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北山醫案》~ 卷中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中 (4)

1. 治某侯病之案

二十六日。卯時末,左五動流利,關帶弦滑;右和,關有弦形。左腹有氣,自五樞上循天樞左旁,直至期門而動。小水自昨不清,食飲如前,雖進不爽矣。愚按:左關弦滑,肝邪使然也。腹左氣動,木氣獨專也。小水不清淨,腑不潔也。右關脈弦,且食飲不爽,乃木氣干乎土而胃氣未周也。

原有疝症。乘其勢衰,左之右之,變其症也。雖然尊年積病,不可猛攻。待其勢退,肝氣復正,脾不受克,自然飲食爽快矣。古曰:「窮寇勿追」是也。(是午停參朮膏)

申時,脈五動和。然而六部中尚在弦勢,且停湯藥,以飲食調理中氣。

二十七日。辰時脈左關帶弦滑形,餘部和。(是夜熟睡)侯問曰:「據眾醫診候,脈既自昨和順,何其飲食不爽耶?」曰:「言尊診和者,就其症因而謂也。肝部弦滑,乃知餘邪未盡也。雖然有說焉。《難經》曰:『少陽之至,乍大乍小,乍短乍長。』《難經》曰:『少陽之氣,王於冬至後六十日。』陽氣尚微,陰氣未退,故長數為陽,疏短為陰,而進退未定也。(《察病指南》曰:獨左手關脈如此,則謂之少陽膽脈。)脈既見少陽生髮之機,內養其精氣,外調其飲食,則可以指日復元耳。」(午上參朮膏一分半,生薑五分,煎湯下。)

夜酉時,脈六部和五動,左關少有弦形。

二十八日。辰時,脈六部機蕩有弦形,左關弦滑,右尺有力。侯曰:「清晨漱口誤吞熟水,因欲和其水,就食稀粥而使然耶?」

午後,六部寧靜五動。(小水清,大便固。)

酉初,六部流利。左關些弦,少有動氣在上脘左旁。予曰:「一連停服三日,飲食如前不爽,怠倦不已,又且好睡,可勿藥乎?」醫曰:「累年病後如是,過乎數日後,漸得痊而進膳耳。」曰:「是何言哉!君年氣弱,年不及年,月不似月,束手而待痊,無乃欠主張乎?藥有常服、久服、進食養補之品。倘專患不食,亦以隨症施治,何況高年病後,闕其調理之法耶?」

加藤氏曰:「昨晡進膳少許,至更深不消,滯於胃口而脹。命一齋按摩少頃。」侯曰:「胃口寬矣。」可菊診脈數。至丑時,寒熱作,少頃寢汗,遂進稀飲少許,而睡矣。予曰:「昨若進藥補養,不至於此也。」

二十九日。診得脈五動浮,左似和而滑,右似和而微滑。醫僉曰:「脈和。」予曰:「不及六部,少機神,而上下去來之勢微矣。」按腹,左右寬闊,唯中脘有滯氣,似礙指而響碌碌。甫元曰:「朝來按腹,欠上下之氣脈耳。」予曰:「指哉乎!」泉庵曰:「痰之聚,氣之滯也。痰聚則滑,氣滯則欠神矣。」

予頷之。醫議進藥。予曰:「就前方治中湯。」(人參、乾薑、陳皮、青皮、甘草、茯苓、母姜三分。)醫曰:「去白朮加茯苓,何謂也?」予考其方曰:「參苓甘草,四君之純良,古人以之調氣弱;陳皮、國老二味之甘平,局方以之消痰聚;青皮之用何?一以平左氣之專,一以安脾下食;乾薑之佐焉,一以退虛熱與寒,一以調養天和。析而論之:數日食阻,賴以二皮,乃丹溪良法;半夜寒熱,用以二姜,亦本草明訓;脈欠機神,參甘以補之。」

白話文:

治某侯病之案

二十六日卯時末,左側五脈流利,關脈弦滑,右側脈象平和,關脈略有弦狀。左腹部有氣體運行,從五樞穴向上沿著天樞穴左側,直到期門穴,都感覺氣在動。小便從昨天開始就不清澈。飲食如常,雖然進食但並不舒暢。我分析認為,左側關脈弦滑,是肝邪作祟;左腹氣動,是肝木之氣過盛;小便不清,是腑臟不潔;右側關脈弦,且飲食不爽,這是肝木之氣克伐脾土,胃氣尚未調和。

