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大椿

《藥性切用》~ 卷之四下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下 (3)

1. 綠豆

性味甘寒,通行十二經;清濕熱,止煩渴,為利濕解毒專藥。其功在皮,去殼即壅氣。真粉:一名真粉,雖有和中退熱之功;但善解藥性,病人宜少食之。

白話文:

性味甘寒,在人體十二條經脈中均能運行;能夠清除體內濕熱,止渴殺菌消炎,是專門治療濕熱病和解毒的藥物。它的作用主要在皮膚表面,去殼後就會導致氣血壅塞。真粉:又名滑石粉,雖然有和中退熱的功效;但它擅長解除藥性,病人應少吃。

2. 豌豆

俗名小安。性味甘平,和中調胃,能止吐逆泄利,可煮飯中食之。

3. 蠶豆

甘澀性溫,補益中氣,澀腸實脾;能已久瀉。發芽則全不閉澀,香甘可口。

白話文:

味道甜中帶澀,性質溫和,能夠補充體內的中氣,收斂腸胃,增強脾臟功能;對於長期腹瀉有很好的效果。發芽後則完全不會造成腸胃堵塞,且香甜可口。

4. 豇豆

甘澀性平,補腎解毒,洵無滑腸之害。

5. 白扁豆

性味甘平,健脾消暑,止瀉除濕。消暑生用,健脾炒用。多食、久食,但能滯氣。花、葉:並能清暑和中,故暴痢宜用之。

白話文:

藥性甘甜,屬性平穩。能健脾胃,祛暑氣,止瀉痢,除濕氣。當用於消暑時,生用。用於健脾胃,應先炒過。多食或長期食用,容易造成體內氣機運行不暢。藥用花朵、葉片:都能消除暑氣,調和中焦,因此適合治療暴發性痢疾。

6. 黑穭豆

即馬料豆。甘澀性平,補腎解毒,活血除風。取皮去肉。解毒生用,補腎炒用。肉:善滑腸閉氣,不入湯藥。

白話文:

就是馬鈴薯。味道甘甜,性質平和,可以補腎、解毒、活血、袪風。使用時要去皮,不吃果肉。 若要解毒就直接使用,若要補腎則需炒過再用。馬鈴薯的肉質部分容易使腸道滑潤導致氣滯,所以不適合用於煎湯或藥物中。

7. 刀豆

性味甘溫,溫中止呃,勝於柿蒂,有益腎之功。

白話文:

性味甘溫,能夠溫暖中焦、停止打嗝,效果比柿蒂更好,還有益於腎臟的功能。

8. 黎豆

甘微苦溫,溫中益氣。多食令人悶。

9. 淡豆豉

性味甘平,入肺腎而解肌發汗;泄熱和中,為傷寒、溫疫、斑疹發散專藥。即細黑豆蒸罨成豉用。

白話文:

性情甘甜平和,能進入肺腎,並能疏解皮膚,促進汗液排出;清熱益中,是治療傷寒、溫疫、斑疹等疾病的特效藥。做法是將細黑豆蒸煮成豆豉後使用。

10. 大豆黃卷

一名豆糵。性味甘平,入脾胃而輕揚胃氣,解利濕熱,為治痹舒筋專藥。即黃大豆生芽,陰乾用。

白話文:

這是一種名叫豆櫱的藥材。它的性味是甘平,能夠進入脾胃,具有提升胃氣、袪除濕熱的作用,是治療風濕和舒緩筋絡的專用藥物。這種藥材就是黃大豆發芽後,經過陰乾處理使用的。

11. 豆腐

甘淡微寒,和胃清熱,降大腸濁氣。中寒者忌之。臭豆腐:降濁寬腸,較淡豆腐尤勝;惟市中俱雜石灰,則雖經久成塊,性燥不宜過食。

白話文:

甘味清淡微寒,能調和胃氣清熱,能降低大腸積滯濁氣。體質中寒的人不宜吃。臭豆腐:消除濁氣,促進腸道蠕動,比淡豆腐更好;但是市面上的臭豆腐大多摻雜石灰,即使久而久之變硬成塊,性味乾燥,不宜過量食用。

12. 陳廩米

甘淡性平,最能養胃快膈。煮汁煎藥,亦取調和脾胃之功。

13. 糯米粥

性味甘溫,溫胃益氣,除脾胃虛寒;止泄瀉吐逆;為溫養胃氣妙品。粳米粥:甘平益氣,養胃除煩,止渴,利溲,為資生化育神丹。

白話文:

  • 性味甘溫,溫胃益氣,除脾胃虛寒;止泄瀉吐逆;為溫養胃氣妙品。

具有甘溫的性質,可以溫暖胃部並增益元氣,消除脾胃虛寒的症狀;也能止瀉、止吐;是溫養胃氣的良藥。

  • 粳米粥:甘平益氣,養胃除煩,止渴,利溲,為資生化育神丹。

粳米粥具有甘平益氣的性質,可以養胃除煩,止渴,利尿,是滋補身體的良藥。

14. 蒸餅

性味甘平,消食開胃,通三焦,利水道。陳久者良。即小麥面酵糟發成,臘月寒食日並宜蒸之。

白話文:

性味甘平:小麥粉酵母具有甘甜和平和的性質。

消食開胃:它可以幫助消化和開胃。

通三焦:它可以疏通三焦,三焦是中醫中的一個概念,包括上焦(胸腔)、中焦(腹部)和下焦(盆腔)。

利水道:它可以利尿。

陳久者良:存放陳久的酵母更好。

即小麥面酵糟發成:小麥粉酵母是由小麥粉和酵母發酵而成的。

臘月寒食日並宜蒸之:在臘月寒食日(農曆十二月十五日)蒸食小麥粉酵母是適宜的。

15. 麵筋

性味甘涼,解熱和中。勞熱人宜淡煮食之。煎炙則性熱難化,無病人亦不宜過食。

白話文:

性味甘涼,能夠解熱和中。勞累發熱的人適合清淡烹煮後食用。但如果煎炒或烤製則會變得性熱難以消化,即使身體健康的人也不宜吃得太多。

16. 麥粉

即小粉。性味甘涼,和臟腑,通經絡。炒黑入醋煎煉成膏,消癰腫、湯火傷,俗名鐵箍散。

白話文:

小粉,又名滑石粉。性味甘涼,能調和臟腑,疏通經絡。把它炒黑,然後放入醋中煎煉成膏狀,可以消散癰腫、治療燙傷,俗稱鐵箍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