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三元參贊延壽書》~ 卷之三 (3)
卷之三 (3)
1. 人元之壽(飲食有度者得之)
《書》云:飲宴於聖像之側,魂魄不安。
《書)云:飲水勿急咽,久成氣病。
《書》云:形寒飲冷,則傷肺,上氣咳嗽,鼻鳴。
《書》云:粥後飲白湯,為淋,為停濕。
陶隱居云:食戒欲粗並欲速,寧可少餐相接續。莫教一飽頓充腸,損氣傷心非爾福。」
《養生》云:美食須熱嚼,生肉不須吞。」
又云:食畢漱口,數過齒不齲;口不臭,漱口忌熱湯,則損牙齒。」
又云:食炙煿,宜待冷,不然傷血脈,損齒。」
《書》云:食廚屋漏水,墮脯肉,成癥瘕,生惡瘡。」
《書》云:人汗入肉,食之作疔瘡。又食諸獸自死肉亦然。」
《書》云:食物以象牙、金銅為匙箸,可以試毒。」
隱居云:生冷黏膩筋韌物,自死牲牢皆勿食。饅頭閉氣莫過多,生膾偏招脾胃疾。炸醬胎卵兼油膩,陳臭淹藏盡陰類。老人朝暮更餐之,借是寇兵無以異。
《瑣碎錄》云:饅頭閉氣悔血,湯以破之。包子包氣,好醋以破之。
《書》云:食物以魚魫器盛之,有蠱毒,輒裂破入閩者,宜審之。
《書》云:夜半之食宜戒,申酉前晚食為宜。
《周禮》:樂以消食。
蓋脾喜音聲,夜食則脾不磨,為音響絕也。夏月夜短,尤宜忌之。
老子云:不飢強食,則脾勞。不渴強飲,則胃脹。食欲常少,勿令虛。冬則朝勿虛,夏則夜勿飽。
《書》云:君子慎言語,節飲食,人之當食,須去煩惱,食畢當漱口,數過令人牙齒不敗,口香。
天隱子云:人之有齋戒者,齋乃潔淨之物,戒乃節慎之稱,有飢即食,食勿全飽,此所謂中也。百味未成熟,勿食,此皆宜戒也。手常摩擦皮膚,溫熱熨去冷氣,此所謂暢外也。此是調理形骸之法。
《書》云:色惡不食,臭惡不食,失飪不食,不時不食。
前云:色臭二惡不食者,謂飯食及肉顏色香臭變惡者,皆不食之。失飪不食者,謂非朝夕日中時也。
《書》云:飲食以時,飢飽得中,水穀變化,沖氣和融,精血生,榮衛以行,腑臟調平,神志安寧,正氣充實於內,元真通會於外,內外邪沴,莫之能幹,一切疾患無從所作也。又:飲食之宜,當候已飢而進食,食不厭熟嚼,仍候焦渴而引飲,飲不厭細呷,無待飢甚而後食。食不可飽,或覺微渴而省飲,飲不欲太煩,食不厭精細,飲不厭溫熱。
食無生冷、韌、焦燥、黏滑物傷,則胃中水穀易於腐化矣。食物飽甚,耗氣非一,或食不下而上湧嘔吐以耗靈源,或飲不消而作痰咯唾以耗神水。
好食炙煿者,將為口瘡、咽痛、壅熱、癰瘍之疾。偶食物飽甚,雖覺體倦,無輒就寢,可運動徐行納百餘步,然後解帶、松衣、伸腰、端坐,兩手按摩心腹,交叉來往約一二十過,復以兩手自心脅間按擦,向下約十數過,令心腹氣道不至壅塞,過飽食隨手消化也。當盛暑時,食飲加意調節,緣伏陰在內腐化稍遲,又果蓏園蔬,多將生啖,蘇水桂漿,唯欲冷飲,生冷相值,克化尤難。微傷即飧泄,重傷即霍亂吐利。
白話文:
人元之壽(飲食有度者得之)
古書記載,在聖人像旁飲宴,會使魂魄不安寧。飲水不要急著吞咽,久了會導致氣病。身體寒冷時喝冷飲,會傷肺,導致上氣咳嗽、鼻塞。粥後喝白開水,容易導致尿路感染和水濕停滯。