患者原有疝氣,趁病情稍緩,症狀又轉移到左右兩側,變換了症狀。雖然患者年事已高,病程較長,不宜猛烈攻治,應待病情緩解,肝氣恢復正常,脾胃不受肝氣克制,自然飲食就舒暢了。古人云:「窮寇勿追」,正是這個道理。(午時停服參術膏)

申時脈象五脈平和,但六脈之中仍有弦勢。暫停湯藥,以飲食調理中氣。

二十七日辰時,左側關脈弦滑,其他脈象平和。(是夜熟睡)侯問道:根據眾多醫生診斷,脈象從昨天起就平和順暢,為何飲食仍然不舒暢呢?我回答說:各位醫生所說脈象平和,只是就當時的症狀而言。肝部脈弦滑,說明餘邪未盡。雖然有這種說法,《難經》說:「少陽之至,乍大乍小,乍短乍長。」《難經》又說:「少陽之氣,旺於冬至後六十日。」

現在陽氣尚弱,陰氣尚未完全退去,因此脈象長數為陽,短數為陰,進退不定。(《察病指南》說:只有左手關脈如此,則稱為少陽膽脈。)脈象已顯示少陽生髮的徵兆,內在調理精氣,外在調養飲食,即可指日康復。(午時服參術膏一分半,生薑五分,煎湯服用)

酉時六脈平和,五脈有力,左關脈略有弦狀。

二十八日辰時,六脈脈象活躍,略帶弦狀,左關脈弦滑,右尺脈有力。侯問道:清晨漱口誤吞了涼開水,為了和胃,又吃了點稀粥,所以才這樣嗎?

午後六脈平和,五脈有力。(小便清澈,大便正常)

酉初六脈流利,左關脈略有弦,上脘左側略感氣動。我說:連續停服三日藥物,飲食如常但不舒暢,倦怠不止,而且嗜睡,可以不用藥了吧。醫生說:多年疾病痊癒後都是這樣,過幾天後會逐漸好轉,飲食也會恢復正常。我說:這是什麼話!您年紀大了,元氣虛弱,一年不如一年,一月不如一月,只是等待自愈,豈不是欠缺積極的治療措施嗎?藥物有常服、久服的,也有進食補養的,如果單純因為疾病而不進食,也要根據症狀施治,何況是老年人病後,又缺少調理的方法呢?

加藤氏說:昨天傍晚進食少量食物,到深夜還未消化,滯留在胃中脹滿。命人按摩片刻,侯說:胃部舒服多了。於是再診脈,到丑時寒熱交作,片刻後出汗,於是喝少量稀粥,然後睡著了。我說:如果昨天服用補養藥物,就不會這樣了。

二十九日診脈,五脈浮,左側脈象似平和而滑,右側脈象似平和而微滑。醫生們都說:脈象平和。我說:不及六脈,少有神氣,升降之勢微弱。按壓腹部,左右寬闊,只有中脘部位有氣滯,好像阻礙手指,並有咕嚕咕嚕的聲音。甫元說:早晨按壓腹部,缺少上下之氣脈。我說:說得對!泉庵說:這是痰飲凝聚,氣機阻滯。痰飲凝聚則脈滑,氣滯則缺乏神氣。

我表示贊同。醫生們商議用藥,我說:用前方治中湯。(人參、乾薑、陳皮、青皮、甘草、茯苓、母薑各三分)醫生問:去掉白朮,增加茯苓,這是什麼意思?我解釋這個方子說:

參苓甘草是四君子湯的精華,古人用它來調和氣虛。陳皮、半夏是二陳湯的甘平之品,局方用它來消痰飲。青皮的功用:一是平肝木之氣過盛,一是安脾胃助消化。乾薑的功用:一是退虛熱和寒邪,一是調和陰陽。分析一下,數日飲食不暢,靠陳皮、半夏來解決;半夜寒熱,用乾薑來解決;脈象缺乏神氣,用人參、甘草來補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