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壽世編》~ 上卷 (16)
上卷 (16)
1. 保嬰篇
總論
夫痘由胎毒而生也(終身只出一次,可知本乎胎毒)其痘症之有順逆,則總在外感之有輕重(或染時氣,或感風寒,或因驚嚇,或傳染他兒痘氣),而全不關胎毒之故。(曾有雙生兄弟,一痘密而殤,一痘稀而順,豈同胎而異毒耶?且極北之人,從不出痘,及到中土依然出痘,豈一身又前後異毒耶?此可見痘之發現,胥由外感也。蓋陰陽會合,非火不成胎,有火即有毒,毒藏小兒腎府,人人皆同。
初無輕重之異,但深藏必待外感而發。外感重則發必重,感輕則發亦輕。若外感無,則藏於中而永永不發。彼夫極北不出痘者,地氣凝結,所謂外無所感,而永藏於中,定一至中土,邪陽蒸郁,而即發也。雙生兄弟而痘分順逆者,所謂外感有重輕,發亦因之重輕。
而總非所藏之毒有輕重也,豈可執其偏端,謂順逆盡由胎毒哉!噫,世之論者,竟以胎毒為言,莫解外感為患,但知俟其自出而為後時之補救,不肯乘其未出而為先事之綢繆,遂使赤子無辜,多罹夭枉矣)惟其然,痘之發必因外感,以病引病,所以自出之症,順吉少而凶險多也。
古有種痘之法(相傳宋真宗時,峨嵋山神人所創),實具百發百中之功,洵為盡善盡美之術。推原其理,蓋出痘感於得病之後,而種痘必於無病之先。出痘或遭天時寒暑之不齊,而種痘必擇天氣融合之美候,內無他病之夾雜,外有善苗為引導,此其化凶險為順吉,事出萬全,豈不顯然明白哉!奈世人不察,因循自誤者有之(或不知其法之善,而不敢種,或明知其術之妙而不暇種,一旦自出危痘,追悔無及,是因循之誤也),懲噎廢食者有之(依法種痘,萬無險症。或千百之中不免偶損一二,總因本家調理不善,或種師審兒未詳所致。
世人不知自咎,反將以種為戒,而甘聽其自出殞命,此與偶見一人噎,而欲禁眾人食者何異。須知既種尚不免者,其自出尤必死矣。此理甚明,人何不悟),棄置神方,坐觀夭札,良可痛憫。今謹輯種痘萬全要法列左,有兒之家,宜深信速行,保全嬰赤焉。
痘苗(苗即他兒之痘痂也。種痘者,並無別藥,全賴乎此以為胎毒之引導,關係最重)制苗之法,擇他兒極順之痘(不論種出者,自出者,只取狀元痘痂而已),其出稀少,其粒尖圓,其色紅潤,其漿充滿,其所落之痂蒼蠟光澤,肥大厚實者,取貯磁瓶內,密蓋置潔淨清涼之處(觸穢遇熱便壞)。春秋之痂,一月尚可種,冬痂四五十日尚可種(日久則氣薄無力)。下苗之法,視可種之兒,用苗數粒,在有底小管筒內舂細,用棉花作棗核樣,拭津嚏醮滿痘屑,塞鼻孔內,男左女右。(又法:小兒一歲者,用苗二三粒,三四歲者四五粒。將苗在磁盅內用柳木碾細,滴水調勻,要以不燥不濕為度,春秋溫用,冬熱用。將新綿攤極薄小片,裹所調痘屑成棗核樣,以線縛定,留線寸許長則剪去,納入鼻孔,亦分男左女右。此名水苗種,亦穩當可從。苗既塞鼻,必使人勤勤看守,勿令小兒用手拈弄,或被嚏出,急將苗仍塞鼻內,不可稍緩)下苗以後以六個時辰為度,然後取出。