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三元參贊延壽書》~ 卷之二 (1)
卷之二 (1)
1. 卷之二
2. 地元之壽(起居有常者得之)
人之身,仙方以屋子名之。耳、眼、鼻、口其窗牖、門戶也;手足肢節其棟梁、榱桷也;毛髮體膚其壁瓦、垣牆也。曰氣樞、曰血室、曰意舍、曰倉廩玄府、曰泥丸絳宮、曰紫房玉闕、曰十二重樓、曰賁門、曰飛門、曰玄牝等門,蓋不一也,而有主之者焉。今夫屋或為暴風疾雨之所飄搖,螫蟲蟻蠹之所侵蝕,或又為鼠竊狗偷之所損壞,苟聽其自如而不知檢,則日積月累,東傾西頹,而不可處矣。蓋身者屋也,心者居室之主人也。
主人能常為之主,則所謂窗戶、棟榱、垣壁皆完且固,而地元之壽可得矣。
白話文:
人的身體,中醫學上常比喻為一間房子。耳朵、眼睛、鼻子、嘴巴就像是房屋的窗戶和門;四肢就像是房子的樑柱;皮膚和頭髮就像是牆壁和瓦片。人體內的器官如氣樞、血室、意舍、倉廩玄府、泥丸絳宮、紫房玉闕、十二重樓、賁門、飛門、玄牝等,各有各的功能,但都有主管它們的部分。就像房子可能遭受暴風驟雨的摧殘,被蟲蟻蛀蝕,或是被老鼠和小偷破壞,如果任由這些情況發生而不去修繕,日子久了,房子就會東倒西歪,無法居住。
身體就像這間房子,而心靈就是住在裡面的主人。
只要主人能時刻關注並照顧好自己的身體,讓窗戶、樑柱、牆壁都保持完整堅固,就能獲得長壽的地元之壽。
3. 養生之道
老子曰:人生大期,百年為限,節護之者,可至千歲。如膏之小炷與大耳。眾人大言,而我小語,眾人多煩,而我少記,眾人悸暴,而我不怒。不以人事累,意淡然無為,神氣自滿,以為不死之藥。
莊子曰:能尊生者,雖富貴不以養傷;身雖貧賤,不以利累形。今世之人,居高年尊爵者,皆重失之。
《孫真人銘》曰:怒甚偏傷氣,思多太損神,神疲心易役,氣弱病相縈。勿使悲歡極,當令飲食均,再三防夜醉,第一戒晨嗔。夜寢鳴云鼓,晨興漱玉津,妖邪難犯己,精氣自全身。若要無諸病,常當節五辛,安神宜悅樂,精氣保和純。壽夭休論命,修行本在人,若能遵此理,平地可朝真。
《書》云:未聞道者放逸其心,逆於生樂,以精神殉智巧,以憂畏殉得失,以勞苦殉禮節,以身世殉財利,四殉不置心,為之病矣。
陶隱居云:萬物惟人靈且貴,百歲光陰如旅寄,自非留意修養中,未免疾苦為身累。
白話文:
[養生之道]
老子曾說:人生的自然壽限大約是百年,但如果懂得節制保養,壽命可能延長到千歲,這就像蠟燭的小火苗與大火苗一樣,小火苗燃燒的時間更長。當眾人都在大聲喧嘩時,我選擇低調說話;當眾人都陷入繁瑣的事務時,我保持簡單的生活,少記少憂;當眾人都焦躁易怒時,我保持平靜,不輕易發怒。不讓塵世的事務困擾我的心緒,保持淡泊的心態,無所作為,讓精神和氣息自然充盈,這就是長生不老的祕訣。
莊子認為:真正珍視生命的人,不會因為追求富貴而損害健康;即使生活貧窮,也不會為了利益而過度操勞身體。現今社會,那些年事已高、地位顯赫的人,都非常害怕失去現在的一切。
《孫真人銘》中提到:過度憤怒會傷害氣血,過度思慮會耗損精神,精神疲憊容易受到外界幹擾,氣血虛弱疾病就會纏身。不要讓自己陷入極端的悲傷或歡樂,飲食要均衡,避免深夜醉酒,早晨起牀不要帶著怨恨。晚上睡前輕敲雲鼓,早晨起牀漱口,這樣可以防止邪氣入侵,精氣自然充盈全身。想要身體健康,就應該節制辛辣食物,保持心情愉悅,才能確保精氣和諧純粹。生命的長短並不是命中註定,關鍵在於個人的修養。如果能夠遵循這些原則,就能在平凡的生活中體驗到真正的幸福。
《書》中寫道:對於不懂養生之道的人,他們的心靈往往放縱不羈,違背了生命本來的樂趣,用精神去追求智慧和技巧,用憂慮和恐懼去應對得失,用勞苦去迎合禮節,用身體和世界去追逐財富和利益。如果這四種追求佔據了全部的心力,那樣的生活就會變得病態。
陶隱居說:在萬物之中,人類是最有智慧和價值的,但百年的生命卻像旅客一樣短暫。如果不注重修養,身體就會遭受疾病的困擾。
4. 喜樂
