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鵬飛

《三元參贊延壽書》~ 卷之四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四 (4)

1. 神仙警世

黃帝問氣之盛衰,岐伯對曰:「人生十歲,五臟始定,血氣通,真氣在下,好走;二十歲血氣始盛,肌肉方長,好移;三十歲五臟大定,肌肉堅固,血氣盛滿,好步;四十歲臟腑十二筋脈皆大盛以平定,腠理始疏,榮華頹落,發頗斑白,平盛不搖,好坐;五十歲肝氣始衰,肝葉始薄,膽汁始滅,目始不明;六十歲心氣始衰,善憂悲,血氣懈惰,好臥;七十歲脾氣虛,皮膚枯;八十歲肺氣衰,魄離,故言善誤;九十歲腎氣焦,四臟經脈虛;百歲五臟皆虛,神氣乃去,形骸獨居。」

《經》曰:「人年四十陰氣陪;五十肝氣衰;六十筋不能動,精氣少,須當自慎自戒,少知調和攝養,寧不為養生之本;七十以上,宜取性自養,不可勞心苦形冒寒暑,若能順四時運氣之和,自然康健延年,苟求貪得,尚如壯歲,不知其可如矣。」

《壯神真經》曰:「養生以不損為延年之術,不損以有補為衛生之經,處安慮危防未萌也,不以小惡為無害而不去,不以小善為無益而不為。雖少年致損,氣弱體枯。及晚景得悟,防患補益,氣血有餘而神自足矣,則自然長生延壽也。」

白話文:

【神仙警世】

黃帝詢問關於生命力的興衰變化,岐伯回答說:「人在十歲的時候,五臟的功能才開始穩定,血氣流通,精力充沛,喜歡奔跑;到了二十歲,血氣開始旺盛,肌肉正在成長,喜歡活動;到了三十歲,五臟功能完全成熟,肌肉更為堅實,血氣充盈,喜歡步行;到了四十歲,臟腑、筋脈都達到最旺盛且平穩的狀態,但皮膚開始鬆弛,容顏逐漸衰老,頭髮開始出現白髮,身體狀況保持平穩,不再像年輕時那樣活躍,更傾向於坐著;到了五十歲,肝氣開始衰退,肝葉變薄,膽汁分泌減少,視力開始下降;到了六十歲,心氣開始減退,容易感到憂鬱和悲傷,血氣活力降低,更傾向於躺著休息;到了七十歲,脾氣虛弱,皮膚乾燥;到了八十歲,肺氣衰退,精神意識開始模糊,說話容易出錯;到了九十歲,腎氣枯竭,四臟和經脈都變得虛弱;到了一百歲,五臟都極度虛弱,生命力消逝,只剩下空洞的軀殼。」

古籍上記載:「人到四十歲,陰氣開始衰退;到了五十歲,肝氣開始衰弱;到了六十歲,筋骨無法靈活活動,精氣減少,必須要自我節制,稍微懂得調節與保養,這纔是養生的根本;到了七十歲以上,應該順從自己的性情來養生,不可以過度操勞身心,避免寒暑侵襲,如果能夠順應四季的運行,自然能夠健康延年,如果仍然貪婪追求,如同壯年時期,這樣的行為是不可取的。」

壯神真經提到:「養生之道,在於不損害自身為延年益壽的法門,補充自身為保護健康的原則,處於安逸時刻要考慮到可能的危機,預防問題發生於萌芽階段,不要因為小的壞習慣認為無害而不改正,也不要因為小的好事認為無益而不去做。即使在年輕時導致了身體的損傷,氣弱體衰。等到晚年有所醒悟,開始防範問題並補充養分,使氣血充足,精神自然就會飽滿,就能夠實現長生延壽的目標。」

2. 陰德延壽論

一念所覺,因所以得三元之壽,考一德之修,又所以培三元之壽脈甚矣。念之不可以不覺,而德之不可以不修也。老子曰:「我命在我,不在天。」紫陽真人曰:「大藥修之有易難也,須由我也,由天若非積行施陰德,動有群魔作障,緣是可以自信矣。」道人郭太史,精於談天者也,應天有書,後之星翁推步必來取法。

曰:「五行四柱曰星辰運限如是,而富貴壽考如是,貧賤疾苦如是,而是凶惡夭折若鏡燭影,若契合符,世之人似不能逃其數者及其究也。合於書者固多,其不合者亦不少,是何歟?豈人生宇宙間,或囿於數,或不囿於數歟?蓋嘗考之。其推玄究微,既條列於前,至其後則曰:「陰功不延其壽,吉人依舊無凶。

」又曰:「隨時應物行方便,縱犯凶星亦不危。」是必有見矣,不然,壽夭休論命,修行本在人。」

孫思邈曰:「何以有此言歟?」太極真人徐來勒嘗遇南鬥壽星,問壽夭吉凶之事,星君曰:「天道福善禍淫,神明賞善罰惡逆。人能刻意為善,靜與道合,動與福會,如此則我命在我,不為司殺所執,不求壽而自壽,不求生而自生。