(如溫暖早取數刻,如寒冷多留數刻。取出之後,其苗氣漸次而入,傳遍五臟,至七日始發熱,發熱三日而後見點,見點三日而出齊,出齊一日而灌漿,漿足三日而回,漿結痂,大功告成。其他種法,有以綿拭痘漿塞鼻者,名痘漿種。此捏破痘粒取漿,令彼兒泄氣害事,最是殘忍。又有服痘兒貼身染漿衣者,名痘衣種;又有以痘痂屑干吹入鼻者,名旱苗種。俱不驗,三者斷不可從。種師秘法以盡於此,種痘之家宜備知之。既種後將發熱時,小兒頸項內,男左女右,必發一小塊,狀如痰核,乃毒氣結聚於此,故痘發必稀,謂之痘母。此塊不必治,待落痂則塊自漸消矣。又有驚痘,於發熱時,小兒忽然驚搐,手足踡,不語,目上視,有片時即平復者,有發熱一二個時辰者,有發一次者,有發兩次者。總屬不妨,不可擾動叫喚,待其自平,不必服藥,須預對痘家說明)
白話文:
保嬰篇
痘瘡是由胎毒引起的,一生只發一次,由此可知痘瘡的根源在於胎毒。痘瘡的輕重順逆,主要取決於外感因素的輕重,例如感染時疫之氣、感受風寒、受到驚嚇,或是感染其他孩子的痘瘡之氣,與胎毒本身並無直接關係。例如,雙胞胎兄弟,一個痘瘡密集而夭折,一個痘瘡稀疏而順利痊癒,難道他們胎毒的輕重程度會如此不同嗎?又例如,極北地區的人從不出痘,到了中原地區卻也會出痘,難道一個人身上前後會有不同的胎毒嗎?這些都說明痘瘡的發生,完全是由於外感因素所致。因為陰陽交合才能成胎,有火就一定有毒,這種毒素藏在孩子腎臟中,人人皆然。
一開始並沒有輕重之分,只是潛藏在體內,必須等到外感因素刺激才會發作。外感因素越重,發病就越重;外感因素越輕,發病就越輕。如果沒有外感因素,痘毒就會一直潛藏在體內而不發作。極北地區不出痘,是因為當地氣候寒冷,外感因素較少,所以痘毒一直潛藏在體內;一旦到了中原地區,陽氣旺盛,痘毒才會發作。雙胞胎兄弟痘瘡的輕重不同,是因為他們受到的外感因素的輕重程度不同,與胎毒的輕重無關。
因此,痘瘡的順逆並非由胎毒的輕重決定,不能執著於片面之詞,認為痘瘡的順逆完全是由胎毒引起的!唉,世人論痘,總是只談胎毒,而不理解外感才是致病原因,只知道等到痘瘡發作之後再進行補救,而不肯在痘瘡發作之前做好預防工作,導致許多嬰兒無辜夭折。正是因為痘瘡的發作是由外感因素引起的,是「以病引病」,所以自然發作的痘瘡,順利痊癒的少,而凶險的卻很多。
古代有種痘的方法(相傳是宋真宗時期峨眉山神人所創),其效果幾乎是百分之百,真是非常完美的技術。其原理在於,自然發作的痘瘡是在得病之後,而種痘則是在無病之前。自然發作的痘瘡,可能遇到不適宜的寒暑天氣,而種痘則必須選擇天氣溫和、融合的時節,內無其他疾病夾雜,外有良好的痘苗引導,這樣就能將凶險轉化為順利,做到萬無一失,豈不顯而易見嗎?可惜世人不察,有人因循守舊而誤了時機(有些人不知道種痘的好處而不敢種,有些人雖然知道種痘的好處卻沒時間種,一旦自然發作危重痘瘡,就追悔莫及,這就是因循守舊造成的錯誤),有人因為噎食而放棄種痘(按照方法種痘,絕對不會有危險,即使千百個孩子中偶爾有一兩個損傷,也是因為家庭調理不善或種痘師沒有仔細檢查孩子造成的)。
