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北山醫案》~ 卷中 (7)
卷中 (7)
1. 治某侯病之案
朝又曰:「此症服歸脾湯之候也。」(眾醫枉措,予大嘆服。)少頃,加藤氏傳命曰:「異功散雖能補土,胃口覺燥,加陳米何如?」眾感服。予走筆書曰:「幾句病因出自然,始知高傑拔群仙;延齡豈假俗人力,方信壺中別有天。」
晚脈左右五動,氣口似有生髮之機;人迎以下,似有疾在。
十二日。辰脈四動餘,不流利,按之渾渾然。侯脈從來,天晴則清,天陰則渾。予嘗試之,果驗。不知所以然而然也。
午,天霽。脈色清,五動弱。
未時。更衣濕硬相雜,多於常之倍。(出二次,一常一倍,小水清。)
申前,聞服白朮散。(全用甘草,其味甚甜。)少頃,腹左右少陽厥陰之分微痛,不喜重按。命一齋輕摩良久。侯曰:「此痛屬何因?」醫僉曰:「乃疝氣耳。」是夜三更,惡寒戰慄。半時餘,又發熱出汗。時半許,尊侯甚疲。侯曰:「食飲不知其味也。」
十三日。早脈五動半有奇,浮弱,兩尺極無根。
午後溏泄,色青。至晚數次,半夜一次。尊侯大疲。四末虛熱。摸之腹間,如爛絮無力。命一齋按摩。大慮中氣虛弱,小腹皮竭,恐成遺失耳。
晚脈五動半有奇,浮弱數而散無根。尊侯大疲。眾醫不及言候而退。欲進方藥,並無一草之上試,唯皺其眉,糊其口耳。
夜深,次君及家宰並諸武衛數十員,迫予撮藥上進。予何醫哉?敢嘗關係大任耶?固辭而退。前是午,諸武衛請次君上廳,召眾醫相議調治。或俯首,或默口,一無啟齒者。又召針醫元伯者。伯曰:「今日動氣止耳。腹雖軟弱,是藥力將應而然耶?」予曰:「爾言動氣者,蓋陶節庵所論之動氣歟?」
謂其人本有痞積,被庸醫誤試攻擊之劑,以致痞塊衝動奔走,築築然不息,如豚之奔。得其治則安,失其治則危之說也。方侯之動氣,不似前論新症,乃二十年舊疴,升浮降沉不時。況此番未有止治之法,何動氣一止如是耶?莫正氣內虧,氣血不能守衛,而邪氣亦無力以動?
因此外候假似寧靜乎?伯曰:「未可知也。」予因言於諸醫曰:「侯之違和,雖曰唯脈是診,由乎數變其候:或弦數浮滑,或微澀遲弱,或失上下機神,或無去來動盪;因藥攻補,因食多寡,隨早隨晚,並無一定之候者。想病勢之使然;及其精微,匪吾傮所明察,必也待其聖於醫,
神於脈者出,而後決矣。」閣是勿言。且論外候數端,與眾共議焉。侯之尊庚八旬,一也;動止常弱,動輒感傷,二也;容平肅燥,大失調理,三也;食飲減少,四也;日漸羸瘦,四肢骨立,五也;動氣不息,因時系動,六也;腳趺虛腫,七也;痞疝牽痛,痛則疲倦,八也;數成溏泄,
九也;痰飲時作,十也;天寒氣冷,時令不順,十一也;山野感傷,日經五旬,未有確治,變成數症,綿纏不脫,十二也;不得明醫,病由何痊?十三也。此數者,乃眾人目擊;不特醫者,雖樵牧亦知之為重病矣。其營衛氣血經脈臟腑之虛實,及乎氣運往復,土地異宜,標本得失。
白話文:
治某侯病之案
某侯之病,眾醫束手無策,我診斷為脾胃虛弱,應服用歸脾湯。稍後,加藤氏詢問是否可在異功散中加陳米以緩解燥熱,眾醫皆認可。我則在旁寫道:「病因自然顯露,方知高超醫術非凡人所能及,長壽之道不在尋常藥方,壺中自有天機。」
傍晚脈象,左右脈搏各五次,似有生機,但人迎脈以下,似有病灶。
十二日,辰時脈搏四次餘,不流利,按之渾濁。侯之脈象向來晴天清,陰天渾濁,我驗證後果然如此,其理卻不知。
午后天晴,脈象清,五次脈搏,但較弱。
未時,更衣後身體濕冷交雜,比平常多一倍,小便兩次,每次量為平常的一倍。
申時前服用白朮散(全用甘草,味甚甜),不久,腹部少陽、厥陰交界處輕微疼痛,不喜重按。命人輕輕按摩許久,侯問痛因何起,眾醫皆說是疝氣。是夜三更,侯感惡寒戰慄,半小時後發熱出汗,半小時後,侯甚疲倦,自述飲食無味。
十三日,清晨脈搏五次半,浮弱,尺脈無根。
午後腹瀉,大便色青,至晚數次,半夜一次,侯甚疲倦,四肢虛熱,腹部摸起來像鬆散的棉絮,無力。命人按摩,擔心侯中氣虛弱,小腹肌肉衰竭,恐成遺失。
傍晚脈搏五次半,浮弱散亂,無根。侯甚疲倦,眾醫無言而退。想進藥方,卻無一藥可試,眾醫只能皺眉嘆氣。
夜深,次君、家宰及數十名武衛官催促我開方,我怎敢冒然擔此重任,堅辭而退。此前午時,武衛官請次君召集眾醫商議,眾醫或低頭不語,或默然不答,無人發言。又請來針灸醫生元伯,元伯說:今日脈象氣機停止,腹部雖軟弱,卻是藥力將要生效的徵兆。我說:你所說的「動氣」,大概是陶節庵所論述的「動氣」吧?
我認為侯本有痞積,被庸醫誤用攻伐之劑,導致痞塊衝動奔走,如同豬奔一樣不停。得其治則安,失其治則危。但侯的「動氣」與陶節庵所論述的新症不同,而是二十年的舊疾,升降浮沉不定。況且這次並無停止的治療方法,何以氣機停止如此?應是正氣內虛,氣血不能護衛,邪氣也無力活動,所以外在症狀看似平靜。元伯說:未必如此。我便對眾醫說:侯的疾病,雖說唯脈是診,但脈象變化多端,或弦數浮滑,或微澀遲弱,或失上下機神,或無去來動盪,因藥物攻補、飲食多少,隨早隨晚,皆無一定規律,想是病勢使然,其精微之處,非我所能明察,必待聖於醫、神於脈者才能斷定。因此,暫且不談此,且論外在症狀幾端,與眾人共同商議。侯年已八十,一也;動則傷神,二也;面色枯燥,調理失度,三也;飲食減少,四也;日漸消瘦,四肢枯瘦如柴,五也;動氣不止,時有發作,六也;腳踝浮腫,七也;痞塊疝氣牽引疼痛,疼痛則疲倦,八也;多次腹瀉,九也;痰飲時作,十也;天寒氣冷,時令不順,十一也;山野受寒,經月未愈,病情加重,十二也;未遇明醫,病情難以痊癒,十三也。這幾點,是眾人皆可見的,不僅醫生,連樵夫牧童也知道這是重病。其營衛氣血、經脈臟腑之虛實,以及氣機運行往復、地域差異、治療的標本得失等等,皆需仔細考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