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北山醫案》~ 卷上 (10)
卷上 (10)
1. 卷上
煎成服之。元氣彌弱,手足不能舉動。有一世家與渠近鄰,又與之雅好。時適予過門,就拉予同往看病。予診其脈甚微,聞其呼吸不紊,乃大聲曰:「性有性有!子平素喜飲冷酒不悟,有今日之事乎?」渠脈脈不言。予於是用茅花一錢五分,揀參一錢五分,以河水二鍾,煎一鍾。
徐徐服之。即日服一貼;次日又服二貼,進些稀粥。第三日脈色稍和,又教服二貼,與淡粥鯗魚。如此補養十日許而安。本當多養數日,填補血氣;因渠素惡藥氣,故已之,而擇谷果肉萊,充其倉廩而已。良由年壯氣行而自愈也。或問:「失血過多,奈何不令多服補氣養血之劑,而只服人參不及三兩?」
曰:「即便止藥,無乃阿順人情乎?經曰:『臨病人問所便。』渠既不便服藥,豈宜強之乎?予所以擇其谷果肉菜者,正為此也。《藏氣法時論》有曰:『五穀為養者,養生氣也;五果為助者,助其養也;五畜為益者,益精血也;五菜為充者,實藏府也。』經所謂氣味合而服之,以補精益氣。
此五者各有所利,此聖言可師也。又聞之先師云:『藥之治病,因毒為能。毒也者,以氣味之有偏也。蓋氣味之正者,穀食之屬是也,所以養人之正氣;氣味之偏者,藥餌之屬是也,所以治人之疾病也。』《五常政大論》曰:『大毒治病,十去其六;常毒治病,十去其七;小毒治病,十去其八;
無毒治病,十去其九。穀肉果菜,食養盡之,無使過之,傷其正也。不盡,行復如法云云。』由是言之,用治之法,在醫者眼力定奪。或有未盡,再行前法,以漸平之,寧從乎小心之謂也。
【瘡瘍】 泉州藤井法橋道安老母,七十三歲,庚戌仲春,發瘍在京門帶脈之分,大五寸許。法橋昆仲四位,俱顯醫名於時也。昆仲相議,先用呂洞賓仙傳化毒湯,次用托裡消毒散,再用精要十宣散;一外科為之敷貼。潰後膿汁清稀,瘡口乾燥不赤而黯,咽膈不利,咳嗽黏痰。其仲子北村救齋,與予鄰居於阪陽,
請求赴泉,為母診視。脈之虛弦。予謂諸昆仲曰:「令壽堂年過古稀,發瘍至今,潰膿多日,血氣必虧,須進獨參湯,大補元氣;間用十全散,或增溫中托裡之物,或投消痰化毒品,緩緩圖之。且元陽未至敗絕,飲食不減常日,治不失法,回生可期矣。」脈之虛弦,老者之常例;
潰瘍之當然也。但發於少陽多氣、少血之地,似為可慮於收合之際。然而瘡口雖闊,根盤似淺,可以動搖;得補托之內服藥,灸之外施,或可移於太陽背部,未可料也。法橋昆仲眼眼相覷,唯唯低首而已。予曰:「外科書所謂瘡瘍灸法,有回生之功。若未潰,則拔引郁毒;已潰,則補接陽氣,
祛散其邪,瘡口易合,其功甚大。東垣亦云:『毒氣沉伏者,或年高氣弱,若服克伐之劑,氣血愈虛,膿因不潰,必假火力以成全功也。』遂教以附子為末,唾津和作餅,厚三分,安瘡上,以艾炷灸之;使微熱,不可令痛。干則易之,如困則止。日灸三度;夜以太乙膏,每一兩加石菖蒲末、硫黃末各一錢。」
白話文:
[卷上]
病人服藥後病情好轉。元氣極度虛弱,手腳無法動彈。一位世家子弟與病人是近鄰,且交情甚篤,恰巧當時我路過他家,便被拉著一同去看病。我診其脈象極微弱,但呼吸平順,於是大聲說道:「有救!有救!你平常喜歡喝冰涼的酒,卻不自知,才會落到今天這個地步吧?」病人默默無言。我於是用茅花一錢五分、黨參一錢五分,以河水兩盅煎成一盅。
