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喉科家訓》~ 重訂喉科家訓卷一 (1)

回本書目錄

重訂喉科家訓卷一 (1)

1. 重訂喉科家訓卷一

2. 第一章 內經咽喉精義

咽喉各症頭緒紛繁,內經三陰三陽任督皆有喉症,今先以經義述之於前,再以療法書上於後,庶幾臨證稍有把握。經云:足陽明之別,上絡頭項,合經之氣,下絡喉嗌,其病氣逆喉痹,瘁疳。足陽明其支,循喉嚨,其痛頸腫喉痹。手陽明為病,頸腫口乾喉痹。手陽明少陽厥逆,發喉痹,嗌腫。

喉痹不能言,取足陽明,能言取手陽明。三焦手少陽也是動,則病嗌腫喉痹。邪客於手少陽之絡,令人喉痹,舌捲口乾。少陽司天三之氣,喉痹目赤,善暴死。少陽司無客勝,則丹胗外發,喉痹頸痛嗌腫。膽足少陽也,肝中之將,他取法於膽,咽為之使。手太陽脈人缺盆,循咽丁膈,為病有嗌痛。

太陽在泉,寒淫所勝,民病嗌痛領腫。足太陰之脈,上挾咽連舌本,為病有舌本強,舌本痹痛。太陸在泉,嗌腫喉痹。太陰之勝,喉痹項強。厥陰所謂甚者,咽乾熱中者,陰陽相簿而熱,故嗌乾也。足厥墜之脈,循喉嚨之後,為病有嗌乾。足少陰之脈,循喉嚨挾舌本,為病有口熱舌乾,咽腫嗌乾及痛。

手少陰脈出心繫,上挾咽,為病有嗌乾。少陰司天,嗌乾腫。上嗌乾,口中熱如熮,取足少陰。邪容於足少陰之絡,令人嗌痛,不可納食,無故善怒。衝任之脈,起於胞中,循背內為經絡之海,循腹上行,會於咽喉,絡於唇口。督脈為病嗌乾。三陰三陽及奇脈俱有咽喉之疾也。

十二經中惟太陽行腦後,由背上行,其餘各經皆絡於咽喉也。

內經獨取心與三焦為主,有何也?蓋心為人臟,少陰君火屬之,諸瘡痛養無不由於心也。三焦即網油也,小陽相火屬之,上連心肺,中兼脾胃肝膽,下連腎膀大小腸,又為水之道也。五藏六腑其油膜無不貫通。且左咽胃也,右喉肺也。肺為制節五臟之氣,開竅於鼻,主皮毛。

胃為谷海,職司出納,乃九竅六府之長,開竅於口,又主肌肉。所以風熱犯上,瘟疫流行之症,以四經為宗旨也。肺胃為咽喉之部位,心與三焦二脈共絡於喉也。故內經謂一陰一陽結而生痹,或外感六淫,或內傷熱蒸,其始由於氣熱,故痹於處也。氣熱結而血不行,則腫脹阻氣,難以呼吸,此喉痹之所由名。

而喉閉纏喉乳娥等名,皆痹之謂也。

白話文:

[第一章 咽喉疾病精要]

咽喉的病症種類繁多且複雜,根據《黃帝內經》所述,無論是三陰三陽還是任督二脈,都有描述到咽喉相關的疾病。現在我們將從《內經》的角度先來說明這些疾病的理論,再後續提供治療的方法,如此在臨牀診斷時便能更有依據。

《內經》提到,足陽明胃經的分支,向上聯繫頭部和頸項,向下則聯繫喉嚨,當氣血逆亂時,可能引發喉嚨疼痛或潰爛。足陽明經的另一分支,沿著喉嚨行進,若受影響,則可能導致頸部腫脹和喉嚨疼痛。手陽明大腸經的病症,也可能出現頸部腫脹、口乾和喉嚨疼痛。手陽明和手少陽三焦經如果氣血逆亂,也會引起喉嚨疼痛和咽部腫脹。

對於無法說話的喉嚨疼痛,可治療足陽明胃經;若仍能說話,則治療手陽明大腸經。三焦手少陽經若發生異常,會導致咽部腫脹和喉嚨疼痛。當邪氣侵入手少陽三焦經的絡脈,可能會讓人喉嚨疼痛,舌頭卷縮和口乾。在少陽氣候下,易發生喉嚨疼痛、眼睛紅腫,甚至突然死亡的情況。若少陽氣候下沒有受到邪氣的幹擾,可能會出現皮膚疹子、喉嚨疼痛、頸部疼痛和咽部腫脹。膽和肝是足少陽經的一部分,而咽喉是其運作的通道。手太陽小腸經進入鎖骨凹陷,沿著咽部下行,可能導致咽部疼痛。

