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素圃醫案》~ 卷一 (8)
卷一 (8)
1. 傷寒治效
若誤作痢治,身熱而痢,豈不殆哉。
吳佩六兄由歙暑月到揚,路受風邪,脈浮弦滑,頭疼身痛,寒熱而嘔。初一醫用桂枝、細辛、乾薑、附子作厥陰治,失之過重。繼余往診,作風暑夾食,以柴葛平胃投之,因而大汗。殊不知風暑之汗,不足畏也。浙醫曰:汗多亡陽,誤治之矣。急用人參、黃耆斂汗,勸其進食,六七日邪不解,日晡寒熱。
又作瘧治,用人參、何首烏截瘧,復增泄瀉矣。此景何翁之堂弟也。復招余治,雲系代彼里中覓地,家中妻子多人,倘不治,關擊匪輕,切囑甚力。余曰:此陽明病,須斷飲食,方敢經手。病家唯唯。復用十日前柴葛平胃等藥,因服首烏而作瀉,加入炮姜,寒熱漸輕。五日後積滯頻下,七八日霍然而起。
病者笑曰:省用人參銀數兩矣。
君榮族叔,居鎮江,年三十外,夏月患傷寒,初不知何證。服京口醫家藥,發汗過多,即小便難出。又用五苓散,服下旋通旋閉,點滴難出,少腹脹滿,頭汗時出,迎余渡江。脈虛大而遲,坐不能臥,氣微促,不小便者三日矣。余曰:此誤汗亡陽,非大劑人參不能救。時京口老醫黃石倉適至,余與彼兩議相同,遂用人參一兩,茯苓三錢,附子一錢。
服下合目片時,略有尿意,又進一劑微滴,夜又一劑,五更則頻頻而出,遂不禁矣。次日再以理中湯加茯苓、益智仁調治半月而康。後七年,中暑而病,尿又不通,力薄不能市參,終至不救。蓋此人縱欲,腎氣大虛,每病必攖此患。
瓜鎮侯公遴,深秋傷寒,始自以為瘧,飲食如常,寒熱漸甚。至七日方迎至,則陽明證矣。服藥五日,漸變神昏譫語,胸腹滿痛,舌乾不飲水,小便清長,轉為畜血證。遂用桃仁承氣湯,下黑血碗許,即熱退神清。次日忽小便不通,猶有點滴可出,用五苓不效,乃太陽藥也。
病者素清癯,年近六十,脈細而澀,此畜血暴下,陰氣必虛。經曰:無陰則陽無以化。原病陽明畜血,仍用陽明之豬苓湯,湯用阿膠,是滋陰血者也。以本方豬苓、茯苓、澤瀉、滑石、阿膠,而加桂枝、芍藥,以和營血,甫一劑,小便如湧泉矣。
方倫遠兄族弟,年未二十,自歙到揚,秋杪傷寒,先為揚城某醫所治,至八日迎余。診得脈弦而細,身微熱,足冷嘔逆,胸滿咳嗽喉痛,而吐血水,腹痛下利,陰莖內痛而尿血,夜則譫語。此證陰陽錯雜,寒熱混淆,乃厥陰經病也。檢前醫之中,乃柴苓湯也,辭不治。病人泣曰:我孤子也,家有老母,乞憐而救之。
予曰:此厥陰經病,宜表裡兼溫,使邪外解,前醫不識邪氣內搏,故嘔噦下利,厥陰主血,邪搏血,故上下皆出,用藥與前醫天淵,必須桂附,如不效,必歸怨於熱藥矣。倫遠答以大數決不歸怨。遂用桂枝、細辛、當歸、赤芍、乾薑、附子、木通、桔梗、甘草,薑棗為引,解肌溫里,以治身熱喉痛,腹疼下利,外用烏梅丸以治嘔噦吐血尿血,而祛寒熱混淆之邪。余以一念矜憐,遂忘旁議,不意竟以湯丸二藥,堅治半月而獲痊。
白話文:
傷寒治效
如果誤把傷寒當成痢疾治療,病人發燒又拉肚子,豈不是危險嗎?
