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北山醫案》~ 卷上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12)

1. 卷上

孰不謂其膿既泄,氣血乃虛,只宜純補哉?

【背瘍癰毒】阪陽糶米小倉店年六旬許,患背癰。其瘍初發時,先於七椎之傍,重著而癢;使婢爬之,其癢不已;因取艾灸之,而不覺痛;因求外科處治。外科艾灸貼敷,初如豆大,三兩日如掌大,五七日小盆大;至十餘日,乃發腫。上自三椎,下至一二椎,其闊六七寸許。其腫不高,亦不光澤。

法眼元真疑是疽。初用化毒,次內托,復兼用獨參湯五七錢許。病者胸腹䐜脹,妨礙飲食;且手背足趺微腫。其子恐生變症,冀請予診。脈之輕緩重緊。予投和劑熟料五積散去麻黃加人參。每服三錢;生薑大棗各三分;羌活黃柏各二分;水一盞半,煎一盞去滓溫服。

或問其所以。予曰:東垣先生曰:生氣通天論云:「營氣不從,逆於肉裡,乃生癰腫。」陽陽應象論云:「地之濕氣,感則害人皮肉筋脈。」是言濕氣外傷,則營氣不行。營衛者,皆營氣之所經營也。營氣者,胃氣也,運氣也。營氣為本,本逆不行,為濕氣所壞,而為瘡瘍也。此邪不在表,亦不在裡,唯在其經中道病也。已上內經所說,俱言因營氣逆而作也。遍看瘡瘍論中,只言熱化為膿者也。蓋有言濕氣生瘡,寒化為熱,而為膿者,此瘡瘍之源也。宜於所見部分,用引經藥,併兼見證中分陰證陽證,先行營氣,是其本也。標本不得,則邪氣不伏。言一而知百者,可以為上工矣。由是言之,腫發不高,亦不光澤;雖多服參耆補托,其脈仍緩或緊者,乃濕氣所壞而為瘡瘍,寒化為熱而為膿者也。經所謂「治病必求其本」,吾故用之,欲成其事也。或唯然。於是使服三十餘貼。其瘍將愈時,加黃耆倍人參。又三十餘貼收功。

【腰脊生瘍】門人元貞子,壯年遷居新宅,日應世事,夜讀醫經,勤勞日久,腰脊間發出一瘍。大如碗許,腫不高起,色不光赤。托外科付貼,自用調理多時。膿水將盡,不能生肌收口。請教於予。予問用藥始末。貞曰:「依方書之例,先用解散,次用托裡;自知血氣未甚虛耗,所以未服純補人參湯耳。於今多日,不生新肌,且瘀肉未盡。外科雖累易去瘀生新之藥,而不能成功。為之奈何?」予診之沉緩。遂教用熟料五積散加人參,少充獨活皂角針為引用。服未及五十貼,其瘍痊安。此與米價之瘍相若也。但因年之壯老,費工有多少之殊耳。

白話文:

[卷上]

一位六十多歲的病人,患有背癰。初期在第七椎骨附近出現重著瘙癢,病人讓婢女抓癢,仍止不住,於是艾灸,卻不覺得痛。後來求助外科醫生,外科醫生用艾灸和敷貼治療。起初如豆粒大小,三兩日後如手掌大小,五六日後如小盆大小,十多天後腫脹,從第三椎骨到一、二椎骨,寬六七寸,腫脹不高,也不光澤。醫生懷疑是疽,先用化毒藥,然後內托,並服用獨參湯。病人胸腹脹滿,影響飲食,手背和足背微腫。家屬擔心病情惡化,請求診治。脈象輕緩而重緊,醫生開了熟料五積散去麻黃加人參的方劑,每次服用三錢,生薑、大棗各三分,羌活、黃柏各二分。

醫生解釋說,根據《東垣先生生氣通天論》,營氣不通,逆行於肌肉組織內,就會生癰腫;《陽陽應象論》說,地上的濕氣入侵,就會損害人體的皮膚、肌肉和筋脈。也就是說,濕邪外侵,導致營氣運行不暢,營衛氣血都依靠營氣來運行,營氣來源於胃氣和運化之氣。營氣是根本,如果根本逆亂不通,被濕邪損壞,就會導致瘡瘍。這種邪氣不在表層,也不在裡層,只在經絡中間,這與《內經》所說的因營氣逆亂而發病的說法相符。瘡瘍論中多說熱邪化膿,但也有濕邪生瘡、寒邪化熱而化膿的說法。此病的根本原因在此,所以應該在患處使用引經藥,根據陰陽虛實,先調理營氣,這是根本。如果標本不治,邪氣就不會消除。

醫生認為,腫脹不高,也不光澤,即使服用大量人參、黃耆等補益藥物,脈象仍然緩或緊,就是因為濕邪損傷,寒邪化熱而化膿。所以要從根本入手治療。病人服藥三十多貼後,瘍將要痊癒時,加倍黃耆,人參劑量不變,又服藥三十多貼,病就好了。

另一位壯年病人,因搬新家,工作繁忙,晚上又讀書,勞累過度,腰脊間長了一個碗口大小的癰瘍,腫脹不高,顏色也不紅亮。經過外科治療,膿水將盡,但不能長出新肉收口。病人詢問後,醫生得知病人先用解散藥,後用托裡藥,自己認為氣血沒有很虛弱,所以沒有服用純補的人參湯。經過長時間治療,還是沒有長出新肉,瘀血也沒有去除乾淨。

醫生診脈沉緩,於是建議用熟料五積散加少量人參,再加獨活、皂角刺。服藥不到五十貼,癰瘍痊癒。這與前面米商的病例相似,只是因為年齡和勞動程度不同,治療時間略有差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