慢慢地服用,當天服一帖,第二天服兩帖,再吃些稀粥。第三天脈象稍見和緩,我又開了兩帖藥,並讓他吃些稀粥和鯗魚。如此調養十天左右,病情便好了。本應再調養幾天,以補充血氣,但因病人素來不喜藥味,所以我便停止了藥物治療,改用穀物、水果、肉類和蔬菜來滋養他。主要還是因為他年紀輕,氣血運行良好,所以得以自行痊癒。
有人問道:失血過多,為何不讓他多服用補氣養血的藥物,只服用不到三兩的人參就停藥了,難道是遷就病人的喜好嗎?我說:《傷寒雜病論》有云:「診病時要詢問病人的意願。」病人既然不願服藥,豈能勉強他?我選擇穀物、水果、肉類和蔬菜,正是出於此因。藏氣法時論記載:「五穀為養,養生氣也;五果為助,助其養也;五畜為益,益精血也;五菜為充,實藏府也。」經書所說的「氣味合而服之,以補精益氣」,這五種食物各有益處,這是聖賢的教誨,值得學習。
我又聽先師說:藥物治療疾病,是依靠藥物的毒性才能起效。所謂毒性,是指藥物氣味偏頗。氣味平和的,是穀物食物之類,用來滋養人體的正氣;氣味偏頗的,是藥物之類,用來治療人體的疾病。五常政大論記載:「大毒治病,十去其六;常毒治病,十去其七;小毒治病,十去其八;無毒治病,十去其九。」穀物、肉類、水果、蔬菜,要充分利用來滋養身體,但不可過量,以免損傷正氣。不夠的話再依照同樣的方法進補。由此可見,治療方法,要靠醫生根據情況來判斷。如果還有不足,可以再次使用前述方法,逐步調理,寧可謹慎為妙。
【瘡瘍】泉州藤井法橋道安老母,七十三歲,庚戌年仲春,患癰疽,位於臀部帶脈附近,約五寸見方。法橋兄弟四人,當時都是著名的醫生。兄弟們商議後,先用呂洞賓仙傳化毒湯,再用托裡消毒散,然後用精要十宣散,請一位外科醫生敷貼。潰爛後,膿液稀薄清澈,瘡口乾燥不紅,反而暗淡,且咽喉不利,咳嗽帶黏痰。其次子北村救齋是我的鄰居,住在阪陽,請求我去泉州為其母診治。
我診其脈象虛弦,對法橋兄弟說:令壽堂老母年過七十,患癰疽至今,潰膿多日,血氣必定虧虛,必須服用大補元氣的獨參湯,間或用十全散,或增加溫中托裡的藥物,或服用消痰化毒的藥物,慢慢調理。而且老母元陽尚未衰竭,飲食與平常無異,只要治療得法,就有望痊癒。脈象虛弦,是老年人的常態,也是潰瘍的必然現象。只是癰疽發生在少陽、氣多血少的地方,在癒合時可能會有顧慮。然而瘡口雖然很大,但根部好像不深,可以動搖。如果配合補托的內服藥和灸法的外治,或許可以轉移到太陽經所在的背部,但現在還難以預料。法橋兄弟面面相覷,唯唯諾諾地低下了頭。
我說:《外科書》所記載的瘡瘍灸法,有起死回生的功效。如果尚未潰爛,就拔除引導鬱毒;如果已經潰爛,就補充陽氣,驅散邪氣,使瘡口容易癒合,其功效很大。東垣先生也說,毒氣深伏者,或年高氣弱,如果服用攻伐的藥物,氣血會更加虛弱,膿液也不會排出,必須借助火灸才能完成療效。於是,我教他們把附子研成粉末,用唾液和成餅狀,厚約三分,敷在瘡瘍上,用艾炷灸之,使之微熱,不可太燙,以致疼痛,乾燥了就換新的,如果病人感到疲倦就停止。每天灸三次,晚上則用太乙膏一兩,加入石菖蒲末、硫磺末各一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