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鵬飛

《三元參贊延壽書》~ 卷之二 (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之二 (3)

1. 憂愁

《靈樞》曰:內傷於憂愁則氣上逆,上逆則六輸不通,溫氣不行,凝血蘊里而不散,津液澀滲著不去,積遂成矣。

《書》云:憂傷肺氣而不行。又云:遇事而憂不止,遂成肺勞,胸膈逆滿,氣從胸達背,隱痛不已。

《書》云:憂愁不解則傷意,恍惚不寧,四肢不耐。

《書》云:當食而憂,神為之驚,夢寐不安。

《書》云:女人憂慮,思想哭泣,令陰陽氣結,月水時少時多,內熱苦渴,色惡,肌體枯黑。

《書》云:深憂重恚,寢息失時,傷也。又云:久泣神悲感,大愁氣不通,多愁則心懾。

白話文:

【憂愁】

《靈樞》指出:內心因憂愁受傷,會導致氣機上逆,六脈運行不暢,身體的溫煦功能受阻,血液凝滯在體內無法散去,津液運行受阻,積聚在體內,長此以往就會形成病竈。

古籍記載:憂愁會損傷肺部的氣力,影響正常運作。再者,若遇到事情就持續憂慮,會逐漸形成肺勞,胸部與橫膈膜會感到脹滿,氣息從胸口到背部,隱隱作痛,難以停止。

古籍亦言:若憂愁情緒無法排解,會傷及精神,使人恍惚不安,四肢無力。

古籍記載:進餐時憂慮,會使精神緊張,導致睡眠品質不佳,甚至做噩夢。

古籍提到:女性若常憂慮,思緒紛飛,哭泣不止,會讓體內陰陽失調,月經量時多時少,感到內熱口乾,膚色暗沉,身體皮膚變得枯黃或暗黑。

古籍記載:過度憂慮和憤怒,影響作息,對身體造成傷害。再者,長時間哭泣,精神悲傷,大憂愁導致氣機不順,多愁善感會讓心臟受到壓抑。

2. 愁泣

《真誥》曰:學生之法,不可泣淚及多唾泄,此皆為漏精損液,使喉腦大痛,是以真人、道士常吐納咽味,以和六液。又云:哭者亦趣死之音,哀者乃朽骨之大患,恐君子未悟之,相為憂耳。

《巢氏病源》曰:哭泣悲來,新哭訖不用即食,久成氣病。不可泣淚,使喉澀大渴。憤懣傷神,神通於舌,損心則謇吃。

白話文:

【愁泣】

《真誥》中提到:學習道法的人,不可以頻繁哭泣或大量唾液流失,因為這些行為會導致精氣與體液的流失,進而造成喉嚨與頭部劇烈疼痛。因此,真正的修道之人常進行呼吸調息與吞嚥津液的練習,以此來調和身體的六大體液。又說,哭泣是接近死亡的聲音,悲哀是對健康極大的威脅,恐怕有些人還未能明白這一點,彼此間只會徒增憂慮。

《巢氏病源》中記載:當人哭泣悲傷時,在剛剛哭完後不應該立即進食,長久下來可能會形成氣滯的疾病。哭泣會讓喉嚨乾澀,產生極度口渴。情緒激動會傷害精神,而精神與舌頭相通,若心臟受損,則可能導致口齒不清的問題。

3. 驚恐

《書》云:因事而有大驚恐,不能自遣,膽氣不壯,神魂不安,心虛煩悶,自汗體浮,食飲無味。

《書》云:恐懼不解則精傷,骨痠瘛瘲,精時自下,五臟失守,陰虛氣不耐。

《書》云:驚則身無所倚,神無所歸,慮無所定,氣乃亂矣。

《書》云:大恐傷腎,恐不除則志傷,恍惚不樂,非長生道。

《書》云:驚恐憂思,內傷臟腑,氣逆於上,則吐血也。

《書》云:恐則精卻,卻則上焦閉,閉則氣逆,逆則下焦脹,氣乃不行。有婦人累日不產,以坐草太早,恐懼氣結而然,遂與紫蘇藥破氣,方得下。

《書》云:臨危冒險則魂飛,戲狂禽異獸則神恐。

《淮南子》曰:大怖生狂。

高逢辰表姪,常遊惠山,暮歸遇一二人,醉臥寺門,驚悸不能解,自是便溺,一日五、六十次。心、小腸受盛府也,因驚而心火散失,心寒腎冷而然,其傷心傷腎之驗歟。有朝貴坐寺中,須臾雷擊坐後柱,且碎,而神色不動。又有使高麗者,遇風檣析,舟人大恐,其人恬然讀書,如在齋閣。苟非所守如此,則其為疾,當何如耶?