陶弘景說:飲食要避免粗糙和快速,寧可少量多次進食,不要一次吃太飽撐脹腸胃,這樣會損傷元氣、傷害心臟,對健康不利。食物要細嚼慢咽,生肉不要整塊吞下。飯後要漱口,經常漱口可以預防蛀牙、口臭;但漱口不要用熱水,以免損傷牙齒。吃烤炙的食物,要等它涼了再吃,否則會傷到血脈、損壞牙齒。
古書記載,吃受潮濕的腐敗肉類,會導致腫塊、惡瘡。吃了沾染汗水的食物,或者吃死掉的動物肉,都會導致疔瘡。用象牙、金屬製成的餐具可以檢測食物是否有毒。
陶弘景說:不要吃生冷、黏膩、筋韌的食物,以及死掉的牲畜肉。饅頭容易脹氣,不要吃太多;生魚片容易引起脾胃疾病;油炸、醬料、蛋類以及油膩的食物,還有陳舊、腐敗的食物,都應避免食用。老年人應該少量多次進食,這樣才能避免疾病。
古籍記載,饅頭容易脹氣導致血液淤積,可以用湯來化解;包子也容易脹氣,可以用醋來化解。用魚類的器皿盛裝食物,可能有蠱毒,尤其是在閩地,更應該小心。
古書記載,半夜不宜進食,最好在申時(下午三點)酉時(下午五點)之前吃完晚飯。《周禮》中提到,音樂可以幫助消化,因為脾臟喜歡聲音,夜間進食,脾臟得不到休息,因為沒有聲音。夏天夜晚短,尤其要注意避免夜間進食。
老子說:不餓就強迫自己吃東西,會損傷脾臟;不渴就強迫自己喝水,會導致胃脹。平時要少吃一點,不要讓胃腸空虛。冬天早晨不要空腹,夏天晚上不要吃太飽。
古書記載,君子應該謹言慎行,節制飲食。在吃飯的時候,要保持心情舒暢,飯後要漱口,經常漱口可以保護牙齒,保持口氣清新。
天隱子說:齋戒指的是飲食清淨、節制飲食;餓了就吃,但不要吃太飽,這叫做飲食有節;食物沒有完全煮熟,就不要吃;經常按摩皮膚,溫暖身體去除寒氣,這叫做疏通外氣。這些都是調理身體的方法。
古書記載,顏色不好看、氣味難聞、烹飪不得法、不是合適時間的食物,都不要吃。顏色和氣味不好的食物,指的就是飯菜和肉類的顏色、氣味變壞了的;烹飪不得法,指的是不是在合適的時間烹飪的。
古書記載:飲食要按時,飢飽要適度,這樣水穀才能正常消化吸收,氣血才能運行順暢,五臟六腑才能協調,精神才能安定,正氣才能充沛,邪氣就無法入侵,各種疾病也就無從產生了。飲食應該在感到飢餓時進食,細嚼慢咽;感到口渴時再喝水,細細品飲;不要等到非常餓了才吃飯,吃飯不要太飽;感到稍微口渴時可以少喝點水,不要喝太多;食物要精細,飲水要溫熱。不要吃生冷、堅韌、焦燥、黏滑的食物,這樣胃裡面的食物才能更容易消化。吃得太飽,會損耗元氣,有的會吃不下飯,甚至嘔吐;喝水太多消化不良,會導致痰多咳嗽。
喜歡吃烤炙食物的人,容易患上口腔潰瘍、咽喉疼痛、內熱、癰腫等疾病。如果偶爾吃得太飽,即使感到疲倦,也不要馬上睡覺,可以先運動走一百多步,然後解開衣帶,放鬆衣物,伸展腰肢,端坐,用雙手按摩腹部,交叉來往大約二三十次,再從心窩處往下按摩十幾次,這樣可以避免胃腸氣血瘀滯,幫助消化。盛夏時節,飲食更要小心調節,因為陰氣藏在體內,食物消化較慢;許多水果蔬菜都是生吃的,而冰水、桂花酒等飲料,也都是冰鎮的,生冷食物一起吃,更難消化,輕則腹瀉,重則霍亂嘔吐腹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