世人不肯自我反省,反而將偶爾發生的意外歸咎於種痘,寧願聽任孩子自然發病而夭亡,這與看見一個人噎食就禁止所有人飲食又有何區別呢?要知道,即使種痘也無法避免所有風險,那麼自然發作的痘瘡就更危險了。這個道理非常清楚,人們為什麼不明白呢?人們放棄了這種神妙的方法,坐視孩子夭亡,實在令人痛心。現在,我謹將種痘的萬全方法列在下面,有孩子的家庭,應該深信不疑,迅速實行,以保全嬰兒的性命。
痘苗(痘苗就是其他孩子結痂的痘瘡。種痘不需要其他藥物,完全依靠痘苗來引導胎毒,這關係重大。)製作痘苗的方法:選擇其他孩子極為順利痊癒的痘瘡(無論是種痘的還是自然發作的,只取狀元痘痂即可),痘瘡稀疏,痘粒尖圓,顏色紅潤,漿液飽滿,結痂呈蒼白色蠟樣光澤,肥大厚實的,將其收集到瓷瓶內,蓋緊瓶蓋,放在乾淨陰涼的地方(接觸污穢或遇熱就會變壞)。春秋季節的痘痂,一個月內還可以種痘;冬季的痘痂,四五十天內還可以種痘(時間久了痘毒氣力就會減弱)。下苗的方法:根據孩子的年齡,用幾粒痘苗,放在底部有孔的小管子裡搗碎,用棉花裹成棗核狀,沾滿痘屑,塞入孩子的鼻孔中,男孩塞左鼻孔,女孩塞右鼻孔。(另一種方法:一歲的孩子用兩三粒痘苗,三歲四歲的孩子用四五粒痘苗。將痘苗放在瓷器碗裡用柳木研磨成細粉,加水調勻,要做到既不乾也不濕,春秋季節用溫水,冬季用溫熱的水。將新的棉花攤成很薄的小片,裹上調好的痘屑,做成棗核狀,用線紮緊,留一寸長的線頭然後剪去,塞入鼻孔,同樣男孩塞左鼻孔,女孩塞右鼻孔。這叫做水苗種,也很安全可靠。痘苗塞入鼻孔後,一定要有人仔細看守,不要讓孩子用手去弄,或者被噴嚏噴出來,如果噴出來,要立刻重新塞回去,不能耽擱。)下苗後以六個時辰為限,然後取出。(如果天氣溫暖,可以提前幾刻鐘取出;如果天氣寒冷,可以延遲幾刻鐘。取出後,痘苗的氣息逐漸進入體內,遍佈五臟六腑,到第七天開始發熱,發熱三天後出現痘點,痘點出現三天後痘瘡就全部長出來,長齊一天後痘瘡開始灌漿,漿液飽滿三天後開始結痂,這樣就大功告成了。其他的種痘方法,例如用棉花沾痘瘡漿液塞入鼻孔的,叫做痘漿種;還有讓孩子穿患痘瘡孩子的衣物來傳染的,叫做痘衣種;還有一種是將乾燥的痘痂屑吹入鼻孔的,叫做旱苗種。這些方法都不可靠,三種方法都不可採用。種痘師的秘訣就在這裡,種痘的家庭應該都知道。種痘後,在發熱的時候,孩子的頸項部位,男孩左邊,女孩右邊,都會長出一個小腫塊,像痰核一樣,這是毒氣聚集在此處,所以痘瘡才會稀疏,叫做痘母。這個腫塊不用治療,等到結痂脫落後,腫塊就會自然消失。還有一種情況叫做驚痘,在發熱的時候,孩子突然驚搐,手腳蜷縮,不說話,眼睛向上看,一會兒就恢復正常,有的發熱一兩個時辰,有的發作一次,有的發作兩次。這些一般沒有大礙,不要驚擾孩子,讓它自己恢復,不必服藥,必須提前告訴痘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