《書》云:喜樂無極則傷魄,魄傷則狂,狂者意不存,皮革焦。
《書》云:喜怒不節,生乃不固,和喜怒以安居處,邪僻不至,長生久視。
《書》云:喜怒不測,陰氣不足,陽氣有餘,榮衛不行,發為癰疽。
《聚書》云:喜則氣和,性達榮衛通行。然大喜傷心,積陽則損,故日少喜則神不勞。
《淮南子》曰:大喜墜陽,大樂氣飛揚,恣樂傷魂魄,通於目,損於肝則目暗。
唐柳公度喜攝生,年八十餘,步履輕健。或求其術,曰:「吾無術,但未常以元氣佐喜怒,氣海常溫耳。
《東樓法語》曰:心喜則陽氣散。是故,抑喜以養陽氣。
白話文:
【喜樂】
《書》說:過度的喜悅會傷害人的魄,魄一旦受傷,人就會變得狂躁,狂躁的人無法保存意志,身體皮膚會變得乾燥。
《書》又說:若不能調節喜怒的情緒,生命的狀態就無法穩固,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平衡喜怒,這樣邪僻之氣就不會侵擾,能實現長生久視的目標。
《書》還說:如果情緒波動無常,體內陰氣不足,陽氣過多,氣血運行受阻,可能導致癰疽等疾病的發生。
《聚書》指出:心情愉快則氣和,性格開朗,氣血暢通。然而,過度的喜悅會傷及心臟,積累過多的陽氣則會有損健康,因此適度的喜悅才能讓精神不會過於勞累。
《淮南子》提到:過度的喜悅會使陽氣下墜,極度的歡樂會讓氣飛揚,放縱的歡樂會傷害魂魄,這與眼睛有關,肝臟受損會導致視力模糊。
唐代的柳公度擅長養生,即使已過八十,仍然步伐輕快。有人詢問他的養生祕訣,他說:「我沒有特別的方法,只是從不將元氣用來輔助喜怒的情緒,保持氣海的溫暖而已。」
《東樓法語》說:心懷喜悅則陽氣會散失。因此,應抑制喜悅來養護陽氣。
5. 忿怒
《書》云:忿怒則氣逆,甚則嘔血。少怒則形佚,悄悄忿恨則損壽,怒目久視日月去則損明。
《書》云:大怒傷肝,血不榮於筋而氣激矣,氣激上逆,嘔血、飧泄、目暗,使人薄厥。
《書》云:切切忿怒,當止之。盛而不止,志為之傷,喜忘前言,腰背隱痛,不可以俛仰屈伸。
《書》云:多怒則百脈不定。又多怒則鬢髮焦,筋萎為勞,卒不死,俟五臟傳遍終死矣。藥力不及。苟能改心易志,可以得生。
隱居云:道家更有頤生旨,第一令人少嗔恚。
《書》云:當食暴嗔,令人神驚,夜夢飛揚。
《淮南子》曰:大怒破陰,又勿恚怒,神不樂。
《名醫敘論》曰:世人不終耆壽,皆由不自愛惜,忿爭盡意,聚毒攻神,內傷骨髓,外乏肌肉,正氣日衰,邪氣日盛,不異舉滄波以炷爝火,頹華岳以涓流。
先賢詩曰:怒氣劇炎火,焚和徒自傷,觸來勿與競,事過心清涼。
白話文:
【憤怒】
《書經》提到:憤怒會讓氣血逆亂,嚴重時會導致嘔血。偶爾的怒氣會使身體疲憊,持續的忿恨會減損壽命,長時間瞪眼怒視,會傷害視力。
《書經》又說:極度憤怒會傷害肝臟,血氣無法順暢地滋養筋絡,氣血逆亂,可能出現嘔血、腹瀉、視力模糊等症狀,甚至導致突然昏厥。
《書經》還說:忿怒的情緒應當及時停止。如果怒氣盛而不能止,會傷害意志,讓人健忘,腰部背部隱隱作痛,難以彎腰或伸展。
《書經》進一步指出:經常憤怒會導致全身脈絡紊亂。長期憤怒會使頭髮乾枯,筋骨萎縮,形成慢性勞損,雖然不會立即死亡,但等到五臟六腑的病變擴散,最終會致死,藥物治療也無濟於事。只有改變心態,調整情緒,才能獲得新生。
隱居者說:道家有養生之道,首要的是減少嗔怒。
《書經》指出:在進餐時突然發怒,會讓人精神驚慌,夜晚做惡夢。
《淮南子》說:極度憤怒會傷害陰氣,切勿憤怒,這樣纔不會影響神智的安寧。
《名醫敘論》指出:人們之所以不能延年益壽,都是因為不懂得愛惜自己,憤怒爭執,放縱情慾,聚集毒素攻擊神經,內傷骨髓,外耗肌肉,正氣逐漸衰弱,邪氣逐漸旺盛,就像用海水澆熄微弱的火苗,用細流沖刷華山一樣。
古人的詩句說:怒氣如熾烈的火焰,燃燒和諧,只會傷害自己,當怒氣來臨,不要與之對抗,事情過去後,心情就會恢復平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