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大椿

《藥性切用》~ 卷之二中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中 (1)

1. 草部

(蔓草類)

2. 何首烏

甘苦微溫,益肝補腎,為平補陰血之良藥。有赤、白二種。黑豆拌,九蒸九曬用,修制忌鐵。腸滑者禁。亦有土拌炒用者。活血亦須曬炒,治痹宜之。

白話文:

甘甜微溫,有益於肝臟和腎臟,是滋補陰血的良藥。有紅色和白色兩種。用黑豆拌炒,經過九次蒸煮、九次曬乾,在修製過程中不能使用鐵器。腸胃滑溜的人應避免食用。也有人用泥土拌炒服用。活血也需要曬炒,適合治療痹症。

3. 菟絲子

甘辛微溫,入足三陰。強陰益精,為腎虛平補良藥。取子搗蒸作餅,或去油炒研用。

白話文:

這味藥性味甘辛微溫,能作用於腳部的三條陰經。它能夠增強陰液,補益精氣,是治療腎虛的良好補藥。使用時可以取其種子搗碎蒸製成餅,或者去掉油脂後炒製研磨使用。

4. 覆盆子

甘酸澀溫,補益肝腎;為固精、縮小便專藥。淘淨搗餅,或炒研用。葉:能收濕。為末,摻廉瘡濕爛。

白話文:

甜酸澀溫,能夠補充和增強肝臟和腎臟的功能;是專門用於鞏固精氣、減少尿頻的藥物。清洗乾淨後搗成餅狀,或者炒過後研磨使用。葉子:具有收斂濕氣的作用。磨成粉末,可以撒在潰瘍濕爛的地方。

5. 北五味

五味俱備,酸鹹為多。性溫,入手太陰血分,足少陰氣分。斂肺滋腎,專收耗散之氣,為喘嗽虛乏多汗之專藥。

白話文:

五種味道都具備,以酸和鹹為主。性質溫和,作用於手太陰經的血液部分和足少陰經的氣部分。能收斂肺部,滋養腎臟,特別擅長收斂耗散的氣,是治療喘息、咳嗽、虛弱和多汗的專用藥物。

6. 天門冬

甘苦大寒,入手太陰,兼入足太陰。清金降火,益水之上源,為虛勞挾熱,潤燥治咳之專藥。脾虛泄瀉者非宜。

白話文:

味道甘甜而略帶苦味,性質非常寒涼,主要作用於手太陰肺經,同時也影響到足太陰脾經。能夠清熱解毒、降火,補充體內的水分來源,是治療虛弱伴有熱症、滋潤乾燥、治療咳嗽的專用藥物。但是對於脾虛導致的腹瀉則不適合使用。

7. 百部

甘苦微溫,潤肺理嗽,治疳殺蟲。劈去心皮,酒焙用。

8. 馬兜鈴

苦辛微寒,輕虛象肺,入肺而清金治嗽,降氣定喘,為濕熱傷肺專藥。根:名土青木香,塗諸毒熱腫,亦治疝疾。

白話文:

苦辛微寒,藥性輕清通達,如肺經。歸肺經而能清金治咳,降氣平喘,是濕熱傷肺的專門藥物。土青木香是其根的別名,塗於各種毒瘡腫毒,也可以治療疝氣病。

9. 瓜蔞實

古名栝蔞。甘苦性寒,入肺、胃而消痰解熱,盪滌胸中垢膩。殼:主寬胸除熱。仁:主潤燥豁痰,為治咳專藥。炒研去油用,亦有生用者。腸滑均忌。

白話文:

古名稱為栝蔞。味道甘苦,性質寒冷,能入肺、胃,消痰解熱,清除胸中的汙垢和油膩。栝蔞的殼:主要作用是寬胸除熱。栝蔞的仁:主要作用是潤燥豁痰,是治療咳嗽的專用藥物。炒熟研磨後去除油脂使用,也有生用的。腸滑的人均忌用。

10. 天花粉

即栝蔞根粉。酸甘苦寒,降火止渴,潤燥滑痰。忌同栝蔞。

11. 土瓜根

古名王瓜。性味苦寒,瀉熱利水,為實熱壅滯之專藥。

白話文:

古代稱為王瓜的藥材,性味苦寒,具有清熱利水的功效,是用於治療實熱引起的壅滯症狀的專用藥物。

12. 白蘞

苦辛甘寒,瀉火散結,為斂瘡專藥。赤者同功,但走血分為異。

13. 山豆根

性味甘寒,入心肺而瀉熱解毒,為咽痛喉痹專藥。

14. 金銀花

性味甘涼,入肺腸而清金治痢,解毒除煩。葉:亦清肺,稍遜淨花。藤:名忍冬,乃清經活絡良藥,痹症挾熱宜之。

白話文:

它們花:味道甘甜涼爽,進入肺和腸之後能清肺治痢疾,解毒除煩。葉:也可以清肺,但效果稍遜於淨花。藤:名字叫忍冬,是用來清經活絡的良藥,痺症夾雜熱毒可使用。

15. 薔薇根

苦澀性冷,解濕熱毒氣,為瘡科外治專藥。子:名營實,性味稍溫,主治大略相同。

白話文:

苦澀性質偏寒,能夠清除體內的濕熱毒氣,是外科治療瘡瘍的專用藥物。營實的果實:名稱為營實,性質偏溫,主治的功能和苦澀大體相同。

16. 土茯苓

甘淡性平,滲利濕熱,解毒治瘡,為瘡科專藥。俗名冷飯糰,有赤、白二種,白者良。

白話文:

味道甘甜清淡,性質平和,能排除體內濕熱,解毒治療瘡病,是治療瘡病的專用藥物。俗稱冷飯團,有紅色和白色兩種,其中白色的效果較好。

17. 萆薢

甘苦性平,入足陽明、厥陰,解利風寒濕痹,為去濁分清專藥。有黃、白二種,白者良。

白話文:

這藥物味道甘甜微苦,性質平和,作用於足部的陽明經和厥陰經,能夠袪除風寒濕氣引起的痹症,是專門用來區分清除體內濁氣的好藥。這種藥物有黃色和白色兩種,其中白色的效果較好。

18. 防己

大辛苦寒,入足太陰,兼行十二經,瀉下焦血分濕熱。《十劑》曰:通可去滯,通草、防己之屬。但通草甘淡,瀉氣分濕熱;防己苦寒,瀉血分濕熱。一類有二種,治濕用漢防己,治風用木防己,為風濕腳氣專藥。乾腳氣,屬陰虛無濕者忌。

白話文:

大辛大寒的藥物,能入足太陰經,兼行於十二經脈,瀉除下焦血分濕熱。

《十劑》說:通能去滯,可選用通草、防己等藥。但通草甘淡,瀉除氣分濕熱;防己苦寒,瀉除血分濕熱。這類藥物有兩種,治濕用漢防己,治風用木防己,為風濕腳氣的專用藥。

如果是陰虛無濕的乾腳氣,忌用此類藥物。

19. 小木通

甘淡辛寒,入心、小腸經。降火利水,為熱淋尿痛專藥。妊婦勿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