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北山醫案》~ 卷中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中 (5)

1. 治某侯病之案

腹有礙滯,青陳以平之。茯苓之加,寧其神志,導其丙丁,消其聚飲,清其水也。白朮之去,解在前篇。(上藥一貼一錢三分之二)

二十九日。晚脈五動,和利似滑。腹間動氣微,腎間動氣浮,左腹沖者緩。侯曰:「晡後覺鳩尾下寬暢,不日能進食耳。」(是午後養庵診候附耳良久)

十二月朔旦。脈六部機神蕩動,按之似滑,舉之和緩五動許矣。可菊曰:「五更巨闕下微痛,瞬間寧定耳。」按腹間動氣少許,在中脘、建里間。(一齋子曰:「子果不諳常法調理也。侯意若是,予何敢進?」曰:「豈然哉!」予走筆以答:「既有降邪手焉,無復正才?五湖煙景好,容我問陶來。」)

愚謂:自違和前五六日,邪勢甚剛,變症數出。幸藥力行,正氣立復。後五六日,或藥或停,唯待進膳而後已。今也附諸常侍醫員,依常日調理,則不失其常法耳。譬之帥之克徵,凶盜伏首,唯其約法安民矣。克徵者,帥之事也;安民者,吏之役也。出帥入吏,吾豈敢能!非未學也,乃不諳其常套也。

今盜已伏,唯民是安。吏盡其法,民若反為盜,乃吏之失也,非帥之過也。知言者,鑑諸。

晚脈左五動,右五動半;按之有力,舉之似澀。(疑何事耶?問諸左右,不言。)按之腹間建里有塊,碌碌而響;期門不容水分;俱有動氣,獨中脘、建里最甚。(未時泄而少)

二日。辰時脈五動余,按之肌肉,而得似靜。僉曰脈和,予謂少氣。

未時更衣,多於常倍,色赤黃,不成塊二次。(一常一倍)

晚脈五動似靜。僉曰:「和,比之數日脈候,今晚大好。」獨加藤氏為最。予出謂人曰:「脈數減動,莫因便後腸胃無物而然歟?」明理論曰:「病之虛實也,出者為虛,入者為實。」自達和十餘日,進膳甚少,胃乏水穀精氣耳。前泄四次,昨行一次,晡又大通質粕,唯恐倉廩受盛傳導數官失職,而不能留水穀矣。經曰:「胃滿則腸虛,腸滿則胃虛。更虛更滿,故氣得上下,五臟安定,血脈和利,精神乃居。」

晚診似和,由欠穀氣,使血脈虛而然耶?加藤氏曰:「動氣靜矣。」予曰:「精氣少,中氣將憊耳。」

子夜後胸腹痛,時半許。

三日。脈五動余,細滑。動氣自丹田起臍旁,中脘不容俱動,左期門尤盛。足趺陽脈浮弱,太谿微。(足趺少浮)

侯曰:「口乾咽燥甚矣。」良久曰:「無一點食氣矣。」(加藤氏傳言:自今日服養庵藥。)

晚脈五動零,細滑。僉曰:「幸脈如常矣。」侯曰:「脈既和,膳焉不爽?」僉曰:「天寒雪凍,因之不順也。」予曰:「言脈寬者,稍與病相稱也。脈似沉和,乃少膳,及更衣之多,因之如是耳。自朔晚大同小異,動數未減矣。」

侯曰:「如是。」(二十三日進參朮膏,大補中土者,唯慮其虛弱而有此趺浮耳。)

四日。辰時脈五動,似和靜,少上下去來機神。

白話文:

治某侯病之案

某侯腹部阻塞不通暢,用青陳藥方使其平復。加用茯苓,以安神定志,疏通氣血,消除積聚的飲邪,清利水濕。白朮則根據前次治療方案停用。 (第一次用藥劑量:一錢三分之二)

二十九日傍晚,脈象五動,和緩有力,略帶滑利。腹部略有氣動,腎區氣動浮淺,左腹部衝脈處跳動緩慢。侯說傍晚覺得鳩尾穴下方寬暢舒適,不久就能進食了。(這是下午在養庵診脈後,侯久久詢問病情)