白話文:

【驚恐】

《書》說:因某事遭遇極大的驚嚇,無法自我調適,導致膽氣不足,精神無法安定,心情虛弱且煩悶,自覺汗水不斷,身體輕飄,對飲食失去興趣。

《書》說:持續的恐懼會傷害精神,引起骨骼痠痛,偶爾出現抽搐,精神時常疲憊,五臟功能失調,陰虛而氣力不濟。

《書》說:受到驚嚇時,人會感到無依無靠,精神無處安放,思考無法集中,氣息就會混亂。

《書》說:極度的恐懼會傷害腎臟,若恐懼持續不去,則意志受損,心情恍惚,這並不是追求長壽之道。

《書》說:驚恐和憂慮過多,會由內傷及臟腑,氣血上衝,導致吐血。

《書》說:恐懼會讓精神退縮,退縮會導致上焦閉塞,閉塞又引起氣血逆流,逆流使得下焦腫脹,氣血運行不暢。有個婦女生產多日未能順利,原因在於過早坐月子,因恐懼導致氣血凝滯,服用紫蘇藥材疏通氣血後,才得以順利分娩。

《書》說:面對危險時,人的靈魂彷彿要飛離身體,遇到狂野禽獸或怪異動物,會讓人產生恐懼。

《淮南子》指出:極大的恐懼會使人發狂。

高逢辰的侄女,常到惠山遊玩,傍晚返家途中,遇到幾個醉漢躺在寺廟門口,她因此驚恐不已,自此頻繁尿急,一天多達五、六十次。心臟和小腸是主掌泌尿系統的臟器,因為驚嚇導致心臟火氣散失,心臟寒冷,腎臟受涼,這是傷心傷腎的實證。有人坐在寺廟裡,片刻間雷電擊中他身後的柱子,且柱子破碎,但他神色自若。另有出使高麗的人,遭遇風暴,桅桿斷裂,船員們都驚恐萬分,但那人卻安然地在船上讀書,彷彿置身書房。如果不是有這樣的定力,那麼他們可能會生病,病情又會如何呢?

4. 憎愛

老子曰:甚愛必大費,多藏必厚亡,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,可以長久。甚愛色,費精神;甚愛財,遇禍患。所愛者少,所費者多,惟知足知止,則自可不辱而不危也,故可長久。

《書》云:憎愛損性傷神,心有所憎,不用深憎,常運心於物平等。心有所愛,不用深愛,如覺偏頗,尋即改正。不然損性傷神。

《書》云:多好則專迷不理,多惡則憔悴無歡,乃戕生之斧也。

《淮南子》曰:好憎者使人必勞,弗疾去則志氣日耗,所以不能終其壽。

白話文:

老子說:過度的喜愛必然導致巨大的損失,貪婪囤積過多必定會有嚴重的損失,知道滿足就不會受辱,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陷入危險,這樣才能長久。過度沉迷於色慾,會浪費精神;過度貪戀財富,會遭遇禍患。你所愛的越少,所消耗的就越多,只有明白知足和適時停止,才能避免受辱和危機,因此能得以長久。

古書上寫道:過分的憎恨和喜愛會損害性情、傷害精神。心中有討厭的事物,不必過分討厭,應當對待萬物保持平等的心態。心中有喜愛的事物,也不必過分喜愛,一旦發現自己有偏見,應該立即改正。否則,就會損害性情,傷害精神。