吳佩六先生從歙縣在盛夏時節來到揚州,路上受了風寒,脈象浮弦滑利,頭痛身痛,寒熱交加還嘔吐。一開始一位醫生用桂枝、細辛、乾薑、附子等藥物,按照厥陰證治療,用藥過重了。後來我前去看診,判斷是風暑夾雜飲食不潔引起的,便用柴葛平胃散治療,結果病人出了一身大汗。殊不知風暑引起的汗,並不可怕。浙江的醫生說:汗出太多會傷陽氣,這是誤治啊!於是急忙用人參、黃耆收斂汗液,勸他進食,然而六七天后病情沒有好轉,每天下午都寒熱交替。
又有人誤以為是瘧疾,用人參、何首烏治療瘧疾,反而加重了腹瀉。這是景何翁的堂弟。他又請我治療,說因為替村裡找地,家裡妻子兒女眾多,如果治不好,後果不堪設想,再三懇求我。我說:這是陽明病,必須禁食,我才能接手治療。病人唯唯諾諾地答應了。我又用了十天前用的柴葛平胃散,因為服用何首烏導致腹瀉,所以又加入炮薑,寒熱的症狀漸漸減輕。五天後積滯頻頻排出,七天左右病就好了。
病人笑着說:省下了幾兩銀子的人參錢啊!
君榮的族叔,住在鎮江,三十多歲,夏天得了傷寒,一開始不知道是什麼病症。他服用京口醫生開的藥,結果出汗太多,小便就排出困難。又用了五苓散,服用後小便時通時不通,點滴難出,下腹部脹滿,時不時頭上冒汗,於是請我渡江前來診治。脈象虛大而遲,坐臥不安,呼吸微促,三天沒有小便了。我說:這是因為出汗太多傷了陽氣,不用大劑量的人參是救不了他的。當時京口的老醫生黃石倉也正好來了,我和他商議後意見一致,於是用人參一兩,茯苓三錢,附子一錢。
服藥後閉上眼睛一會兒,就稍微有點想小便的感覺,又喝了一劑,小便還是點滴,晚上又喝了一劑,到五更時就頻頻排尿,終於能正常排尿了。第二天再用理中湯加茯苓、益智仁調理半個月就痊癒了。七年後,他中暑生病,又小便不通,體力虛弱買不起人參,最終沒能搶救過來。因為這個人縱慾過度,腎氣大虛,每次生病都犯這個毛病。
瓜鎮侯公遴,深秋得了傷寒,一開始以為是瘧疾,飲食照常,寒熱的症狀逐漸加重。到第七天才請我診治,已經是陽明證了。服用藥物五天後,逐漸神志不清,胡言亂語,胸腹脹痛,舌頭乾燥不喝水,小便清長,轉變為蓄血症。於是用了桃仁承氣湯,下黑血一碗左右,熱退神清。第二天突然小便不通,雖然還能點滴排出,用了五苓散也不見效,那是太陽病的藥。
病人平時體質清瘦,將近六十歲,脈象細澀,這是由於蓄血突然排出,陰氣必定虛弱。經書上說:沒有陰氣,陽氣就無從化生。本來的病是陽明蓄血,仍然用陽明病的豬苓湯,湯藥中加了阿膠,這是滋陰養血的。用豬苓、茯苓、澤瀉、滑石、阿膠,再加入桂枝、芍藥,以調和營血,只服一劑,小便就如同湧泉一樣暢通了。
方倫遠兄的族弟,不到二十歲,從歙縣來到揚州,秋末得了傷寒,先是由揚州某醫生治療,到第八天才請我診治。診脈弦細,身體微熱,腳冷嘔吐,胸悶咳嗽喉嚨痛,吐出帶血的水,肚子痛腹瀉,陰莖內痛而且尿血,晚上胡言亂語。這是陰陽錯雜,寒熱混淆,是厥陰經的病。檢查以前的處方,是用柴苓湯,我拒絕治療。病人哭着說:我孤身一人,家裡還有年邁的母親,求您救救我吧!
我說:這是厥陰經的病,應該表裡兼顧溫補,讓邪氣從體表排出,之前的醫生不認識邪氣內攻的病機,所以導致嘔吐、呃逆、腹瀉,厥陰經主血,邪氣侵犯血液,所以上下都出血,用藥和之前的醫生差別很大,必須要用桂枝、附子,如果沒效,你一定會怨我用熱藥的。倫遠回答說絕不會怨我。於是用了桂枝、細辛、當歸、赤芍、乾薑、附子、木通、桔梗、甘草,用薑棗引藥,解表溫裏,治療發燒、喉嚨痛、肚子痛、腹瀉,外用烏梅丸治療嘔吐、呃逆、吐血、尿血,以祛除寒熱混淆的邪氣。我因為一時憐憫,忘記了旁人的議論,沒想到竟然用湯藥和丸藥兩種方法,堅持治療半個月就痊癒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