十二月一日,脈象六部皆有氣機跳動,按之滑利,舉之和緩,約五動左右。侯說五更時分巨闕穴下方略微疼痛,但很快就好了。按壓腹部,可感覺到輕微氣動,主要在中脘和建里穴附近。(一位齋子說:「您如果不懂得按照常規方法調理,侯爺心裡會有意見的。」我回答說:「怎麼會呢?」於是寫下這篇記錄,既有攻邪的措施,也不失調補的原則。就像五湖煙景一樣,容我慢慢調理。)

我认为自侯爷病情惡化前五六天,邪氣非常盛,症狀變化多端,幸好藥力有效,正氣得以恢復。之後五六天,或用藥或停藥,只等他進食後再作調整。現在已將病情轉交常侍醫員,按日常方法調理,應該不會出問題。這就好比打仗,將軍克敵制勝,盜賊伏法,關鍵在於約束法令,安定百姓。克敵制勝是將軍的責任,安定百姓是官吏的職責。出征打仗是將軍的事,治理百姓是官吏的事,我哪敢擅自越權?不是我不會,而是我不懂他們的慣常做法。

現在盜賊已伏誅,只剩下安撫百姓。官吏依法行事,如果百姓反而又成了盜賊,那就是官吏的失職,不是將軍的錯。明白道理的人應該能以此為鑑。

傍晚脈象,左脈五動,右脈五動半,按之有力,舉之略澀。(不知道是什麼原因,詢問左右,他們也不說) 按壓腹部,在建里穴附近摸到一塊硬塊,按之有碌碌的響聲,期門穴處也感覺不到水分,都有氣動,但中脘和建里穴處最為明顯。(未時小便一次,量少)

二日辰時,脈象五動餘,按之肌肉豐滿,感覺很靜,大家說脈象平和,我認為是氣少。

未時更衣,量比平常多一倍以上,顏色赤黃,不成塊狀,一共兩次。(一次平常量,一次加倍)

傍晚脈象五動,似靜,大家說比前幾日的脈象平和多了,加藤氏尤其這麼認為。我出來告訴大家,脈象跳動減少,是不是因為大便後腸胃空虛造成的?明日再理論,疾病的虛實,排出的是虛,吸收的是實。自從病情好轉十多天以來,進食很少,胃缺乏水穀精氣。之前瀉了四次,昨天瀉了一次,傍晚又大便一次,排出很多糟粕,擔心是胃腸吸收和傳導功能失調,不能留住水穀精氣了。經書說:胃飽則腸虛,腸飽則胃虛,虛實交替,所以氣才能上下流通,五臟安寧,血脈通暢,精神才能安穩。

傍晚診脈,脈象似乎平和,是不是因為缺乏水穀之氣,導致血脈虛弱呢?加藤氏說氣動已經平靜了,我說精氣不足,中氣將要衰竭。

子夜後,胸腹疼痛,持續半個多小時。

三日,脈象五動餘,細滑,氣動從丹田起,沿著臍旁向上,中脘和建里穴處都有氣動,左期門穴處尤為明顯,足趺陽脈浮弱,太谿穴脈象微弱。(足趺陽脈略浮)

侯說口乾舌燥很嚴重,過了好久說:「一點食慾也沒有了。」(加藤氏轉述,從今天開始服用養庵的藥方)

傍晚脈象五動零,細滑,大家說幸好脈象如常。侯說脈象平和了,飲食也正常了。大家說天氣寒冷下雪,所以才不順暢。我說脈象寬緩,與病情略相符,脈象似乎沉穩平和,是因為飲食少,以及更衣次數多的緣故。從初一晚上開始,病情變化不大,脈象跳動次數沒有減少。

侯說是的。(二十三日服用參朮膏大補中土,只是擔心他身體虛弱,所以才出現足趺陽脈浮弱)

四日辰時,脈象五動,似平和靜止,上下氣機跳動減少,大家說病情大好,氣動沒有停止。

傍晚脈象與辰時相似,大家說平和。我出來告訴大家,意見不一致,氣動與早晨一樣。侯說吃東西就會脹,不知道是什麼道理。我說這不是我等小人所能理解的。(養庵獨家主藥方,沒有參考依據)侯說是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