進四劑,服附子一兩。如此六七日,腹大痛方止,尚微痛作瀉。後乃若翊兄自行調治而愈。

白話文:

傷寒治效

久痛傷氣,必須緊急扶助陽氣,不宜疏通氣機。方劑以附子、乾薑為主藥,肉桂、人參為輔藥,吳萸、甘草為佐藥。使用生附子三錢,人參、乾薑各二錢,肉桂、吳萸、甘草各一錢,一日三次。三日後減為兩次,再過三日,疼痛停止而痊癒。

瓜鎮趙姓之人,傷寒已超過半個月,先前醫生已使用發表和攻裡的方法治療,但效果不佳。現症狀為心下痞硬、腸鳴腹瀉、乾嘔心煩、形體消瘦,脈象沉細,先前醫生已放棄治療。其母請求救治,我診斷認為:胸部痞硬卻不疼痛,並非結胸。因為胃部兩側受阻,導致氣逆,所以出現痞硬,只有溫中瀉實的方法才能奏效,故以甘草瀉心湯為主方。使用黃連、乾薑、甘草、半夏、大棗,兩劑後見效,六劑痊癒。這主要因為之前的治療方法不當,所以才能迅速見效。

方誕初孝廉,盛夏時節患咳嗽吐血,午後發熱,腹痛腹瀉,病程四五天,自己認為是虛損,自行尋找廣三七治療吐血,後來請我診治。診脈弦細緊,舌紫苔白,四肢冰冷,咳嗽帶血痰。我診斷為厥陰傷寒,並非虛損,而是由於恣意食用生冷食物,畏熱貪涼,寒邪侵犯肝經。肝主血,寒邪導致厥氣上逆而吐血痰。寒飲侵犯下焦,則腹痛腹瀉。擬用桂枝、細辛、赤芍、附子、乾薑、吳萸、半夏、茯苓、甘草。將處方給其父親過目,但父親不敢使用,因為藥物太辛熱,與病情不相符。幸虧其岳父支持,我才敢用藥。服用三日後,發汗退熱。再服用四劑,咳嗽腹瀉也痊癒,但出現陰莖疼痛。於是又服用烏梅丸煎劑,去除吳萸,加入當歸、木通,合為當歸四逆湯,再服用兩日,小便通暢,七日後能行走。

仙柯族侄,秋天末尾因內服生冷食物,外受寒邪侵襲,外證盛而內虛,中焦素來虛寒,出現腹痛腹瀉、嘔吐發熱,裡證較重,表證較輕微。我最初用太陰病的治療方法,使用蒼朮、炮薑、桂枝、二陳、香砂等藥物。但他害怕藥物太熱,換了一位醫生用柴苓湯治療,十天後,寒邪直入少陰,漸漸出現神昏不語、默默嗜睡、腸鳴腹瀉、四肢冰冷自汗、肌肉抽搐等症狀。再次請我治療,病情已危急,於是主要使用真武湯加入人參、乾薑,回陽救逆。

眾多醫生意見不一,只有秦郵孫醫生認為我的診斷正確。其祖父曉齋先生也支持我的治療方案。於是按照真武湯的原方,加入人參三錢,乾薑二錢,附子三錢,每日三次,汗瀉稍減。這時岳母問:藥物有效,但為何發熱不退?我說:此症以發熱為可治之象,如果不發熱,則厥冷腹瀉不止,所以保留發熱,用藥治療。繼續服用上述藥物三十劑,十天才恢復神智,肌肉抽搐、腹瀉才停止。

詢問之前的病情,他完全不記得。之後服用理中湯一個月才康復。少陰病以扶助陽氣為主,發熱是可治的徵兆。

吳非的表侄,初夏時節喉嚨疼痛,外科醫生分辨不出寒熱,使用黃連四劑,喉嚨疼痛停止,但轉而嘔吐,脅肋疼痛劇烈,三四天不吃飯喝水。其父若翊兄,急切向我請教。我診脈弦細緊,這是厥陰吐逆,外科稱之為過關喉痹,由於誤用苦寒藥物,寒邪下注,結滯於胃口。先用烏梅丸三十粒,以解開寒熱交阻之邪。每日三次,至夜間嘔吐停止,可以進食。

接著轉為腹痛,腹部不能觸摸,這是上焦寒邪下注中焦。緊急使用四逆湯加入桂枝、茯苓、人參,每日四劑,服用附子一兩。如此六七天,腹痛劇烈才停止,但仍有輕微疼痛和腹瀉。之後由若翊兄自行調理而痊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