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鵬飛

《三元參贊延壽書》~ 卷之二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8)

1. 衣著汗

《書》云:春冰未泮,衣欲下厚上薄,養陽收陰,繼世長生。

《書》云:春天不可薄衣,傷寒、霍亂、食不消、頭痛。

《書》云:冬時綿衣、氈褥之類,急寒急著,急換急脫。

陶隱居云:綿衣不用頓加添,稍暖又宜時暫脫。

《瑣碎錄》云:若要安樂,不脫不著,北方語也。若要安樂,頭脫頭著,南方語也。

《書》云:醉酒汗出,脫衣靴襪,當風承涼,成腳氣。

《書》云:大汗能易衣佳,或急洗亦好。又多汗損血。

又云:大汗偏脫衣,得偏風,半身不遂。又云:勞傷汗出成疾。

《書》云:大汗急宜敷粉。汗濕衣不可久著,令人發瘡及風瘙,大小便不利。

《書》云:汗出毛孔開,勿令人扇,亦為外風所中。又人汗入諸肉,食之作疔瘡。

《黃帝·素問》曰:飲食飽甚,汗出於胃,飽甚胃滿,故汗出於胃也;驚而奪精,汗出於心,驚奪心精,神氣浮越,陽內薄之,故汗出於心也;持重遠行,汗出於腎,骨勞氣越,腎復過疲,故持重遠行汗出於腎也;疾走恐懼,汗出於肝,暴役於筋,肝氣罷極,故疾走恐懼汗出於肝也;搖動勞苦,汗出於脾,搖動體勞,苦謂動作施力,非疾走遠行也,然動作用力則穀精四布,脾化水穀,故汗出於脾也。

白話文:

【衣著與出汗】

《書》中提到:在春天冰雪尚未完全融化之際,應注重下半身保暖,上半身可適度減衣,這樣有助於養護身體的陽氣,減少陰氣,使人得以健康長壽。

《書》中說:春天不要穿得太單薄,以免受寒,導致感冒、腸胃疾病、消化不良和頭痛。

《書》中講述:冬天時,像棉衣、毛毯等厚重衣物,應視天氣變化快速穿脫,以應對氣溫的急速變化。

陶隱居說:穿棉衣時不要一次加太多層,等到稍微暖和時,應及時脫掉一些,以保持適當的溫暖。

《瑣碎錄》提到:北方有句俗語說,如果想要身體安康,就不要隨意增減衣物。南方則有另一種說法,如果想要身體安康,頭部的衣物要隨時穿脫。

《書》中提到:酒醉後出汗,若這時脫掉衣服和鞋襪,在風中吹涼,容易導致腳氣病。

《書》中講到:大量出汗後,若能更換衣物是最好的,或立即沖澡也無妨。但需注意,過量出汗會消耗血液。

另外,《書》中還提到:大量出汗時若單側脫衣,可能引發半邊身體的風濕,造成半身不遂。此外,過度勞累出汗也可能導致疾病。

《書》中指出:大量出汗後應立即使用爽身粉。濕透的衣服不宜久穿,否則可能引起皮膚病變、風疹,以及大小便不暢。

《書》中講述:出汗時毛孔張開,避免他人用扇子吹拂,以防外風侵襲。此外,汗水滲入食物中食用,可能導致疔瘡。

《黃帝·素問》中記載:飲食過飽時,胃部會產生汗水。因為過飽使胃部充滿,所以汗水由胃部產生;受到驚嚇會消耗精神,汗水從心臟排出。驚嚇使心臟的精神耗竭,神氣飄散,身體內部的陽氣被壓制,所以汗水從心臟產生;搬運重物或長途行走,汗水由腎臟產生。骨頭勞累,氣息飄散,腎臟過度疲勞,所以搬運重物或長途行走時汗水由腎臟產生;快速奔跑或感到害怕,汗水由肝臟產生。肌肉突然過度勞動,肝氣衰竭,所以快速奔跑或感到害怕時汗水由肝臟產生;晃動或勞累,汗水由脾臟產生。晃動身體或勞動,指的是日常活動和用力,並非快速奔跑或長途行走。然而,活動和用力時,穀物精華會分佈全身,脾臟負責消化食物,因此汗水由脾臟產生。

2. 天時避忌

《內經》云:陽出則出,陽入則入,無擾筋骨,無見霧露,違此三時,形乃困薄。

《經》云:大寒大熱、大風大霧勿冒之。天之邪氣,感則害人五臟。水穀寒熱,感則言人六腑。地之濕氣,感則害人皮肉筋脈。

先賢曰:人以一握元氣,豈可與大造化敵,康節有四不出之訓。

《書》云:犯大寒,而寒至骨髓,主腦逆、頭痛、齒亦痛。

又云:不遠熱而熱至,則頭痛、身熱、肉痛生矣。

真人曰:在家在外,忽逢大風、暴雨、震雷、昏霧,皆是諸龍鬼神經過,宜入室,燒香靜坐以避之,過後方出,吉,不爾殺人。

《書》云:大忌朔不可哭,晦不可歌,招凶。

白話文:

【天時避忌】

《內經》提到:當陽氣出現時就活動,陽氣隱沒時就休息,不要去打擾筋骨的調養,也不要接觸霧露,如果違反了這三個時間點,身體就會變得虛弱。

古籍記載:極端的大寒大熱、大風大霧天氣,應避免外出。因為這些都是天上的邪氣,一旦受到影響,會傷害人的五臟。而飲食的寒熱失調,會影響到六腑的運作。地上的濕氣,對皮膚肌肉筋脈也有害處。

古人說:人體內的一點元氣,怎能和大自然的力量相抗衡,康節有四不出門的教訓。

書中記載:在極寒天氣下,寒氣能直達骨髓,容易引起頭痛、牙痛。

又說:若在酷熱天氣下,不遠離高溫,那麼頭痛、身體發熱、肌肉疼痛等症狀就可能出現。

真人說:無論在家在外,遇到大風、暴雨、震雷、昏霧,這些都是龍神或鬼神經過的跡象,應該進入室內,焚香靜坐以躲避,待其過去再出門,這樣才吉祥,否則可能有生命危險。

書中記載:每月初一忌哭泣,月末忌唱歌,這樣會招來兇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