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鵬飛

《三元參贊延壽書》~ 卷之二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9)

1. 四時調攝

《內經》曰:春三月,此謂發陳,夜臥早起,生而勿殺,逆之則傷肝,夏為寒變,奉長者少。又春傷於風,夏必飧泄。

《書》云:春夏之交,陰雨卑濕,或引飲過多,令犯風濕,自汗體重,轉側難,小便不利。作他治必不救,惟五苓散最佳。

《內經》曰:夏三月,此謂蕃秀,夜臥早起,使志無怒,使氣得泄。逆之則傷心,秋為瘧,奉收者少。

陶隱居云:四時惟夏難將息,伏陰在內腹冷滑,補腎湯劑不可無,食物稍冷休哺啜。

《書》云:夏之一季,是人休息之時,心旺腎衰化為水。至秋而凝,冬始堅,當不問老少,皆食暖物,則不患霍亂,腹暖百病不作。

《書》云:夏冰止可隱映飲食,不可打碎食之,入腹冷熱相搏成疾。

《書》云:夏至以後迄秋分,須慎肥膩,餅臛、油酥之屬,此物與酒漿、瓜果極理相妨,所以多病者,為此也。

陶隱居云:冷枕涼蓆心勿喜。凡枕冷物大傷人目。

《書》云:夏不宜露臥,令皮膚厚,成癬或作面風。

《書》云:夏傷暑,秋痎瘧。忽大寒,勿受之。患時病由此。

《書》云:暑月日曬處,有石不可便坐,熱生瘡,冷成疝。

《書》云:盛熱帶汗,當風不宜過。自日中來,勿用冷水沃面,成目疾。伏熱者,未得飲水及以冷物迫之,殺人。

《書》云:五六月澤中停水,多有魚鱉精,飲之成瘕。

《內經》曰:秋三月,此謂容平,早臥早起,使志安寧,逆之則傷肺。冬為飧泄,奉藏者少。

《書》云:秋傷於濕,上逆而咳,發為痿厥。又立秋日勿浴,令皮膚粗燥,因生白屑。又八月一日後,微火暖足,勿令下冷。

《內經》曰:冬三月,此謂閉藏,水冰地拆,無擾乎陽,早臥晚起,必待日光,去寒就溫,毋泄皮膚,逆之傷腎,春為痿厥,奉生者少。

《書》云:冬時忽大熱,勿受之,患時病由此。又曰:冬傷於寒,春必病溫。

《書》云:冬時天地閉,血氣藏,作勞不宜,汗出冷背。

《書》云:冬寒雖近火,不可令火氣聚,不須於火上烘炙,若炙手暖則已,不已損血,令五心熱,故手足應於心也。

《書》云:大雪中,跣足人不可便以熱湯洗,或飲熱酒,足趾隨墮。又觸寒來,寒未解,勿便飲湯食、熱物。

《四氣調神論》曰:夫四時陰陽者,萬物之根本也。所以聖人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,與萬物浮游於生長之門。逆其根則伐其本,壞其真矣。故陰陽四時者,萬物之終始,死生之本也。逆之則災害生,從之則苛疾不起,是謂得道。故《天真論》曰:有賢人者,逆從陰陽,分別四時,將從上古合同於道,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也。

白話文:

【四季調整生活】

《黃帝內經》指出:春天的三個月,是自然界萬物推陳出新的時節。應該晚睡早起,保持心情愉快,避免殺戮。如果違反了,就會傷害肝臟,到了夏天就可能出現寒冷性的變化,影響夏季的成長。如果春天被風邪所傷,到了夏天就可能會出現飧泄(拉肚子)。

《書》提到:春夏交替之際,天氣陰雨綿綿,如果飲水過多,或者遇到風濕,可能導致出汗、身體沉重、翻身困難、小便不順等症狀。這種情況下,一般的治療方法效果不佳,使用五苓散會比較有效。

《黃帝內經》指出:夏天的三個月,是植物繁茂的時期,應該晚睡早起,保持心情平靜,讓身體自然排汗。如果違反了,就會傷害心臟,到了秋天就可能出現瘧疾,影響秋季的收穫。

陶隱居說:四季之中,夏天最難調養身體,因為體內有潛伏的寒氣,腹部容易感覺冰冷,補腎的湯劑不能少,食物稍微冷了就不能再吃。

《書》提到:夏天是人們休息的季節,心臟旺盛,腎臟衰退,體液化為水分。到了秋天,這些水分會凝固,冬天開始變得堅實。無論年齡大小,都應該食用溫暖的食物,這樣就不會出現霍亂,腹部溫暖可以預防各種疾病。

《書》提到:夏天冰塊只能用來降溫飲食,不能敲碎了直接吃,因為冰塊進入體內會造成冷熱衝擊,導致疾病。

《書》提到:從夏至到秋分,必須小心肥膩的食物,如餅乾、油酥等,這些食物和酒、瓜果一起食用,會相互妨礙,導致多種疾病。

陶隱居說:冷枕頭和涼蓆子不要高興,因為枕頭太冷會對眼睛造成很大的傷害。

《書》提到:夏天不適合露天睡覺,因為皮膚會變厚,容易形成癬病,甚至引起面部神經痛。

《書》提到:夏天受暑氣,到了秋天就可能出現瘧疾。突然的寒冷不要接受,很多疾病都是因此而來。

《書》提到:夏天在烈日下暴曬的地方,如果有石頭,千萬不要馬上坐下,因為熱氣會導致皮膚長瘡,而冷氣會導致疝氣。

《書》提到:在炎熱的天氣裡,出汗後不宜立即吹風。從外面回來後,不要用冷水洗臉,以免導致眼部疾病。對於體內有伏熱的人,不能立即喝水或者用冷物接觸,否則會有生命危險。

