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壽世編》~ 上卷 (8)
上卷 (8)
1. 附:薛氏治法
附《醫宗金鑑》及薛氏治法,胞衣不下,或因風冷相干,致血凝滯;或因下血過多,產路枯澀;或因惡露入胞衣中,脹而不能出,腹中脹痛。均當急用奪命散,或奪命丹,或失笑散,免致上攻心胸,緩則不救。若元氣虧損,不能送出者,腹不脹痛,用保生無憂散。若胞衣出而昏憒不食,用芎歸湯,再進十全大補湯。若胞衣出而腹脹痛,大危,仍用奪命丹或失笑散。兒既脫胞,帶亦墜下,故胞在腹中,形如仰葉,仰則盛聚血水,而脹硬難出。惟令老成有識穩婆,以手指抬其胞底,使其血散。或以指摸其上口,攀開下角,使惡露傾瀉,則胞自落。此亦一法。
又法用蓖麻子肉一兩,細研成膏,塗母右腳心。俟胞衣下,即洗去,緩則恐腸亦出。(或以產婦發入口作嘔,令胞衣出。此法雖驗,但新產作嘔亦所不宜)
交骨不開,用加味芎歸湯服之,良久即產,無不效者,死胎亦下。
產門不閉,初產腫脹,或焮痛而不閉者,用加味逍遙散。若腫消而不閉者,用補中益氣加五味子,或兼服十全大補湯加五味子。切忌寒涼之劑。初產傷重腫痛者,濃煎甘草湯洗之,其腫自平。
子宮不收,亦用十全大補湯及補中益氣湯。子宮收後,亦宜多服。方藥俱列於後。
乳少,乳少者,血虛之故。或產母去血過多,又或產前有病,以及貧儉之家,僕婢下人,產後失於調養,血脈枯槁;或成年至四十,血氣漸衰,皆能無乳。但服通脈散,自有乳。若亂用穿山甲、王不留行等味,往往不效。即勉強打通,乳汁清薄,令兒不壽。且損傷氣血,產後多病,不久便乾,反為不美。
方藥
千金保胎丸(凡受孕三月而胎墮者,雖氣血不足,乃中衝脈有傷。中衝脈即陽明胃經,供應胎孕。至此時必須節飲食,絕欲戒怒,兼服此藥,庶免小產之患)
白朮(土炒),熟地,杜仲(各四兩,俱薑汁炒),當歸,續斷(俱酒炒),阿膠(蛤粉炒),香附米(四制),益母草,條芩(各二兩,炒),陳皮,川芎,艾葉(各一兩),砂仁(五錢,炒),為末,棗肉為丸,空心每服二錢。
安胎飲(治妊娠血虛氣滯,以致胎氣不安,或腹微痛,或腰痛,或飲食不美,五六個月宜服數劑)
人參(五分),白朮(一錢炒),陳皮(五分),甘草(三分),當歸(一錢),川芎(八分),白芍(七分,炒),砂仁(六分,炒),條芩(一錢,炒),紫蘇(一錢)
安胎方(七八個月,或母腹有火,或起居不時,致兒擾動腹痛者,服安胎藥一二劑即止)
黃耆(蜜炙),杜仲(薑汁炒),茯苓(各一錢),黃芩(錢半),生白朮(五分),甘草(二分),續斷(八分),阿膠珠(一錢)
白話文:
附:薛氏治法
產後胎盤不下,可能是風寒入侵導致血液凝滯;也可能是產後出血過多,產道乾燥;或者惡露進入胎盤,使其脹大而無法排出,導致腹部脹痛。這些情況都應立即服用奪命散、奪命丹或失笑散,以免危及心胸,延誤治療則難以挽回。如果產婦元氣不足,無法排出胎盤,腹部又不脹痛,則應服用保生無憂散。如果胎盤已排出,但產婦昏迷不醒、不吃東西,則服用芎歸湯,之後再服用十全大補湯。如果胎盤排出後腹部仍然脹痛,情況危急,仍需服用奪命丹或失笑散。嬰兒出生後,臍帶也隨之脫落,此時胎盤留在腹中,形狀如同翻轉的葉子,血液聚集其中,導致脹硬難以排出。應請經驗豐富的穩婆用手指抬起胎盤底部,使血液散開;或用手指觸摸胎盤開口,撐開下角,使惡露流出,胎盤自然會脫落。這也是一種方法。
另一種方法是用蓖麻子仁一兩,研磨成膏,塗抹在產婦右腳心。待胎盤排出後,立即洗去藥膏,如果時間拖延,可能導致腸子脫出。(也有人用產婦的頭髮放在產婦口中使其作嘔,以促使胎盤排出。雖然此法有效,但新產婦作嘔也不適宜)
產後恥骨關節無法打開,服用加味芎歸湯,很快就能生產,非常有效,即使是死胎也能排出。
產門閉合不全,初產婦產後陰部腫脹疼痛,無法閉合,服用加味逍遙散。如果腫脹消退但仍無法閉合,服用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,或同時服用十全大補湯加五味子。絕對禁止服用寒涼藥物。初產婦產後傷重腫痛者,用濃煎甘草湯清洗,腫脹自然會消退。
子宮收縮不良,也服用十全大補湯及補中益氣湯。子宮收縮後,也應多服用這些藥物。藥方詳見後文。
產後乳汁不足,是因血虛所致。可能是產婦出血過多,或產前患病,也可能是貧困家庭的僕婢,產後缺乏調養,導致血脈枯竭;或者年屆四十,血氣漸衰,都會導致乳汁不足。服用通脈散,就能催奶。如果亂用穿山甲、王不留行等藥物,往往無效。即使勉強催奶成功,乳汁稀薄,不利於嬰兒健康,而且會損傷氣血,導致產後多病,乳汁很快乾枯,反而不好。
藥方:
千金保胎丸(凡懷孕三月胎兒流產者,即使氣血不足,也是衝脈受損。衝脈即陽明胃經,供給胎兒營養。此時必須節制飲食,避免房事和生氣,同時服用此藥,以避免流產)
白朮(土炒)、熟地、杜仲(各四兩,薑汁炒)、當歸、續斷(酒炒)、阿膠(蛤粉炒)、香附米(四制)、益母草、黃芩(各二兩,炒)、陳皮、川芎、艾葉(各一兩)、砂仁(五錢,炒),研磨成粉,用棗肉做成藥丸,空腹每次服用二錢。
安胎飲(治療妊娠血虛氣滯,導致胎兒不安,或腹部輕微疼痛,或腰痛,或飲食不適,懷孕五六個月宜服用幾劑)
人參(五分)、白朮(一錢,炒)、陳皮(五分)、甘草(三分)、當歸(一錢)、川芎(八分)、白芍(七分,炒)、砂仁(六分,炒)、黃芩(一錢,炒)、紫蘇(一錢)
安胎方(懷孕七八個月,或孕婦體內有熱,或起居不規律,導致胎兒躁動腹痛者,服用一兩劑安胎藥即可)
黃耆(蜜炙)、杜仲(薑汁炒)、茯苓(各一錢)、黃芩(一錢半)、生白朮(五分)、甘草(二分)、續斷(八分)、阿膠珠(一錢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