古書上又說:過多的喜好會讓人沉溺其中無法自拔,過多的憎惡會讓人憔悴且失去快樂,這就像砍伐生命的斧頭。

《淮南子》裡提到:有過強烈好惡的人會讓人疲憊不堪,如果不快速去除這種情緒,心志和氣力會逐漸消磨,這就是為什麼他們無法活到自然壽命的盡頭。

5. 視聽

老子曰: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聾。

彭祖曰:淫聲哀音,怡心悅耳,以致荒耽之惑,知此可以長生。

孔子曰:非禮勿視,非禮勿聽。

孟子曰:伯夷目不視惡色,耳不聽惡聲。

孫真人曰:生食五辛,接熱食飲,極目遠視,夜讀註疏,久居煙火,博奕不休,飲酒不已,熱餐麵食,抄寫多年,雕鏤細巧,房室不節,泣淚過多,月下觀書,夜視星斗,刺頭出血多,日沒後讀書數卷,日月輪看,極目瞻視,山川草木,馳騁田獵,冒涉風霜,迎風追獸,日夜不息,皆喪明之由。慎之。

《書》云:心之神發乎目,久視則傷心;腎之精發乎耳,久聽則傷腎。

《書》云:耳耽淫聲,目好美色,口嗜滋味,則五臟搖動而不定,血氣流蕩而不安,精神飛馳而不守,正氣既散,邪淫之氣乘此生疾。

《敘書》云:久視日月星辰損目,路井莫顧損壽,故井及水瀆勿塞,令人目盲、耳聾。玩殺看鬥,則氣結。

《書》云:五色皆損目,惟皂糊屏風可養目力。

《淮南子》曰:五色亂目,使目不明,五聲譁耳,使耳不聰。又曰:耳目曷能久熏勞而不息乎。有年八十餘,眸子瞭然,夜讀蠅頭字。云別無服藥,但自小不食畜獸肝,人以《本草》羊肝明目,而疑之。余曰:羊肝明目,性也。他肝不然,畜獸臨宰之時,忿氣聚於肝,肝主血,不宜於目明矣。

白話文:

老子說:過度欣賞各種顏色會導致眼睛疲勞,長期聆聽各種音樂會讓耳朵受損。

彭祖表示:沉迷於哀傷的音樂,雖然能讓心情舒暢,但可能引致身心的放縱與迷惑,瞭解這些,有助於我們追求長壽。

孔子認為:不應該看的不要去看,不應該聽的不要去聽。

孟子提到:像伯夷一樣,眼睛不看不好的事物,耳朵不聽不好的聲音。

孫真人提醒:常吃辛辣食物,熱食和飲品,長時間凝視遠方,夜晚閱讀,長時間居住在煙霧繚繞的地方,不停玩棋,過量飲酒,吃熱騰騰的麵食,長時間抄寫,雕刻細緻的工藝品,房事不節制,過度哭泣,月光下閱讀,夜晚盯著星星看,頻繁的刺頭出血,天黑後還看很多書,長時間看日月轉換,極力地看山川草木,縱情田園狩獵,不畏風霜,日以繼夜地追逐獵物,這些都是導致視力下降的原因,要小心避免。

古籍記載:心神通過眼睛表達,長時間用眼會傷害心臟;腎精通過耳朵表達,長時間聽會傷害腎臟。

再者,耳朵沉迷於靡靡之音,眼睛愛看美麗色彩,嘴巴喜愛各種美味,會導致五臟功能紊亂,血氣流動失調,精神無法集中,正氣流失,邪氣乘虛而入,使人患病。

另外,長時間盯著日月星辰看會損害眼睛,不要往井裡看,以免減短壽命。因此,不要堵塞井或水源,這樣會使人目盲、耳聾。看著動物被殺或打鬥,會導致氣結。

古籍指出:五彩斑斕的色彩都對眼睛有害,只有黑色的糊狀物可以保護視力。

《淮南子》說:五彩的顏色混亂了視覺,讓眼睛無法辨識清楚,五種聲音吵鬧了聽覺,讓耳朵無法分辨清楚。他又說:耳朵和眼睛怎麼能長期承受勞累而不休息呢。有人年逾八十,雙眼依然炯炯有神,夜晚還能閱讀微小的文字。他說自己從不服用藥物,只是從小就不吃動物的肝臟,有人質疑《本草》中羊肝可以明目的說法。我回答:羊肝明目是它的特性,其他動物的肝臟並不是這樣,動物在被宰殺時,憤怒的氣息會聚集在肝臟,而肝臟主管血液,這對眼睛並不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