錢峻

《經驗丹方匯編》~ 自序

回本書目錄

自序

1. 自序

余幼承庭訓,無時不以「與人為善」四字,冰兢於夙夜間。然嘗恐淺見寡聞,不足以付廣濟之懷。而醫之為道,少小善病,每經歷吳越,輒訪高人異士,講明而切究之。故嘗宣於口,筆於書,採於方,選於藥,幸得此身完然無恙,迄今年五十而精神氣力百倍。從前,蓋其所經驗者,固已多矣。

顧余嘗謂人:生而無濟於人者,君子謂之虛生。苟徒自為調攝,而秘藏不以告人,則黃帝岐伯之術,何以流傳至今?而盧公扁鵲何以有不自醫之說哉?故嘗與大兄爾介,仲兄彥方,精選藥料,秘製丸散,若寸金丹、催生丸及太乙靈膏,普施廣送,毫不取其直,此固遠近咸知者。然猶以為傳藥不如傳方,蓋傳藥則吾一家能辨,而傳方則人人可辨也。

乃網羅舊聞,摭拾新編,幾費採擇,而後付諸剞劂,將以布諸海內,俾遠鄉僻壤之家,鹹得一目瞭然。思所以預防而療治之,以無負余意。其有未曾經驗者,概不錄。書既成,仍顏之曰:《丹方類編》。蓋吳門錢青掄先生舊有此書,沈子懷玉曾為重梓,而徐士瑢與慕琛、吳尚採諸公皆有序。

余徵求原本不可得,倩友抄錄一通。今踵刻多方,另為開雕,而仍用其名者,不敢忘其所自也。且亦遂余凜遵庭訓,與人為善之素志也。故序數言於簡端,以告當世之閱是編者。

乾隆十有七年歲次壬中秋月新安俞煥曉園氏書

白話文:

我從小就接受家訓,無時無刻不把「與人為善」這四個字,謹慎地放在心上。但我常常擔心自己見識淺薄、學問不足,無法實現廣泛救助世人的心願。而醫學這個領域,我從小體弱多病,每次到吳越一帶,就必定拜訪高人異士,請教並深入研究。因此,我將所學所悟記錄下來,編寫成書,並挑選合適的藥方和藥材。幸運的是,我靠著這些知識保持身體健康,到今年五十歲,精神和體力都比以往更好。可以說,我所累積的經驗已經非常豐富了。

我常對人說:生而對社會沒有貢獻的人,君子會認為他是白活一場。如果只是自己調養身體,卻把秘方藏起來不告訴別人,那麼黃帝和岐伯的醫術,要如何流傳至今?而盧醫和扁鵲,又怎麼會有「不自我醫治」的說法呢?所以,我曾與大哥俞爾介、二哥俞彥方,精心挑選藥材,祕密製作丸散藥品,像是寸金丹、催生丸和太乙靈膏,廣泛贈送給他人,完全不收取任何費用,這件事遠近的人都知道。然而,我認為傳授藥物不如傳授藥方,因為傳授藥物只有我們一家人能辨識,而傳授藥方則人人都能辨識。

因此,我蒐集了過去的醫學知識,並加入新的內容,經過多次的篩選和編輯,最後才決定付梓印刷,希望能夠將這些知識傳播到全國各地,讓偏遠地區的人家,也能夠一目瞭然。希望他們可以透過這些知識,預防疾病並加以治療,這才不辜負我的心意。凡是我沒有親身經驗過的,一概不收錄。這本書完成後,我仍然將它命名為《丹方類編》。因為吳門的錢青掄先生過去曾經編纂過這本書,沈子懷玉也曾重新刊印,徐士瑢、慕琛和吳尚採等先生都為這本書寫過序。

我想要找原本的書卻找不到,只好請朋友抄錄一份。現在我重新刻印並廣泛出版,之所以仍然沿用舊名,是不敢忘記它的來歷。這也是為了實現我遵循家訓,與人為善的初衷。因此我將這些話寫在書的開頭,告訴當今閱讀這本書的人。

乾隆十七年壬申年中秋時節,新安的俞煥,在曉園寫下此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