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壽親養老書》~ 簡妙老人備急方 (2)
簡妙老人備急方 (2)
1. 簡妙老人備急方
治金瘡水毒及木簽刺,癰疽熱毒等,刻聖散萬金瘡此藥最妙。
糯米(三升,揀去粳米,入磁盆內,於端午日前四十九日,以冷水浸之,一日兩度換水,時以手輕淘,轉闢去水,勿令擠碎,浸至端午日,取出用,干,生絹袋掛於通風處收之。)
上每旋取少許,炒令焦黑,碾為末,冷水調如膏藥大小,裹定瘡口,外以絹制包定,更不要動著,候瘡愈。若金瘡誤犯生水,瘡口作膿,烘漸甚者,急以藥膏裹定,三食久腫處已消,更不作膿,直至瘡合。若癰疽毒瘡初發,纏覺掀腫赤熱,急以膏藥貼之,一宿更消。喉閉及咽喉腫痛,吒腮並用藥貼頂下及腫處。
若竹木簽入肉者,臨臥貼之,明日揭看其刺出在藥內。若貼腫毒,干即換之,常令濕為妙。惟金瘡水毒,不可換,恐傷瘡口。
治手臂疼痛,冷重無力,虎骨散。
虎骨(二兩,為細末,炒黃),芍藥(一兩),羚羊角屑(二兩)
上件酒浸一宿,焙乾,杵為末。每服二錢,食前暖酒調下。
治上焦風,熱毒瘡腫,黃耆散,並治發背熱毒。
黃耆(二兩),防風(一兩五錢),甘草(一兩,炙)
上為末,如茶點服一錢。
治風氣神白散,白芷(二兩),甘草(一兩)
上銼用骰子大,慢火一處炒令深紫色,勿令焦黑,放地上出火毒,杵為末。每服一錢半,水八分一盞,姜一片,棗二枚,同煎至六分,通口服。如傷寒時疾,去棗、姜,卻入蔥白三寸、豉五十粒,依前服,如人行五七里已來,更服汗出為妙。
治一切心腹刺痛,應痛丸。
乳香(一兩),五靈脂(一兩),沒藥(一兩),川烏頭(二兩,去皮臍)
上為末,麵糊為丸,如梧子大。每服熟水下二十丸。
治赤白痢方
黃連(五錢),漢椒(一兩)
左同炒令黃色,去火毒為末,以多年水梅肉,丸如綠豆大。每服二十丸,鹽湯下。小兒加減用之。
白話文:
簡妙老人備急方
治療金瘡(刀傷)、水毒、木籤刺傷、癰疽(皮膚化膿性感染)等熱毒,刻聖散及萬金瘡藥方最有效。
一種藥膏的製作方法:取三升糯米(挑去壞米),放入磁盆中,在端午節前四十九天,用冷水浸泡,每天換水兩次,輕輕淘洗,去除多餘水分,不要擠碎米粒,浸泡到端午節當天取出曬乾,用生絹袋裝好掛在通風處保存。每次取少許糯米,炒至焦黑,研磨成粉末,用冷水調成膏藥大小,敷在傷口上,外面用絹布包紮好,不要再移動,等待傷口癒合。如果金瘡誤入生水,傷口化膿,腫脹加劇,立即用藥膏敷上,三餐時間腫脹就會消退,不再化膿,直到傷口痊癒。如果癰疽毒瘡剛開始發作,感覺腫脹發紅發熱,立即用藥膏貼敷,一晚上腫脹就會消退。喉嚨閉塞或咽喉腫痛、腮腺腫痛,也可用藥膏貼敷在頸後及腫脹處。
如果竹木籤刺入肉中,睡前貼上藥膏,第二天揭開就能看到木籤已隨藥膏一起出來。如果貼敷腫毒,藥膏乾了就換新的,保持濕潤最好。只有金瘡水毒,不能換藥膏,以免損傷傷口。
治療手臂疼痛、寒冷沉重無力:虎骨散
虎骨二兩,研磨成細粉,炒至黃色;芍藥一兩;羚羊角屑二兩。以上三味藥材用酒浸泡一夜,烘乾,搗碎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二錢,飯前用溫酒送服。
治療上焦風熱毒瘡腫、發背熱毒:黃耆散
黃耆二兩,防風一兩五錢,炙甘草一兩。研磨成粉末,每次服用一錢,如同喝茶一般。
治療風氣,神白散:白芷二兩,甘草一兩。
將白芷和甘草切成骰子大小,用小火慢慢炒至深紫色,不要炒焦,放在地上散去火氣,搗碎成粉末。每次服用一錢半,加八分之一盞水,一片薑,兩枚棗,一起煎煮至六分,服用。如果是傷寒,去掉棗、薑,加入三寸蔥白和五十粒豉,按照之前的服法服用。如果已經行走五七里路程,再次服用,出汗為妙。
治療一切心腹刺痛:應痛丸
乳香一兩,五靈脂一兩,沒藥一兩,川烏頭(去皮臍)二兩。研磨成粉末,用麵糊做成梧子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二十丸,用開水送服。
治療赤白痢疾:
黃連五錢,漢椒一兩。一起炒至黃色,去除火氣,研磨成粉末,用多年陳釀的梅子肉做成綠豆大小的丸藥。每次服用二十丸,用鹽湯送服。小兒可酌情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