苟或墮綱紀,違天地,肆愚悖侮神明,背仁慈,虧忠孝,明則刑綱理之,幽則鬼神誅之,是不知所積,冥冥中奪其算而夭其壽者矣,廣行陰德如於公治獄,子為丞相;徐卿積善,袞袞公侯,在所不論。昔比丘得六神通,與一沙彌同處林野間,比丘知沙彌七日當死,因曰父母思汝可暫歸,八日復來。沙彌八日果來,比丘怪之入三昧。

察其事,乃沙彌于歸路中脫袈裟壅水,令不得入蟻穴,得延壽一紀。孫叔敖兒時見兩頭蛇,恐他人又見,殺而埋之,母曰:「吾聞有陰德者,天報之福,汝不死也。」後為楚令尹。

竇禹鈞夜夢祖父謂曰:「汝年過無子,又壽不永,當早修陰德。」禹鈞自是勤修陰德,行之罔倦。後又夢其祖父與曰:「大以汝陰德,故延壽三紀,賜五子,榮顯後,居洞天之位。」范仲淹為之記。由是觀之,三元壽考,固得於一念之覺,三元壽脈,又在於一德之修也。

或曰:陰德易從而修之?曰:「凡可修者,不以富貴貧賤拘,亦不在勉強其所為,但於水火、盜賊、飢寒、疾苦、刑獄逼迫、逆旅狼狽、險陰艱難,至於飛、潛、動、植,於力到處種種,多行方便,則陰德無限量,而受報如之矣。善乎!《西山之記》曰:至人得傳真法,雖云修養所至,是亦陰德之報也。

此予所以於參贊書後,復作論曰:陰德延壽。

白話文:

[陰德延壽論]

一旦有所感悟,便能獲得三元之壽,考察一個人的品德修養,也是為了培養三元之壽脈,這顯示了感悟和修德的重要性。老子曾說:“我的命運掌握在我手中,不由天定。”紫陽真人也提到:“修煉大道有易有難,關鍵在於自己,如果沒有積累善行和隱德,容易遇到障礙,這一點我們可以相信。”

道家學者郭太史精通天文,他認為,一個人的財富、地位、壽命等都如星辰運轉,貧窮、疾病、痛苦亦然,那些兇惡、短命的人如同鏡中的倒影,與命運相符,世人似乎無法逃避這些命運。然而,當深入研究,發現有些人的命運與預測不符,這是為什麼呢?難道人活在這個世界上,有的被命運束縛,有的卻不受限制嗎?

我們經過研究,發現那些延壽的人,他們往往有著深厚的隱德。例如,他們隨時隨地行善,即使遇到兇險也能安然無恙。由此可見,壽命長短並非完全由命運決定,而是由個人的行為決定。

孫思邈曾經說過,為何會有這樣的說法呢?太極真人徐來勒曾經遇到南斗壽星,詢問關於壽命和吉凶的事情。壽星迴答:“天道總是獎勵善良,懲罰惡行。如果一個人專心向善,靜默與道合,行動與福會,那麼他的命運就掌握在他自己手中,不用尋求長壽,自然就能長壽,不用尋求生存,自然就能生存。”

反之,如果一個人違背規則,忤逆天地,侮辱神靈,背叛仁慈,虧欠忠孝,那麼在明面上,法律會制裁他,在暗地裡,鬼神會懲罰他,這樣的人,他的壽命就會被冥冥之中削減。

例如,比丘與一個沙彌住在林間,比丘知道沙彌七天後會死亡,於是讓他回家探望父母,八天後再回來。然而,沙彌八天後果然回來了。比丘感到驚訝,進入三昧觀察,發現沙彌在回家的路上,脫下袈裟堵住水流,防止水流進螞蟻洞,因此延長了一紀的壽命。

孫叔敖小時候看到一條雙頭蛇,擔心其他人也會看到,於是殺掉並埋葬它。母親告訴他:“我聽說有隱德的人,天會報以福報,你不會有事的。”後來,他成為楚國的令尹。

竇禹鈞晚上夢到祖父對他說:“你的年齡已經很大,沒有子孫,壽命也不長,應該及早修積陰德。”從那時起,他勤修陰德,不辭辛勞。後來他又夢到祖父告訴他:“因為你的隱德,你的壽命延長了三紀,你會有五個兒子,他們將在洞天之位榮耀後代。”范仲淹為他寫下了這段經歷。

由此可見,三元壽考固然源於一念之覺悟,而三元壽脈則在於一德之修養。

有人可能會問,陰德容易修養嗎?其實,只要有心,無論貧富貴賤,都可以修養。只要在水火、盜賊、飢寒、疾苦、刑獄、旅行、險阻等情況下,對待飛禽、走獸、動植物等,盡力行善,那麼陰德就會無限量地積累,受到的回報也會同樣豐厚。

正如《西山之記》所說:“至人得到真正的法門,雖然說是修養所致,但也是隱德的回報。”這就是我為何在參贊書後,再次寫下“陰德延壽”的原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