《書》提到:五六月份的湖泊裡,有很多魚類的精華,飲用這些水會導致腹部腫瘤。

《黃帝內經》指出:秋天的三個月,是大自然平衡的時節,應該早睡早起,保持心情平靜。如果違反了,就會傷害肺部,到了冬天就可能出現飧泄,影響冬季的儲存。

《書》提到:秋天受潮濕影響,氣流上升,容易引起咳嗽,甚至導致癱瘓。另外,在立秋那天不要洗澡,否則皮膚會變得粗糙,產生白色鱗片。此外,從8月1日開始,稍微用熱水泡腳,防止下肢受寒。

《黃帝內經》指出:冬天的三個月,是封閉和儲存的季節。水結冰,土地凍結,不要幹擾陽氣。應該早睡晚起,等待日出,遠離寒冷,接近溫暖,不要讓皮膚過度出汗。如果違反了,就會傷害腎臟,到了春天就可能出現痿厥,影響春季的生長。

《書》提到:冬天突然的熱浪不要接受,很多疾病都是因此而來。另外,冬天受寒影響,到了春天就可能出現溫熱性疾病。

《書》提到:冬天天地封閉,血液和氣血都在體內儲存,不適合做過多的勞動,出汗後背部容易感到寒冷。

《書》提到:冬天雖然靠近火源,但是不能讓火氣聚集,不需要在火源旁烘烤,只需要暖手就可以了。如果不適當地烘烤,會損傷血液,導致五心熱,因為手足和心臟有關聯。

《書》提到:在大雪中,赤腳行走的人不能立即用熱水清洗,或者喝熱酒,否則腳趾會掉落。另外,接觸寒冷後,寒氣沒有完全消除,不能立即飲用熱湯或者吃熱食。

《四氣調神論》指出:四季陰陽是萬物的根本。因此,聖人在春夏養陽,在秋冬養陰,跟隨萬物的生長節奏。如果違反了這個原則,就會破壞生命的基礎。因此,陰陽四時是萬物的終始,是生死的根本。如果違反了,就會帶來災害;如果遵循了,就不會生病,這就是所謂的“得道”。因此,《天真論》指出:有智慧的人會根據陰陽變化和四季更迭來調整自己的生活,這樣就能延長壽命,達到生命的極限。

2. 旦暮避忌

《書》云:早出含煨生薑少許,闢瘴開胃。又曰:起空腹不宜見屍臭氣,人鼻、舌上白起、口臭,欲見宜飲酒少許。

真人曰:平明欲起時,下床先左腳,一日無災咎,去邪兼辟惡,如能七星步,令人長壽樂。

又清旦常言善事,聞惡事則向所來方三唾之吉。又旦勿嗔恚,暮無大醉,勿遠行。

《經》曰:平旦人氣生,日中陽氣隆,日西陽氣已虛,氣門乃閉。是故暮而收拒,無擾筋骨,無見霧露,違此三時,形乃困薄。

《書》云:夜行用手掠發,則精不敢近。常啄齒,殺鬼邪。又夜臥,二足伸屈不並,無夢泄。

真人云:夜夢惡不須說,旦以水面東噀之,咒曰:惡夢著草木,好夢成珠玉。吉。有教入廣者曰:朝不可虛,暮不可實。今氣候不齊,不獨入廣也。

白話文:

【旦暮避忌】

《書》中提到:早晨外出時,可以含一些稍微烤過的薑片在口中,這樣可以防止瘴氣,並幫助開胃。又說:空腹起牀後,不宜立即接觸屍臭之氣,如果鼻子、舌頭上出現白色物質,或是口中有異味,這時適合喝少量的酒。

有智慧的人說:天剛亮想要起牀的時候,應先用左腳下牀,這樣一整天都會平安無事,並且能夠驅邪避兇,如果能照著七星步走,更會讓人活得健康快樂。

另外,清晨應常講述美好的事情,若聽到不好的事情,就向其來源的方向吐三次口水,這樣會帶來好運。早上不要生氣,晚上不要喝得太醉,也不要遠行。

根據《經》中記載:天剛亮時人體的氣血開始活動,中午時分陽氣達到高峯,到了傍晚陽氣已經衰弱,氣門也會關閉。因此,到了傍晚應該要保持身體的安靜,不要擾動筋骨,也不要暴露在霧露之中,如果違反了這些時間的規律,身體就會感到疲憊不堪。

《書》中提到:夜晚行走時,用手梳理頭髮,就可以防止邪靈接近。經常咬緊牙齒,可以擊退邪靈。另外,夜晚睡覺時,兩腿伸縮不要併在一起,這樣就不會做噩夢。

智者說:夜晚做了不好的夢不必擔心,清晨面向東方對著水面吐口水,同時唸咒語:「惡夢化為草木,好夢變成珠玉」,這樣就是吉利的。有人教導說:早晨不宜空腹,晚上不宜吃太飽。現在的天氣變化多端,不僅僅是在廣場,這種原則在任何地方都適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