當太陽經被寒氣侵襲,人民可能遭受咽部疼痛和頸部腫脹。足太陰脾經的脈絡,向上夾住咽部,連接舌根,可能導致舌根僵硬或舌根疼痛。太陸氣候下,可能會出現咽部腫脹和喉嚨疼痛。太陰氣候勝過其他,可能會導致喉嚨疼痛和頸部僵硬。厥陰經如果情況嚴重,可能會導致咽部乾燥和身體發熱,這是因為陰陽兩氣交戰導致熱氣上升,所以會感到咽部乾燥。足厥陰肝經的脈絡,沿著喉嚨後方行進,可能導致咽部乾燥。足少陰腎經的脈絡,沿著喉嚨夾住舌根,可能導致口腔熱、舌頭乾燥、咽部腫脹、乾燥和疼痛。

手少陰心經的脈絡,從心臟出發,夾住咽部,可能導致咽部乾燥。在少陰氣候下,可能會出現咽部乾燥和腫脹。如果上咽部乾燥,口中感覺像被烤熱一樣,可以治療足少陰腎經。當邪氣侵入足少陰腎經的絡脈,可能會導致咽部疼痛,無法進食,無緣無故地容易生氣。衝任二脈起源自胞宮,沿著背部內部行進,是全身經絡的海洋,沿著腹部上行,在咽喉處匯聚,並連接嘴脣和嘴巴。督脈的病症可能會導致咽部乾燥。三陰三陽以及奇經八脈都可能引發咽喉的疾病。

在十二經脈中,只有太陽經沿著腦後行進,沿著背部往上,其餘的經脈都與咽喉有所聯繫。

《黃帝內經》特別強調心臟和三焦的重要性,這又是為什麼呢?因為心臟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,屬少陰君火,所有疼痛和癢癥都與心臟有關。三焦是指全身的脂肪組織,屬小陽相火,與心肺、脾胃、肝膽、腎膀、大小腸等器官相連,同時負責水液的運行。五臟六腑的脂肪組織都相互貫通。此外,左側是咽部連接到胃,右側是喉嚨連接到肺。肺控制著五臟的氣息,開竅於鼻子,主管皮膚和毛髮。

胃是消化系統的核心,負責食物的攝取和排泄,是九竅六腑之首,開竅於嘴巴,也主管肌肉。因此,當風熱侵犯上部,或是瘟疫流行的症狀,應該以四經(肺、胃、心、三焦)作為治療的重點。肺和胃是咽喉的主要部位,心臟和三焦兩脈共同與咽喉相連。因此,《黃帝內經》認為,陰陽兩氣交結會產生痹症,可能是外感六淫或內傷熱氣所導致,最初是由於氣血過熱,所以會在某個部位產生痹症。氣血過熱凝結,血液無法流動,就會造成腫脹和阻塞,使得呼吸困難,這就是喉痹的由來。

喉閉、纏喉、乳娥等名稱,都是指痹症的不同表現形式。

3. 第二章 咽喉臟腑統宗

咽喉其竅則一,其路兩歧。經曰:「咽喉者,水穀之道也;咽喉小腸者,傳送也。喉嚨者,氣之所以上下也。」又云:「天氣通於肺,地氣通於嗌。喉為肺之系,咽為胃之系。天之風寒暑濕燥,從喉入肺;地之臊焦香腥腐,從咽入胃。」以此悟之,喉者主氣之上下,由肺入心,由心入脾,由脾入肝,由肝入腎,貫通五藏,藏而不泄,使呼吸者也。

咽者水穀之道路,由咽人胃,由胃入小腸,化糟粕,泌水穀,分人膀胱大腸,貫通六府,泄而不藏,使傳送者也。由此觀之,嚦喉顯然兩途也。

白話文:

[第二章 咽喉與臟腑的總論]

咽喉雖然只有一個開口,但實際上卻有兩條不同的通道。經典中提到:「咽喉是食物和飲水通過的通道;而小腸則負責將食物傳送下去。咽喉是氣體能夠上下流通的地方。」另外也有說法:「天氣與肺相連,地氣則與咽喉相通。喉部與肺相關聯,咽部則與胃相連。天上的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等氣候因素,會透過喉部影響到肺部;而地上的各種氣味如臊、焦、香、腥、腐等,則會透過咽部進入胃中。」由此可知,喉部主要控制氣體的上下流動,氣體從肺部開始,接著進入心臟,再至脾臟,然後到肝臟,最後抵達腎臟,氣體在這五臟之間流通,但不會在此停留,這是為了讓我們能正常呼吸。

咽部則是食物和飲水的通道,食物和飲水先經過咽部,再進入胃部,然後再到小腸,食物在此被消化分解,水分和營養被吸收,剩餘的廢物則分別進入膀胱和大腸,這一系列過程貫穿了六腑,且在這裡食物和飲水會被分解而非儲存,這是為了將食物傳送到身體各部位。從這些描述可以看出,咽喉確實有著兩種不同的功能。